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糖尿病衝擊國家經濟 政府倡導糖友早診早治

文◆何建興     整理◆梁盈秀

糖尿病管理對一個國家的經濟所造成的負擔堪稱「計時炸彈」,在管理上稍不慎足以引發國家的興衰,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Advertisement

換言之,當一個人被診斷為糖友後,接下來他罹患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病的機率不只提高,而這環環相扣的情節,也對國家未來發展形成巨大影響。

(吉隆坡訊)以大馬為例,政府承擔了我國人民健康的70%醫療開銷,這其中最大的負擔就是在慢性疾病(chronic disease)的管理上。

以糖尿病為例,在公共衛生的基本治療費用包括了每一次的檢測、復診及領取藥物,若是到了更嚴重階段可能需要入院,或進行心血管方面治療如針對性藥物、血管檢查如血管造影或心電圖等,治療方面就有血管成形術或心臟繞道手術等。

不僅如此,大多數糖友也會有腎臟功能受損問題,若是到了嚴重階段甚至需要長期洗腎或腎臟移植等,因此把糖尿病視為接下來並發症的源頭並不為過。

ADVERTISEMENT

馬大醫藥中心內分泌內科顧問
林俐伶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Lim Lee Ling)

檢測年齡調低35歲

馬大醫藥中心內分泌內科顧問林俐伶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Lim Lee Ling)指出,有鑑於此,我國衛生部於2022年針對治療糖尿病發出最新指南,即35歲以上男女只要符合幾個條件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3、有家族糖尿病史、高血壓、高膽固醇、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CKD)或女性在妊娠期有糖尿病,皆須提早檢測是否有初期糖尿病。

“把檢測年齡從40歲調低至35歲,最大原因就是近年來發現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不過,至今反應並不理想,或與COVID-19仍在以及普羅大眾認為35歲仍屬於健康階段有關。”

“其實並非只有大馬有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放眼全世界這類年輕化趨勢處處都有。以美國為例,在今年已把初期糖尿病的檢測年齡從40歲下調至35歲,從另一方面來看,糖尿病年輕化儼然是全球的問題,它已引起各國政府越來越關注,主要原因就如上述所提及,即它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計時炸彈。”

糖友因疫情推遲復診

假如一個人對自身病情不在乎,甚至不知道自己已有初期糖尿病,那會引發哪些危險或問題呢?答案就是引發更嚴重的病情以及加劇醫療費用,以第一種情況為例,當一個人的糖尿病越來越嚴重卻不曉得或不在乎,那接下來就是朝着更嚴重的情況,比如說初期糖尿病。

根據早前英國一項研究,患者通過為期1年的飲食調整及運動,在日常生活作息進行改變下已做到“逆轉糖尿病”,可是若是這名糖友並不曉得自己的健康已亮紅燈,或者不在乎,那就須藥物介入才能控制病情。

“其實COVID-19的爆發造成的傷害正一點一滴地影響着糖尿病的管理,

其中之一就是糖友復診被推遲,

以致一些潛伏的傷害就在這段期間湧現出現,

提早發現(early detection)潛伏傷害比如尿蛋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是糖尿病管理中,

非常重要的一環。”

“假如被忽略相等於錯失了可改變結局的黃金時期,因為尿蛋白就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前兆,所以若能及早發現並着手干預,有望避免慢性腎病的出現。”

另外,疫情造成復診停擺也間接增加了公共衛生的開銷,比如說一名糖友已有慢性腎病(CKD),但因着復診被推遲,他也沒去理會自身情況,結果腎絲球過濾率估算值(eGFR)下跌非常快,甚至到腎臟衰竭階段,最終只能選擇洗腎來延續生命。

每一位糖友病情好壞與公共衛生是息息相關,除了醫藥費之外,也會影響人手調配包括須更多醫護人員參與糖尿病管理,並影響了其他有需要的患者,比如面對癌症、急診甚至傳染病的患者等。

同一群體下的疾病

她指出,另一個大眾對糖尿病常出現的迷思就是把它視為單一疾病來看待,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正如之前所提及,理應把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病等視為“同一群體下的疾病”,也就是說有了糖尿病,接下來就會有心臟衰竭、心肌梗塞或慢性腎病等,也唯有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對糖尿病“敬而遠之”。

否則對大眾而言,糖尿病也不過是一種“沒什麼大不了”的慢性疾病而已,並不對它有所預防。

隨着COVID-19疫情已緩解,之前各大公立醫院推遲的糖尿病復診幾乎已重返正常了,糖友可按照醫院給予的日期前往復診,但無可否認的是,至今仍有患者對前往醫院復診感到些許恐懼,理由是擔心感染。

為此馬大醫藥中心(PPUM)特別為病情穩定的糖友提供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如電話咨詢服務,讓這些過去6至12個月來有“好成績”的糖友無須舟車勞頓到醫院,即可通過電話或其他3C產品與醫生會面復診。

