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用錯方法危及生命 施救癲癇發作勿嘴塞硬物

(吉隆坡訊)癲癇症是一種非傳染性的疾病,它指的是身體的某一部位或全身非自主性的抽搐,患者會毫無因由地反复發作,在一生中發作次數兩次以上,即為癲癇症。

另外一種定義是,只是發作一次,但掃描結果或其腦電波顯示不正常,亦可被診斷為癲癇症。

Advertisement

簡單而言,腦細胞功能異常、受損或出現障礙的情況下,如腫瘤、淤血壓制腦細胞等,都會提高癲癇症的風險。

50%癲癇症查不出成因

神經科顧問鄭淑君醫生(Dr.Tee Sow Kuan)表示,在馬來西亞,每1000人中有4.3人是活躍的癲癇病患,而終身患病率則為7.8人。

其實,高風險人群並無性別差距之分,不過孩童和老年人患癲癇症的機率較高。其它因素如家族史、癡呆症、自閉症、年幼癲癇發作史等,也有可能會患上癲癇症。

ADVERTISEMENT

“大部分的疾病是能找出病因的,但在我進行的一項研究裡,有30至50%的癲癇症病例卻查不出成因,即便是經過各方面的檢查,結果無任何異樣,仍會出現癲癇病症。”

至於另外50%的病例,醫生們成功找出了原因,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型,其一、先天性,即皮質發育畸形,可解釋為腦構造損傷或結構異常。

她指出,妊娠期間,胎兒在母體內時腦部發展出現缺陷,出生後到孩提時期都不自知有潛在性的癲癇症,直至因某些原因,如發燒、細菌感染、睡眠不足等,導致首次癲癇發作才被診斷出來。

後天多與腦部病症有關

盡管找出了先天性病因,可是要在娘胎裡檢測出胎兒是否患有此症,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不過,懷孕期間用藥要謹慎,因為濫用藥物或懷孕時出疹有可能會傷及胎兒的腦部。

第二種類型乃後天造成,包括與腦部相關的病症,如腦腫瘤、中風、腦部感染、因意外造成腦外傷;其它病因計有缺氧、藥物濫用、酗酒、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腦部、體內鈉含量不足,都會造成癲癇症。

一般民眾對全身性癲癇發作不陌生,而它發作症狀非常明顯,四肢僵硬、抽搐,即為全身性發作。

但絕大部分的人,包括患者本身對局部性發作是“不知不覺的”,甚至錯誤認為這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

癲癇症發作主要可分為兩種,即全身性發作與局部性發作。

那麼,局部性癲癇發作是怎麼回事?所謂局部性發作是因為腦部的某個部分出現問題,即產生局部性癲癇發作。

發作前數分秒會有征兆

鄭淑君指出,局部性癲癇發作的患者常在不經意間病發,比如眼神呆滯,手指晃動;開車時,不自覺駛向其他目的地、突然大發脾氣等等。

像諸如此類的發作情形,只是短短幾秒,事後患者如斷片似的,對自己做過的事或依稀記得,也有可能懵然不知,周遭的人甚至家人亦根本無法察覺。

“也因為如此,有者被錯誤確診為精神疾病,或是心理不健康,耽誤了數年的治療期。盡管局部性發作不會直接帶來生命危險,但若能及早發現,發作次數將會大幅度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患者在發作數分鐘或數秒前會有“先兆”,比如心悸、沒來由的強烈恐懼感、聞到不尋常的味道、聽到無法解釋的音樂或歌曲等等。

“另一種情況是,患者會在幾小時內或連續幾天出現一些類似的征兆,惟這並不表示一定會發作。”

神經科顧問:鄭淑君醫生(Dr.Tee Sow Kuan)

攝錄發作過程

電眼助查出病況

要如何以更精確的方法診斷出癲癇症?

原來閉路電視能告訴我們答案!

鄭淑君表示,首次來看診者,她會先細問病史(年齡、發作時段、症狀)、家族史等問題,從中先基本診斷是全身性或是局部性癲癇發作;接着做全身檢查,更進一步確認有無癲癇症症狀。

多數患者忘記病發情況

她說,基本檢查完成後,她會選用最普遍的檢測頭部的磁振成像(MRI)和腦電圖(EEG),前者主要是檢查腦部構造有無損傷等問題,而後者則是檢測腦功能與癲癇症狀。

有一小部分的人,能從腦電圖中診斷出是全身性或是局部性的癲癇。

“不過,有50%患者在進行上述兩項檢查後,其結果仍屬正常,因此,需要再進行深一層的腦部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PET scan)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

一般而言,上述4項掃描是可用以診斷局部性癲癇發作病症。

她提醒,必須注意的是,有的情況可能需要進行超過一次的腦電圖檢查,舉例來說,一個有明顯癲癇症狀的人在首次做腦電圖時顯示結果正常,那麼,他需要減少睡眠後再來做檢查,因為癲癇患者通常在睡眠不足下發作機率會增加,由此就能查出病況。

