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國內地方

【新聞多點看】一場疫情製造更多垃圾 科技教育再推社區環保

報導+攝影\陳玉燕

威省市政廳長年積極推動垃圾源頭分類,以及進行教育宣導工作,然而,2020年冠病疫情發生後,民眾的生活習慣有了改變,為了個人健康與衛生,多數人選用了即用即棄的用餐容器或物品,從而制造了更多垃圾。

Advertisement

如今,參與社區環保工作的民眾越來越少,2所設立在南美園的資源回收中心,如今僅靠主席一人在獨撐。這條難行的社區環保之路,該如何走下去?

南美園第二三區資源回收中心

林耀泰許願貢獻社會

20年只剩他堅持至今

ADVERTISEMENT

中午的太陽正猛,南美園第二三區資源回收中心主席林耀泰(74歲)獨坐在裝滿回收物的儲藏室前,進行垃圾分類工作。

該中心位于大山腳南美園巴剎後方,早上時段很熱鬧,午後小販和人潮已散,四週鴉雀無聲。只有回收物堆上,被人丟棄卻仍可操作的一台老電視機發出的聲響。

林耀泰說,2002年,當地一群婦女響應州政府號召進行資源回收,後來還召他去幫忙。可是,之後大家陸續因生活忙碌或其他原因而離開,中心僅剩他一人獨撐至今。

他每天會分3個時段,到中心處理民眾丟棄的廢品,即早上10時開始至晚上10時,間中只在午飯及晚飯時段停竭。

折硬紙皮手長期酸痛

“我每天都來這里(資源回收中心),除了新年期間,孩子帶我出國旅遊才會休息幾天。”

林老伯黝黑的雙手,因長期用力折疊硬紙皮,手部長期酸痛;在分類垃圾時,也曾多次受傷,有次腳被利器割傷流血,他只好電召兒子送他去診所縫針。

他說,手筋疼痛在夜里特別折騰,只能服藥減緩痛苦。他也需要長期打破傷風針,以防處理廢品時被細菌感染。

工作髒臭沒人要做

“這工作沒人要做,因為又髒又臭。我是因為許了個願,要貢獻社會,才堅持到今天。我每天都得來,否則東西太多處理不完。”

民眾丟來的物品,並非每樣都可回收,而是必須靠雙手,逐一的剪割或折分;濕了的紙皮,林耀泰會攤開在太陽低下晒干,被人丟入南美園巴剎後方垃圾槽的再循環物品,他也會撿起後重新分類……

他指出,疫情後,民眾丟棄的物品比以往更多,其中不少是網購的東西,因不適用或不耐用而被丟棄,當中電子及電器產品佔不少。

在去年1月1日至10月30日期間,該中心共收集到重達8909公斤的二手電子及電器,也在威省市政廳舉辦的二手電子及電器回收比賽中贏得冠軍,然而這並不值得炫耀。

“以前,只有在特定季節如農曆新年前,或年終學校假期,民眾丟棄在中心的物品會比較多,但現在平日的垃圾也一樣多。說明很多人買了東西又不用,只好拿去回收。”

出售回收物分文不取

捐回中心補貼幼兒園

林耀泰日夜忙著處理垃圾分類,再循環物品出售給資源回收商後,自己卻分文未取,所有收入全數捐予該中心作為運作經費,部分則用來補貼南美園團結局幼兒園聘請華文老師的經費。

他說,由於幼兒園的學生人數不多,聘請華文教師的經費,家長支付部分,餘下則由該中心補貼。

他指出,近期再循環物品的回收價格比之前下跌很多,不論是鐵制品、紙皮、紙張或雜紙,回收商的價格相比之前都減少了。

此外,該中心的倉庫也多次進賊,偷走較有價值的回收品。林耀泰指出,儘管中心前裝有閉路電視,也成功拍下小偷的樣貌交給警方查辦,但仍然徒勞無功,竊案一再發生。

“我希望當局可以提供一個更大的空間,讓我收藏已分類好的物品,如今的倉庫空間有限,小偷只要撬開門鎖就可入內偷竊了。”

盼清洗干淨才送來

林耀泰也吁請民眾盡量將要回收的物品清洗干淨及分類好,再送到回收中心,以減輕他處理物品的過程與時間。

林耀泰:我是許了願要貢獻社會,才堅持到今天。

南美園第四區 資源回收中心

曾獲檳回收中心冠軍

如今參與者寥寥無幾

南美園第四區資源回收再循環慈善中心主席莊慶鴻說,如今參與環保及資源回收的人士,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少。

他感慨地說,該區的回收中心于2001年,在時任州議員吳秀麗鼓勵下成立,是檳州第二間成立的資原回收中心。初始設在南美園第四區的會所旁,但回收物越堆越多,有礙觀瞻,2001年遷至他家後方的現址。

20年捐逾10萬元

“自2001年,中心把資源回收獲得的款項,悉數捐給病黎、南美園義務消防隊及貧困家庭等,受惠者來自各族,過去20多年來已捐出逾10萬令吉慈善金。”

