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書法之美上篇】書法家曾昭智 把字寫好修養自然來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書法是中國古典藝術的一朵奇葩,它涉及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凝聚着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文化傳統的珍視和傳承。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被公認是中港台澳以外,華文教育體系及中華文化傳承最為完整的國家,所以中華書法在社會上的地位肯定具有其重要性。

醉心於中華書法的曾昭智認為書法除了能修心養性,還能透過學習文學詩詞,更深入瞭解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學習書法的風氣漸盛,也成了在本地各藝術學院其中一項重要課程。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意義。在中國,書法被視為一種崇高的藝術,與道德修養、人格塑造等密切相關。通過書法的學習與實踐,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可以體味其中蘊含的道德、智慧和哲理。

曾昭智的父親曾錦祥(已故)是他的書法啟蒙老師,但小時候的他對寫毛筆字並不太感興趣,上了大學後選修工程系,之後三十餘年都沒提起過毛筆,直到後來被公司派駐中國北京,被那裡的書香氛圍感召,遂開始提筆認真書寫至今 。

ADVERTISEMENT

“書法家稱不上,嚴格說來我僅是一名書法工作者而已。”現年66歲的他謙虛地說,“我任職工程師數十年後,感覺身心疲累,在50歲那年毅然決定退休,因為喜歡寫書法,便提取部分公積金開了‘沂水閣沉香書藝廊’,把往後的日子留給自己做感興趣的事。”除了書法,他還投入了沉香鑒賞工作。

曾昭智在初學書法時固然和其他學習者一樣,勤練永字八法、臨碑帖等基本功,加上受父親影響,多少帶有一點“帖風”,趨向於書寫“行楷”書體。他比較喜歡將正規書法在不同的媒介上演練,除了傳統的宣紙,還包括葫蘆、石頭、木塊、牆壁(書法牆)、折扇等。

曾昭智近年悉心嘗試“中華爪夷文書法”的結合創作。

要有“秀外慧中”氣質

“書法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它甚至像武術一樣,運動能強身,書法能修心,是一門特別技藝,必須經過勤苦訓練始得,沒有捷徑可行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勤學’精神。”

宋代詩人陸游說:“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指的正是練習書法,有筆下生力,墨裡增神,有利於防治疾病,強身健體之效。

曾昭智說,書法就像人的素養一樣,要有“秀外慧中”的氣質,才能算是一幅好作品。如杜甫所言: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法就像武術一樣,武術的學習基礎是扎馬步,書法則是學習用筆的基本功,加上提升個人修為與學識,才能做到書如其人。

“可能我的個性及早期受先父影響使然,我的作品比較偏向‘帖體’。我曾經下了很大功夫嘗試擺脫先父對我的書風的影響。一番努力之後,現在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抑揚頓挫的書法風格。基本上,我並不鼓勵在學習書法過程中完全模仿某位大師,或分流分派的。”

曾昭智近年悉心嘗試“中華爪夷文書法”的結合創作。

推崇法古求新 尋求突破

曾昭智自謙是普通的書法工作者,對文房四寶並沒有什麼特別要求。使用毛筆方面,他個人偏向於小字用狼毫,大字榜書用羊毫,中楷用兼毫(狼、羊毫混合)。用紙方面,大字喜用生宣,中楷慣用半生熟宣,小字則常用熟宣。墨汁則不太講究,品質不太差即可。

由於他把寫毛筆字當作興趣,而不是一門謀生活技能,所以在挑選題材創作上,他毫無壓力,常隨靈感而作,如此一來所寫的書法也比較自然不做作,質樸清新。他也嘗試題聯賦詞寫詩,甚至繪畫,自古以來書法與繪畫之間關係密切,所以老早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因兩者都強調 “氣、韻、思、筆、墨”的運用,不論是下筆氣勢、筆觸線條、巧妙佈局等,都是書法家和畫家的共同要求。

曾昭智覺得書法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在“傳統書法”與“現代創新”上,他十分鼓勵以“法古求新”四個字作為核心思考。“法古”,就是傚法傳統做法,有了基礎後才進一步“求新”,也就是尋求突破創新。

“法古不求新,作品將流於老化,求新而不法古,作品則顯輕浮不實,花拳繡腿而已。李小龍精於詠春拳,這是‘法古’。他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截拳道,則是‘求新’了。”

中國老早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因兩者都強調“ 氣、韻、思、筆、墨”的運用。

少了七情六慾 AI難取代

中華文化是經過數千年考驗傳承下來的寶藏,有其一定的雄渾實力。有人擔心AI機器人有一天會取代手寫書法,曾昭智覺得這是多慮了。因為少了七情六慾的機器,它能做到的,僅是收集許多案例“照章行事”整合,少了情緒、精神、靈感,和精彩書法不可缺之“美麗的錯誤”。

書法在數碼化時代,讓從事書法工作比起先輩們輕鬆簡單得多。“他們在寫字的時候,有任何疑問或不解,如古文詩詞、字句用法等,只需手指滑一滑,谷歌大神隨即解惑。先輩們遇到疑惑,得須搜尋萬卷書,才能查出其所以然。”所以現代書家們,更需要好好借重數碼科技優勢,努力表現,成績要比先輩書法家有更好才對。

“書法作品的審美標準因人而異,沒有框架限制。對我個人而言,一幅作品若看得自然、舒服有內涵,就是好作品。”曾昭智說。

須具個人風格 見字如見人

曾昭智認為,就跟為人處事一樣,書法作品是彰顯個性的創作,是一種行為的表現。沒有個人風格,即使作品如何近似古人,最終亦無法成就偉大創作。而要具備個人風格,首先修為上要有足夠的底蘊與修養,要達到此境界,除了用心認真學習與努力嘗試之外,別無他法。

他覺得一名書法家的成就不一定要以他的作品流通數量、價格等作為衡量標準的。他舉例東晉的女書法家衛鑠(衛夫人),她的成就與影響力比起很多書法家都高,因為她教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書法家:王羲之。

“書法作品可以傳達情感或展現精神上的內涵,但要看書法家的實力與才學。若不諳審美標準,沒扎好基本功,就跟演員一樣,又如何把角色演繹得好呢?書法在當代藝術市場中仍不太被重視,其地位遠不如繪畫、音樂等項目。但我對它充滿信心,在各方努力之下應該可以普及化,但需要時間。”

曾昭智通過參展來檢測個人作品。

參展檢測作品 持續創新

新冠疫情來襲期間,長時間受行動管制令限制,什麼都幹不了,什麼地方也不能去,反而讓曾昭智可以定下心在家搞書法創作。

他認為,書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現是殊途同歸的。為了提倡大馬各族文化和諧交融,他近年嘗試“中華爪夷文書法”的結合創作。“和我配合的友族爪夷文書法家,她的創作不論是筆觸線條、抑揚頓挫、佈局章法等方面,與我們中華書法的觀念十分相似,因此在配合過程中全無障礙,十分的愉快。”

寫書法多年,參賽贏獎並不是曾昭智的目的。“參展則是有的,我希望透過書法展的各方反應,來檢測我個人作品。”他希望盡他所能,為書法努力多樣化創作,以帶動書法界新穎創作氛圍,將這個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傳承下去。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