好評副刊

【歲月劉聲】有人無須蓋棺就可定功過

至今仍依稀記得當年在採訪線上見過的李三春,而上週五傳來這位第四任馬華總會長以88歲高齡辭世的噩訊,但其20多年的政治生涯尤其是領導馬華9年期間,他對馬華乃至華社的功與過顯然早有定論,無須等到往生後蓋棺的那一刻才考量作出應有的評價。

話說身為記者的那些年,曾於1979年某月某日的某晚在時任檳州馬華主席林建壽的紅毛路私寓與李三春有過短距離接觸,他當時宴請檳州的馬華中央代表,據知要拉攏他們在同年較後舉行的馬華中央改選,支持志在尋求連任總會長的他擊退向他作出最有力挑戰的時任署理總會長曾永森,結果他在這場決戰中如願挫敗曾疾呼“寧願站著死,也不願跪著生”,並以“華人救星”姿態上陣的曾永森。

Advertisement

未能“重奪”檳政權感遺憾

其實對李三春來說,他在掌舵馬華期間未能重奪於1969年大選輸掉馬華所曾主導的檳州政權,而馬華領袖無緣“復任”全國碩果僅存的檳州首席部長,委實深感遺憾,儘管他曾重用已投效馬華的前左派政治強人林建壽(社陣和勞工黨主要領導人)搞陰謀,兩度企圖挑戰林蒼祐領導的檳(民政黨)政權,包括於1978年大選幕後唆使所謂“七人幫”扯民政黨的後腿,以及於1982年大選在國陣內爭取到與民政黨在檳州競逐同樣數目的州議席,但兩次變相突襲皆不得逞,卻一度嚴重惡化馬華與民政黨之間的關係。

30多年轉眼間過去了,我國政壇至今似乎仍津津樂道李三春在1982年大選“勇”闖民主行動黨的堡壘,以華裔選民佔多的森美蘭芙蓉國會選區,硬碰因時任行動黨秘書長林吉祥臨陣退縮而不得不再度守土的時任行動黨主席曾敏興,結果他在這場“王者之戰”中以845張微差多數票勝選,頓時一舉摘掉馬華被指向來只敢到“穩贏”的馬來選區,躲在巫統紗籠受庇護過關的不光彩標簽。

這場被視為李三春從政以來所取得的最具意義勝利,他領軍的馬華共贏獲24個國會議席尤其是從行動黨手中收復不少華人選區,可說是戰績輝煌,更讓馬華在政治上大突破,使它具有代表華裔政治力量的正當性。

ADVERTISEMENT

相對地,曾敏興兵敗芙蓉一役,頓使林吉祥受極大的恥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被揶揄為“政治逃兵”,所有“火箭人”也為之難堪不已。

但話又說回來,李三春甫為馬華迎來“另一個春天”,全黨上下僅沉浸於猶如能在巫統面前“抬起頭來”,自信可望挽回華社的信任與支持的雀躍氣氛不到一年,其個人聲望如日中天,成為最獲基層擁戴的馬華總會長,李三春突然於1983年3月25日離奇地閃辭所有黨職和官位,而直到40年後的今時今日,這位頗具爭議的傳奇式政壇當年“裸退”的真相依然不明,這個引起朝野和馬華黨員乃至華社不同版本臆測和聯想的謎團看來將與他“陪葬”,可能永遠解不開。

尤有甚者,由於在毫無預警下變相“拋棄”馬華,李三春並未對馬華高層權力交接作出妥善的負責安排,結果引爆了馬華創黨以來最嚴重的“梁(維泮)陳(群川)黨爭”,頓使馬華元氣大傷,進而打回“內鬥內行”的原形,可說是抵銷掉“芙蓉一役”一度為馬華帶來積極和正面的政治效應,馬華也難逃持續沉淪的厄運。

淪為反華教“共犯”留罵名

無論如何,李三春對馬華的發展功大於過,尤其是他於1974年繼任為馬華總會長後所推出的“十大計劃”,有助於馬華在“513”事件後走出所陷入的政治困境,而邁入振興的另一個里程碑,這不啻是他留給馬華的最珍貴遺產。

但華社基本上對李三春在維護及爭取華裔在我國的基本權益與所應享有的平等地位之長期表現貶多於褒,尤其是忘不了他擔任馬青總團長期間力挺對華教尤其是華小的與發展極度不利的1962年教育法令,並唆使國內的華文中學改制,且扮演反對創辦獨立大學的急先鋒角色,因而留下反華教“共犯”的罵名。

持平而論,或因受到巫統“一黨獨大”所箝制,李三春那些年若有意為華社謀福祉,顯然也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劉漢良)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