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文德恤功】心誠則靈倡環保

廣東話有句:“入屋叫人,入廟拜神”,意即我們必須尊重不同地方的文化風俗和忌諱,這是種禮貌,也是種素養。

Advertisement

惟,現在入廟拜神不一定要燒香。在這個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的現代社會裡,一些廟宇已經顛覆傳統,以關心空氣品質為大前提,逐步提倡與落實環保不燒香的措施。

擁有近300年歷史的臺北萬華(艋舺)龍山寺,早在2017年就已將觀音爐減少為一炷香,近日更貼公告指該寺將於3月13日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遊客入寺廟不得自行攜帶香。

ADVERTISEMENT

其實,被喻為臺北香火最鼎盛的萬華(艋舺)龍山寺,並非第一家寺廟作出如此宣布。臺北另一家寺廟天后宮其實在之前已經停止讓善信燒香。此外,臺灣埔里天后宮在2017年首辦媽祖文化節期間,也提倡全程以不持香、不燒金紙、不放鞭炮和煙火的步行方式,推動環保。

追本溯源,每逢初一、十五和過年到廟宇祈福燒香,乃是源遠流長、自古代即傳承下來的宗教習俗。因此,燒香拜佛一直都被視為不可以輕視的禮儀與規則,也是民間信仰最根深蒂固的儀式行為。

惟,近年來,大量焚香、燒金銀紙不時引起污染環境及舖張浪費的爭議。也因此,要顛覆燒香的傳統並不是那麼容易。

所幸一些廟宇神壇和民間組織坐言起行,逐步推行不燒香的決策,致力提倡環保概念。以逾130年歷史的檳城大山腳埠眾盂蘭勝會為例,自兩年前即不再燒龍香,改以讓善信供奉普渡光明燈。

虔誠內心比外在形式重要

擁有百年歷史的檳城椰腳街廣福宮觀音亭,也已經禁止善信在廟內上香,僅可點油燈,響應環保。另外,也有一些寺廟和組織以較小的龍香取代,縮短燒香時間和減少煙灰數量,進而減少燒香對空氣的污染。

當然,這些寺廟和組織以實際行動來推動環保是值得嘉許的。惟,公眾和善信的參與和配合也是極為重要的。除了寺廟和民間組織,我們也可將不燒香的環保措施帶回家裡,如果家家戶戶都能減少燒香的數量與次數,那對環境的影響絕對能形成“星火燎原”之效。

燒香除了影響空氣品質,其實對我們的健康也有直接影響。根據新加坡華人健康研究(Singapore Chinese Health Study, SCHS)的調查結果,頻繁及長期接觸香油、燼火可能與末期腎臟疾病(ESRD)風險升高有關。

其實,無論是佛教、道教、民間習俗或任何正信宗教,注重的是信徒在心靈上的轉化,一顆虔誠的內心遠比外在的形式更為重要。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陳文德)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