莊慶鴻說,該中心曾連續3年獲選為全檳資源回收中心的冠軍。可如今,願意參與回收的居民越來越少,如今僅剩他一人。

當地居民及一些往返往日新中學接送孩子的家長,會不時將一些回收品送來。一些已根據物品類別裝在大袋里等待變賣,一些無法回收的則堆在一處,等候需要者來“領取”。

回顧檳州這些年在環保路上的努力,莊慶鴻說,一開始人民對環保沒概念,什麼垃圾都送來回收中心,相比當年的情況,如今大家的環保意識已然提升許多。

重修舊物免浪費

“2004至2006年期間,人民的環保意識仍低,當時我們踩著三輪車沿戶去做回收,如今大家都會主動送來。如果有人要找一些物品的零件或舊物,都歡迎來這里尋找。”

他說,一些被人丟棄的電子或電器產品,他會試著修理,讓舊物重新操作,避免浪費。

莊慶鴻建議仿傚日本

每日僅收特定類別物

“檳州已推動環保運動20多年,是時候要嚴厲執法了,不能再苦口婆心的給予教育了!”

莊慶鴻認為,地方政府是時候落實更有系統化的垃圾回收法,如仿傚日本,規定市民每日只收取特定類別的回收品,如星期一回收紙品、星期二回收塑料品;若要丟棄大件物品,就必須向市政廳購買特制貼紙,作為支付處理物件的費用。

更系統化回收垃圾

他建議市政廳先在小社區推行此先鋒計劃,再逐步擴展至其他大社區,朝綠化社區的環保之路,繼續挺進。

“檳州目前的垃圾再循環率達60%,這都是威省市政廳官員周榮生自20多年前,積極在社區推動環保意識的成果,希望這項努力可以延續下去。”

然而,他披露,如今回收物品的價格越來越低,紙皮回收價從早前的每公斤90仙、70仙,跌至如今的30仙,間接也讓民間的環保活動熱度冷卻。

莊慶鴻將民眾拿來的可循環物品,分類好裝入各大袋子,等收購商來變賣。

陳治中:2017年起宣導

疫情打亂了政策執行

威省市政廳前市議員陳治中指出,檳州政府自2017年開始進行垃圾源頭分類的宣傳教育,2020年要開始執法時,不巧碰上冠病疫情的爆發,執法工作因此停頓了下來。

他說,疫情後執法組曾經發出罰單給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的民宅,但是效果不好,遭到反彈。一場疫情改變了人民的生活習慣,一切似乎又打回原形。

發信呼吁分類垃圾

“我們近期會開始重新發出通知信,給沒有做垃圾分類的居民,以及不時檢查他們的垃圾。威省市政廳每週六還是會到各住宅區,檢取可再循環的垃圾。”

他透露,目前威省區環保工作做得最成功的社區,首推威北峇眼拉浪花園環保中心。該花園是全國首個通過手機應用程式“Phinonic”,讓居民收集廚餘時,以掃碼方式積分數兌換環保產品,有超過50%的居民參與。

掃碼積分可換產品

“市廳還在開發類似的手機應用程式,預計今年10月會公開征求獻議書(RFP),若一切順利,預料明年7月會在威省落實這項計劃。”

他說,屆時居民可直接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把可再循環垃圾賣給指定的承包公司換取金錢,此舉可推動更多居民響應環保,也提供居民回收物品的便利。

陳治中(中)與周榮生(左二)及慈濟功德會同仁大力推動社區環保教育。

威省市廳將撥款20萬

設8R環保概念教育中心

根據2024年的財政預算案,威省市政廳將撥款20萬令吉,在大山腳阿兒瑪松林園設立一所結合8R環保概念的一站式教育中心,大力推動社區環保。

8R包括Rethink(重復思考)、Refuse(拒絕)、Reduce(減少)、Re-use(重複使用)、Repair(重新維修)、Re-gift(共享)、Recover(修复及升級再造)及Recycle(再循環)。

開放NGO組識進駐

陳治中披露,這所教育中心的元素涵蓋展覽(教材中心)、再循環物投放中心、升級再造空間、堆肥制作教育、過濾雨水系統、迷你圖書館及講堂等。

“我們也會開放給非政府組識進駐,讓外來團體前來了解威省市政廳所推動的綠色環保工作,以及開班傳授學生環保知識。”

他提及,市廳在各社區有不少禮堂或民眾會堂,供鄉管會及居民協會使用。為了推廣資源回收活動,市廳不久後將會致函給各區州議員,要求他們在一些鄉管會的禮堂或民眾會堂,開設資源回收中心。

分化廚餘製堆肥

陳治中也透露,當局正在試行廚餘計劃,目前市廳是從威省區24間巴剎回收枯爛的蔬菜,通過5台機器分化處理後制成堆肥。

“我們會分4階段推行回收廚餘計劃,首階段涉及巴剎;次階段是小販中心、酒店、購物商場、市廳食堂及辦公室;第三階段是工廠、學校食堂及教育機構;第四階段是住宅。”

他說,為鼓勵社區和學校做資源回收,市廳也有發出特別津貼給特定的回收品,申請單位只需要向市廳註冊,並出示出回收品的收據,便可申領有關津貼。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