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症狀似鼻炎療法大不同 臉痛黃鼻涕 鼻竇炎作怪

文: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鼻竇炎是鼻部常見疾病之一,顧名思義就是鼻竇發炎與感染,引發各種鼻腔甚至是眼睛、耳朵、喉嚨或頭痛症狀。

Advertisement

很多民眾搞不清楚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及感冒這三種疾病的差異,雖然都會流鼻涕,但治療方法卻完全不同!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
康銘涵醫生
(Dr Kong Min Han)

(吉隆坡訊)鼻竇是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每個人共有4對,分別是眼睛下方的上頜竇(maxillary sinus)、雙眼之間的篩竇(ethmoid sinus)、眼睛上方位於前額的額竇(frontal sinus),以及鼻子後方的蝶竇(sphenoid sinus)。

鼻竇的存在能夠減輕頭骨的重量,同時讓我們說話的聲音更好聽。

ADVERTISEMENT

10%大馬人患有鼻竇炎

耳鼻喉及頭頸外科顧問康銘涵醫生(Dr.Kong Min Han)透露,鼻竇炎是指鼻竇受到外來刺激,導致表皮黏膜發炎。當鼻竇黏膜由於發炎而充血腫脹,通往鼻腔的唯一開口阻塞,氣流也會受阻而形成鼻竇壓力。

隨着鼻竇腔的分泌物滯留或膿液積蓄,鼻竇壓力上升,患者會感覺面部腫脹或疼痛。正常情況下,鼻竇應該是一個充滿空氣的空間,不應有液體或異物存在。這也是為何鼻塞或鼻竇炎時,患者說話時會有鼻音(hypernasal voice)的緣故。

“鼻竇炎是鼻科常見疾病之一,

全球成人患病率介於6%至15%。

亞洲方面,韓國、

中國和新加坡統計的患病率分別為7%、

8%和2.7%。

以大馬逾3000萬人而言,

若有10%的國民患有鼻竇炎,

的確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鼻竇炎在臨床上會根據病程長短進行分類,包括急性(少於4周)、亞急性(4至12周)和慢性(12周以上)。事實上,許多慢性鼻竇炎是從急性演變而來的,通常是因為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或照顧。一旦發展至慢性鼻竇炎之後,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大,主要依靠手術治療。

“為了易於管理,大馬成人與青少年鼻竇炎臨床實踐指南(CPG)以12周為界線,將鼻竇炎分成急性和慢性兩種。凡病發12周以下的患者採取藥物治療,若12周之後仍未緩解,才考慮手術治療。需要注意的是,若出現鼻竇炎併發症或感受到嚴重疼痛,就算病程少於12周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鼻竇炎液體積蓄致臉痛

他指出,對於大眾而言,鼻炎(rhinitis)和鼻竇炎聽起來很相似,但二者並不是同一種疾病。醫學上對鼻炎的定義為發生在鼻子範圍的炎症,並未累及鼻竇。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是當患者鼻塞、鼻癢、打噴嚏和流清涕,多是患有鼻炎;而當鼻涕較黃和濃稠,並且出現面部疼痛則多是鼻竇炎。

“患者會感覺面部不適,正是因為鼻竇液體積蓄和壓力上升所致。他們往往會形容面部有些‘重’,或是低頭時會有向下‘跌’(沉)的感覺。若不確定,亦可嘗試按壓鼻竇位置,看看是否會引起疼痛。至於發燒並不是可以明顯區別鼻炎或鼻竇炎的症狀,因為急性鼻竇炎通常會伴隨發燒,慢性鼻竇炎卻不一定。”

有時,患者可能是感染了普通感冒,起初會發燒,但是5天或10天后發燒已緩解,卻仍有鼻塞、流鼻水、面部壓力或疼痛或聞到臭味等症狀,那麼就有可能是鼻炎或鼻竇炎。

“鼻竇炎也可以是未治癒的鼻炎引起的併發症。當鼻黏膜的炎症通過鼻竇開口蔓延到鼻竇內,就會造成鼻竇炎。過敏和感染(病毒、細菌或黴菌)是常見引起鼻炎和鼻竇炎的病因。”

他也強調,此外,吸煙(包括二手煙)、胃食道逆流(GERD)、空氣汙染、工作環境不衛生、鼻腔異物與曾動鼻腔手術都是鼻竇炎的風險因子。

診斷鼻竇炎和鼻炎主要都是依靠病史詢問和鼻內窺鏡檢查。對於鼻炎,可通過鼻內窺鏡排除鼻腔結構異常和息肉;對於鼻竇炎則可查看鼻竇處是否流出黃色膿液。

鼻內窺鏡檢查能確診

“通常鼻內窺鏡檢查已能確診鼻竇炎,除非特殊情況才會進行電腦斷層(CT)掃瞄作為診斷證據。對需要手術治療的慢性鼻竇炎而言,CT掃瞄是術前評估的重要工具。另外,除非懷疑患者出現腦部併發症,才會建議接受磁力共振造影(MRI)檢查。”