而在整個詢問過程中,有的患者會出示相關視頻,但那只是發作後的片段,其實,最理想的是將其發作過程錄下的閉路電視片段,由此我們就能精確地診斷出其是否患有癲癇症。

女性生理期發作次數增

她說,可惜的是,大部分患者無法提供這些片段,所以,唯有進行“盤查”和詳細的檢查,才能得知結果。

而在確認病症後,在施藥方面,醫生會視胥患者的病況來配藥,除了服藥,亦可注射藥物,有時則可兩者兼用。

舉例來說,女性患者在月經期間發作次數增多,醫生可從觀察出來的數據,給患者額外的藥量,以減少發作。

患者在服藥兩三年後,癲癇已不再發作,他們是否能夠停止服藥?對此,她並不建議立即停止,但可視病情逐步減少藥量。

“其實,有兩種情況是不需服藥的。

其一、只發生一次癲癇,腦電波和磁振成像結果正常者,有待觀察;

其二、患者每次發作間隔超過5至10年,

同時沒有從事高風險工作,那就無需用藥。

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的孩童在年幼時曾有癲癇發作史,進入青少年期後即“不藥而癒”。

局部患者 可通過手術治癒

癲癇症能否根治?或者更確切地說,難道癲癇患者得一輩子與藥物、“發羊吊”為伍嗎?

鄭淑君說,其實,要得治也是不無可能的事,若是局部癲癇症患者,能通過手術將其腦裡“有問題”的部份切除,痊癒率甚高。必須注意的是,手術後患者仍得根據醫生的指示服藥一年,之後再逐步減少劑量。

在進行手術前,病患得留院做連續5天、24小時的腦電圖,並在減少藥量後,從其發作情況來確認該切除的部分。

生酮飲食控制病情

她指出,除了上述手術,我們也可進行斷線手術(disconnection surgery),以阻斷連接癲癇發作的線路;另一種手術則為迷走神經電刺激(vagus nerve surgery),此手術主要是將類似於電池的物體,置入近頸部的第十條神經線。一旦發作,這“電池體”發生觸電即可阻停抽搐。

“這兩種手術主要只是減輕症狀,並不能根治癲癇症。”

一般上,醫生在給患者服藥一段時間後,就會建議手術,但這還是得看其意願。不過,癲癇手術應該及早進行,因為長期性的發作會導致其他損傷,因而影響手術的成功率。

“除了用藥、手術外,她也建議患者通過生酮飲食法來改善癲癇發作,特別是孩童,父母可先咨詢醫生或營養師,妥善安排飲食計劃,達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癲癇的發作看似毫無預警,實則上,患者遵守醫生指示,病發機率能大大減少。

準時服藥避免病發

有幾個事項患者必須注意,即保持正確的睡眠習慣,如充足及有品質的睡眠;保持身心健康,如做適當的運動、穩定的情緒等。

此外,病患若因感冒之類的疾病需要吃藥,必須先和醫生溝通,或向正規的藥行買藥時清楚說明自己的病情,否則用藥不當有可能與癲癇藥物有所沖突而導致癲癇發作。

她提醒患者,一定要準時服藥,如此才能避免發作。

“有些癲癇患者因害怕發作,幾乎足不出戶也沒有工作,更怕連累別人而選擇單身。”

然而,癲癇病患應享有正常人生活的權利,家人給予支持,社會更應接納他們。只要做到上述的注意事項,避免從事高危活動,其實癲癇患者還是能過如常人般的生活。

發作時呼吸心跳停止

意外因素導致死亡

當一名患者的癲癇症發作時,一般民眾在施救時會將湯匙、毛巾或手指等,塞入患者嘴裡,以防止他在抽搐時無意識地咬斷舌頭。

殊不知,此本為救人的舉動卻有可能會危及性命。

原來,當病患發作時,意識無法自控,他們會嘔吐、流口水等,若我們在其嘴裡放入硬物,那嘔吐物和唾液等就會倒流肺中,造成肺部感染。

既然上述方法不可行,那麼,當碰上癲癇發作的患者時,我們該如何給予適當的援助?

讓患者躺臥頭轉左側

鄭淑君說,首先,施救者一定要保持冷靜,將患者移至安全處,確保其不會在過程中瞌傷自己;接着,我們要把其頭部轉向左側,讓其保持躺臥的姿勢,直至發作停止。在發作停止後,檢查其心跳、呼吸是否正常,並嘗試輕拍肩部,將其喚醒。

“一般癲癇發作時間為3至5分鐘,若持續超過5分鐘,或短短的數分鐘內反复反作,又或是發作停止後在10分鐘內沒有恢复意識,可呼叫救護車。”

她說,癲癇發作應以恰當的手法來處理,公眾必須走出上述誤區,否則不單是患者性命不保之虞,救援者也有可能會因為把手指置入患者口中時被咬斷。

需要關注的是,根據馬大的研究,癲癇症病患的標準化死亡率(SMR)為1.6,壽命也比一般人少2至10年。

發作時可能導致受傷

在患者發作時,極有可能會受傷,如骨折、脫臼、腦損傷、牙崩等;患者發作時若在過馬路、身處河邊,要是身邊無人照應,那即會因意外而死亡。

此外,病患在發作時呼吸或心跳停止,如若事發時無人在旁施救,那也會造成死亡。

她強調,癲癇病患的死亡並非是由疾病造成,而是因上述外在因素而間接帶來死亡。

文:陳秋蕾 整理:梁盈秀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