通常這類糖友是無須進行太大藥物調整,因此,在衡量情況後醫院給予這樣的方便,不過若是糖友在過去的“成績”不理想,那尚須繼續回到醫院復診,以及給予更多管理糖尿病的輔導。

她表示,除了遠程醫療復診之外,如今公立醫院也允許糖友可在住家附近的政府診所(klinik kesihatan)復診,一來減少醫院的人潮擁擠,二來如今在大部分政府診所已有家庭醫學科醫生,也分擔了公立醫院的糖尿病復診負擔。

為了幫助更多糖友們願意自動自發回來復診,公立醫院可真煞費苦心,目的就是避免糖友病情惡化,但醫護人員的努力尚須糖友的配合,若是糖友不願配合復診,形同抹殺了醫護人員的一番努力。

涵蓋不同專科 設糖尿病關懷單位

從2013年開始,馬大醫藥中心已成立糖尿病關懷單位(Diabetes Care Unit,DCU),這是一個涵蓋了不同專科醫生(包括糖尿病專家、內分泌科、骨科、眼科及復建科)、曾接受管理糖尿病特別訓練的護士等單位。

其任務就是要把提早發現(early detection)和預防(prevention)這宗旨以行動做出來。

首先護士會親自致電及預約之前已被察覺的初期糖尿病患,在邀請他們到來後,不同醫生就會對患者的身體部位進行詳細檢查,比如眼科醫生會檢查他的視網膜是否有受損,至於糖尿病專家及內分泌科醫生則會詳細檢查是否有哪些被忽略的傷口等,然後交由骨科醫生檢查及處理傷口等。

主動接觸初期患者

“換言之在一個預約中,患者由好幾位專科醫生親自檢查,之後再視情況進行安排接下來的治療或觀察,一般上若是患者沒有大礙,只須在10至12個月再回來復查即可。”

林俐伶說,糖尿病關懷單位的成立也是為了讓更多糖友受惠,有別於一般復診,因為單位的護士會親自撥電給他,相等於多了一層提醒,也讓糖友感覺自己是被關懷的,這不啻是對糖友們的另一個福音,讓他們感覺回來復診是有必要的,而不是選擇逃避。

那未來對管理糖尿病有什麼計劃呢?身為醫生,她認為有必要改變現有的模式,那就是不再等待糖友們求醫,而是積極地主動去接觸可能有初期糖尿病的患者。

“當然這不是簡單任務,它需要有更多資金及人力,比如透過問卷調查來找出哪些人是可能潛在的初期糖尿病患,然後收集更多數據來進行觀察,因此需要有更多非政府組織(NGO)推行社區篩檢來“接觸”他們。”

醫院體檢中心合作

除此之外,她也希望公立醫院與體檢中心可建立起聯系橋樑,其實早在疫情爆發前,大眾對健康意識越來越高,也明白體檢的重要性,可是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在私人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發現已有初期糖尿病,可是卻僅停留在此,他不曉得接下來要咨詢哪一科醫生做進一步治療或管理,而這些數據都是接觸更多初期糖友的重要管道。

至於在國家政策方面,我國是其中一個已推行含糖飲料稅的國家,以第一個推行含糖稅的國家墨西哥為例,在推行有關政策一段長時間後才能看到效果,至於大馬是否能通過征收含糖飲料稅來改善每5人中就有1人為糖友的現況,尚須繼續觀察。

“政府也可考慮推行更多公共交通工具或建更多公園,這些措施相信都能遏止我國糖友人數不斷上升的趨勢,不過要看到效果是需要時間的。”

文◆李櫻子《明報》

腰圍男達90女80cm 中央肥胖增慢性病風險

香港政府與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合作進行“全港社區體質調查”,於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蒐集數據,包括安排市民做體質測試、填寫問卷交代體能活動習慣和生活方式,分析8419個樣本。

17至79歲成年及長者組別有較高中央肥胖率,34.3%女性和26.6%男性有中央肥胖,即男性腰圍達90公分、女性腰圍達80公分。當中70至79歲中央肥胖率冠絕其他年齡,女性57.2%、男性38.5%。

世衛:每周150分鐘中至劇烈運動

體能活動量方面,逾半成年人(53.8%)未達世衛要求每周做至少150分鐘中等至劇烈運動的建議。

運動不足比率較高的年齡層為40至59歲男性,61%未達世衛建議,以及20至39歲女性,67.8%未達標。

學者:倡增網上課程如跑步瑜伽

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教授許世全表示,成年人中央肥胖情況值得關注,會有較大風險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他說,大多數成年人以“缺乏時間”為由少做運動,建議持份者多舉辦網上課程,例如成年人喜愛的跑步、瑜伽工作坊等,並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讓市民計算運動量是否足夠。

另外,調查顯示分別66.3%及50.7%的兒童(7至11歲)和青少年(12至16歲)未達世衛建議,即每周平均每日做一小時中至高強度體能活動,有學童稱因“功課太忙”。

成年人中央肥胖情況值得關注,會有較大風險患糖尿病和心臟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