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 】功能優化體積變小 植人工耳蝸找回聽力

文: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人工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能——電能轉換電子裝置,植入器所連接的電極線會進入耳蝸,繞過毛細胞直接施予電訊號刺激聽神經,借此將神經訊號傳送至大腦中樞,讓患者重獲新「聲」。

Advertisement

砂拉越中央醫院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
鄭應平醫生
(Dr Tang Ing Ping)

(吉隆坡訊)聽力障礙可依病變位置的不同,區分成3種類型,即傳導性(conductive)聽障、感音神經性(sensorineural)聽障,以及混合型聽障。不過,無論是外耳和中耳障礙所致的傳導性聽障,或是內耳耳蝸毛細胞、聽神經損傷所造成的感音神經性聽障,助聽器都是聽力重建的第一線治療。

輕度聽障無需助聽器

助聽器就像一個擴音器,能夠將微弱的聲音擴大至適應人耳需要的強度。目前的助聽器有許多類型,可視使用者的聽障嚴重程度而采用符合自身需求的。一般上,輕度聽障者無需佩戴助聽器,而中度、重度和極重度(profound)者都會需要額外的幫助。

ADVERTISEMENT

砂拉越中央醫院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鄭應平醫生(Dr.Tang Ing Ping)舉例,鼓膜穿孔可引起傳導性聽障,在接受了手術治療修補鼓膜後,已下降的聽力可從50%恢復至65%,但是患者還是永久性失去了35%的聽力,此時就可以佩戴助聽器來作為聽力補償。

換個例子,長者重聽一般是因為耳蝸內毛細胞衰退而出現感音神經性聽障。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雙耳結構是正常的,因此只需使用適合的助聽器,就能夠有所幫助。

“如果患者已使用到擴音量最大的助聽器,卻仍然無法聽得見聲音,就需要其他聽覺輔助設備,例如人工耳蝸植入(cochlear implant)或聽覺腦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s,ABI)。”

他表示,人工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能——電能轉換電子裝置,可分為內外兩個部件:植入器(implant)和語音處理器(audio processor)。如圖一所示,植入器所連接的電極線(electrode array)會進入耳蝸內,繞過毛細胞直接施予電訊號刺激聽神經,借此將神經訊號傳送至大腦中樞,讓患者重獲新“聲”。

人工耳蝸植入一般用於耳蝸毛細胞病變的聽障患者,而前提是聽神經線和大腦功能正常,否則就像設有路障的馬路一樣無法通行,因而發揮不了作用。

“另一種情況則是在腦膜炎致聾患者中特別常見的耳蝸骨化(cochlear ossification),

雖然患者的聽神經無損,

但是由於柔軟的耳蝸硬化成骨頭般,

我們無法將電極線植入裡頭,

因此需要將植入器放到更深處,

即腦干的耳蝸神經核(cochlear nuclei)。”

“其實人工耳蝸與ABI的原理是相似的,一樣是直接刺激神經線以重建聽力。二者所使用的也是同一套裝置,不同之處在於ABI的電極線是放置在位於腦干,而不是位於內耳的耳蝸,因此電極線的設計會有些不同。”

植入器無需更換電池

另外,人工耳蝸可以進行雙側植入,而ABI只會放置一個植入器而已,後者也需要耳鼻喉外科與神經外科醫生的配合。其他適合接受ABI的患者,包括因為雙側聽神經瘤而被迫將聽神經切除者。

“人工耳蝸存在的歷史不超過50年,而得益於科技的發達,如今的人工耳蝸不斷升級,除了功能方面的優化,體外語音處理器的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小。”

這是一套人工耳蝸。1、2和3分別是植入器、一體式語音處理器,以及適合孩童佩戴的耳掛式語音處理器。左側兩排是供更換的外殼設計。除了可通過遙控器控制音量,如今也可搭配手機應用程序調整,更能在語音處理器不慎跌落或遺失時,通過“尋找定位”功能追蹤位置。

上圖所展示的是一套人工耳蝸,可見語音處理器有耳掛式和“無線”的一體式,後者含有磁鐵,可以直接吸附在耳後皮膚上。

“語音處理器負責收集外界聲音,再傳送至皮下的植入器,通過電極線刺激聽神經,讓使用者產生聽覺。只要將它拿下,使用者的外觀與常人無異,平日佩戴時也可用頭髮遮擋。”