另外,並非所有患者都會被建議接受過敏原測試,因為大多數初次就診的鼻竇炎患者是由普通感冒演變而來。除非有證據顯示其鼻竇炎是過敏引起,或是患者的過敏反應不受控,則可通過測試嘗試找出過敏原,以便日後得以預防。

“目前臨床上可測試的過敏原高達100余種,包括塵蟎、寵物或食物等,不過,對於亞洲人鼻子過敏問題,一般測試30余種就足夠。”

劑量低副作用少     類固醇控制炎症

急性鼻竇炎以藥物治療為主,雖然鼻竇炎多為病毒感染,但是仍然會給予抗生素以對抗細菌感染。

醫生也會處方減充血劑或通鼻塞藥(decongestant)、類固醇鼻噴劑(intranasal steroid spray),以及生理鹽水以便患者可自行沖洗鼻腔。

鼻減充血劑主要打通堵塞的“鼻竇通道”使膿液可流出,有口服和鼻噴劑兩種,而康銘涵一般會建議後者。

類固醇能夠令炎症受控,然而許多患者一聽見類固醇就十分抗拒,其實能在急性鼻竇炎中起到最佳效果的正是它。

2歲童可長期用類固醇

“治療鼻竇炎所使用的類固醇劑量很低,且是局部作用,身體的吸收量很少,產生的副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十分安全,連兩歲兒童都能長期使用,成人更無須擔心。”

有些患者會問只吃抗生素不行嗎?康銘涵表示,試將鼻竇炎想像成開口過小而堵塞的水槽(tangki),治療的首要目的就是讓液體得以順利排放。只服用抗生素是不夠的,因它是進入胃部和血液循環,只能到達“水槽”的外部,起到的作用有限;而減充血劑合併類固醇能夠讓“水槽”的通道打開,讓液體更順利排出,症狀緩解更快。

“水槽”划切口引流膿液

一旦液體繼續積蓄,急性鼻竇炎演變成慢性,就只能通過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在“水槽”上划出一個切口,引流膿液了。

有時,醫生也可能會視個別情況,同時進行鼻中隔修正手術或鼻甲(turbinate)切除術等。”

無關鼻腔結構異常

問1:鼻腔構造問題如鼻中隔彎曲(deviated septum)及有鼻息肉(polyps)是否會增加鼻竇炎風險?

答1:以往許多醫生相信鼻腔結構異常會增加發生鼻竇炎風險,然而研究表明二者之間沒有密切關聯,因為許多鼻中隔彎曲的人並未患上鼻竇炎。惟根據臨床觀察,的確有許多鼻竇炎患者有鼻腔結構異常。因此,只能說鼻中隔彎曲者有患上鼻竇炎的風險,但是不意味着一定會得到鼻竇炎。至於鼻息肉並非造成鼻竇炎的導因,而是後果。一旦出現鼻息肉,便屬於慢性鼻竇炎了。

因此,慢性鼻竇炎在管理上也可分為合併和未合併鼻息肉兩種。

最擔心腦眼併發症

問2:鼻竇炎會引起鼻咽癌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嗎?

答2:未有證據證實慢性鼻竇炎會致癌。因位置相近,鼻竇炎最令人擔心的是腦部和眼部的併發症,前者包括腦膜炎和腦膿腫;後者的種類也不少,從輕微蜂窩組織炎至眼眶內的膿瘍(orbital abscess)都可能發生,而一旦有海綿竇血栓形成(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患者死亡率高達40%至60%。

另外,當急性鼻竇炎患者有潛在的健康問題而免疫力較低,例如服用類固醇、慢性腎病、糖尿病或愛滋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較高。因此,一些急性鼻竇炎個案也需要儘快動手術,尤其是反覆性的急性鼻竇。

曾有一名50餘歲的糖尿病患,本身是在傢具木工廠工作,就醫時急性鼻竇炎已造成右眼腫大。進行了眼科檢查後,醫護人員才驚覺患者的左眼已失明,原來他一直以來都是以右眼視物,而如今其鼻竇炎已影響了這只右眼的視力。

“為了避免雙眼失明,我們當天就為患者進行手術,所幸最終患者得以康復,右眼視力也恢復至90%。”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