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先天心臟病可根治 30%法洛四聯癥患者會復發

(吉隆坡訊)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胎兒時期,心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一系列心臟缺陷的總稱,表示這嬰兒生來就伴有心臟結構問題。

先天性心臟病兼心胸外科顧問拿督翰丹醫生(Dato Dr Hamdan Leman)指出,左側顯示的是正常的心臟結構,而右側則是法洛四聯症(見圖1),可見各腔室之間有中膈或瓣膜阻擋,讓血液能夠依據正確、單一的路線流動。

Advertisement

可想而知,無論是中膈、瓣膜與動脈等部位發育異常,造成缺損、狹窄甚至閉鎖等都會影響其應有的功能,因而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新生兒出生兩天心臟衰竭

正因如此,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繁多,每名患者的嚴重程度也不一。舉例而言,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心房中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心室中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是比較簡單的情況。

他說,大眾可能比較熟悉的“心臟有洞”,其實就是ASD或VSD,但這並非先天性心臟病的全部。

ADVERTISEMENT

介於輕微和嚴重之間的例子,包括房室中隔缺損(Atrioventricular Canal defect),即包含多種房室中隔缺損和房室瓣異常;法洛四聯症(Tetrology of Fallot,TOF)除了“心臟有洞”,還會有肺動脈狹窄等。

他表示,這些心臟結構的缺陷可能小如針頭,不造成任何影響;然而複雜或嚴重的情況可以是完全無心室中隔的“大缺損”或左心發育不良(hypoplastic left heart syndrome)等。

“以後者為例,通常新生兒出生後的首一二日,就會有心臟衰竭或心肌缺氧的現象,屬於心臟急症。”

作為先天性心臟病外科醫生,他會經常思考如何去幫助這些患者,也會想象自己成為超級英雄,在拯救這些心臟之後,他們再無後顧之憂。

“然而,並非所有情況都能如願。從原本無法存活於世的角度而言,一些先天性心臟病的確可以根治(cure),例如PDA在通過外科手術結扎(surgical ligation)、VSD的“洞”被修補後,就不會有大礙了。”

他說,不過,像TOF患者就算成功在小時候成功進行了矯正手術,仍有20%至30%個案在日後有復發的情況,屆時仍需要二次治療。

“另一個例子為肺動脈瓣狹窄(pulmonary valve stenosis),治療過程不會切除原本的肺動脈瓣,有時矯正部位可能出現動脈瘤樣改變(aneurysmal change,血管壁異常隆起或膨脹),因而需要再次植入肺動脈瓣。”

建議專門團隊負責ACHD患者

他說,除了復發或後遺症的情況,一些患者礙於經濟因素或排期情況,未能在幼時及時獲得手術治療;有些的缺陷輕微,可等到成年後才確診。

另外,得益於醫療技術的進步,許多先天性心臟病患的存活率獲得大幅提升,能夠能存活至成年以後,甚至建立家庭,懷孕生子。

當中衍生出的一個問題是:長大後的他們,究竟要繼續看兒童心臟科或一般的心臟內科呢?

他表示,一般兒童心臟內科醫生比較不熟悉成人疾病、懷孕生產等健康狀況的知識;心臟內科醫生則相對缺乏複雜先天性心臟病的教育和訓練。

隨着患者年齡逐漸增加,面對復發、後遺症或其他後天性心臟病時,他們該何去何從?

“其實早在1970年起,醫學界就提出了相應的專有名詞,即18歲以上的成人屬先天性心臟病,在英文上稱Grown-up congenital heart(GUCH)或adult congetial heart diseases(ACHD)。”

臨床上建議由專門的醫療團隊負責GUSH或ACHD患者,以便能更好地管理他們的長期情況。“以我本身為例,除了嬰兒或孩童患者,也會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成人患者動手術。”

以TOF為例,

情況輕微的患者到了20、30歲才發現病情也是有可能的。

TOF的大約佔先天性心臟病的30%至40%,

算得上是常見的類型。

既然名字中帶有“四聯症”,顧名思義存在4個結構上的特征,即心室中隔缺損、肺動脈狹窄、主動脈錯位,以及由於代償性作用而造成的右心室肥厚。

患者皮膚嘴唇指甲藍紫色

他指出,TOF也是最常見的發紺型(cyanotic)先天性心臟病,因為這些缺陷導致了肺血流量的下降。可進行氣體交換的血液量也減少了,造成沒有足夠的含氧血回到左心,再泵送至全身器官。隨着肺動脈狹窄越嚴重,臨床症狀就會越明顯,寶寶的皮膚、嘴唇和指甲會呈現藍紫色,而這也是特征之一。

“如同先前所述,先天性心臟病的程度和臨床表現多樣,治療也視病情而定。嚴重的病例如肺動脈瓣閉鎖(pulmonary atresia),即右心室和肺部之間完全無法相連,那麼就會需要緊急的介入,先增加肺血流量,例如姑息性分流手術(palliative shunt operation)。之後,才讓患者進行完全矯正手術(total surgical repair)。”

他披露曾為40歲的TOF患者動手術。“他的肺動脈狹窄程度不嚴重,小時候礙於一些原因未能動刀,而是到了這個年紀才接受治療。雖然多少會給生理帶來一些影響,像是不能跑跑跳跳、成為運動員,但還是足以應對日常生活,從事比較靜態的文職工作。這也正是GUCH患者的例子之一。”

先天性心臟病兼心胸外科顧問
拿督翰丹醫生(Dato Dr Hamdan Leman)

每年2600孩子需治心臟

大馬醫療體系難應對

馬來西亞先天性心臟病的盛行率,大約是每1000名新生兒中有7至8例。

以每年約有50萬新生兒的數量計算,我們每年會有約4000名孩子患有嚴重程度不一的先天性心臟病。

翰丹指出,這4000名患者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情況輕微,可能不需要手術;三分之二需要某種治療或手術以矯正病情,才能存活下來。如此算來,每年大約有2600名孩子需要心臟治療。

患者多等候名單很長

然而,本地能夠提供兒童心臟手術的醫院屈指可數,尤其是新生兒。結合國家心臟中心(IJN)、政府沙登醫院和數家私人醫院。他表示,每年能夠承擔的最大的量約是1500至2000名患者。

“由於每年都會有新患者,數量一直累積。雖然大馬醫療資源不算差,但患者的等候名單是很長的。”

他說,想要提供先天性心臟治療,除了有相關的醫療環境和設備,還需要有經驗的醫療人員,例如兒童心臟科醫生、兒童麻醉醫生、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護士等。正因需要龐大的資金和人力資源,並非所有醫療中心都能提供這項服務。

“這樣一來,雖然我們有能力檢測出許多病例、管理和追蹤病情,但卻沒有足夠的人手能夠進行手術。未能達成平衡,以至於需要外包(outsource)醫療服務,將患者送到印度等國家接受治療,是非常可惜的,而這也是我國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文:楊倩妮 整理:梁盈秀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