他指出,以往一顆電池只能維持語音處理器的運作5至7天,如今的電池則是可充電式的。至於植入器無需更換電池,一般可終身使用,除非有意外或巨大撞擊造成損壞。每每提及這點,患者就會感到非常擔心,其實植入器並沒有想像中脆弱,不會因為小碰撞而損毀的。

人工耳蝸防水防雷劈

許多患者會問醫生,既然人工耳蝸是金屬,閃電打雷時會不會有危險?事實上他解釋,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好比許多人愛佩戴的戒指也是金屬,下雨天也不會擔心“被雷劈中”,因此不必擔心。人工耳蝸本身也有防水功能,使用者在洗澡或游泳方面都沒問題。

“基本上,人工耳蝸的植入器可終身使用,而語音處理器則可以根據情況更換。也許未來科技又更進步了,語音處理器改良成入耳式也說不定,而研發公司也會確保改良的同時,內外裝置是可持續配合使用的,相信這不會是一個大問題。”

耗時1至2小時

手術風險低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不算是大手術,一般耗時1至2小時可完成。不過,並非所有的耳鼻喉科醫生都可進行此手術,受過專業訓練、擅長人工耳蝸植入術的大馬醫生屈指可數。

首先,醫生會在耳後皮膚制造一個3至4公分的切口,在肌肉層與骨頭之間制造一個“口袋”,以放置植入器。接着,我們需要鑽孔,通過圓窗(round window,中耳至內耳的開口之一)將電極線細致地轉入耳蝸內。將切口縫合之後,外觀是看不出有何不同的。

逾70歲動手術需斟酌

鄭應平指出,人工耳蝸植入的手術風險不大,像是全身麻醉風險、一般細菌感染或出血等,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另外,有些人的顏面神經與中耳結構比較靠近,手術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一些摩擦和損傷,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可能1000例只有1個而已,通常數周之後也會痊愈。

總體而言,人工耳蝸植入手術風險很低,特別是如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的情況下。除非患者年齡較高,例如七八十歲以上,我們需要再三斟酌。無論是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經檢查、病情控制良好,任何年齡都是可以植入人工耳蝸的。

人工耳蝸的植入器於耳後,之後醫生會將切口縫合起來。

戴助聽器聽力仍會降

問1.為何佩戴了助聽器,聽力還會下降?

答1.其實問題不在於助聽器好壞,而是耳朵聽力繼續下降,例如長者重聽起初是聽不見較高的頻率,而隨着時間流逝,他們連較低頻率也聽不清楚了。

因此,起初所佩戴的簡單助聽器無法繼續滿足自身需求。倘若到達極重聽障程度,助聽器也無法發揮作用,就需要人工耳蝸的幫助。

重度聽障可植人工耳蝸

問2.是否需要有殘存的聽力,人工耳蝸才能運作?

答2.不一定。因為人工耳蝸能夠避開受損的耳蝸毛細胞,直接刺激聽神經。通常需要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都屬於極重度聽障者,基本上是完全聽不見聲音的。

術後需復健半至1年

問3.植入人工耳蝸後需復健?

答3.是的,由於聽覺形成的方式不同了,我們的大腦需要重新適應,而這就需要聽力學家和言語學家的幫助。有些患者反映,植入人工耳蝸後聽見的聲音像機器人說話,但是在復健半年至1年後就沒問題了。

人工耳蝸手術費12萬

問4.人工耳蝸植入費用?

答4. 一套人工耳蝸大約是七八萬令吉,加上手術費可達12萬左右。其實若患者雙耳聽障,植入兩副人工耳蝸是比較好的,我常這麼比喻人工耳蝸的效果:1加1不等於2,而是3;若1加0,還是等於1而已。當患者處於較嘈雜的環境還是能夠聽見,也較容易辨認聲源方向。

因此,若情況允許,一般會建議患者植入雙側人工耳蝸。其實一些人工耳蝸公司也不時會提供優惠方案,例如買一送一、第二套售價較低等,這樣一來可能15或16萬令吉就可完成手術。

1至2歲治療黃金時間

問5.什麼時候植入人工耳蝸較好?

答5.越早越好,尤其是先天性聽障的新生兒。通常在嬰兒10個月大至1歲之間植入人工耳蝸是最好的,因為1至2歲算是治療的黃金時間,此時大腦的聽力和言語的機制尚未連接,及早治療可以讓他們更有機會通過復健,像一般人能夠開口說話和聆聽。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