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招牌菜】4港廚淺談 如何與時俱進

中菜廚師發辦可行嗎?

去年杪,香港旅遊發展局破天荒將日本傳統“Omakase”(廚師發辦)的料理方式融入中菜中,成功舉辦了由主廚決定菜單、名為“大師發辦”的餐飲活動,18名中菜主廚參與其中,各以自家菜單展示主廚真功夫,呈現只此一家的“味力”。

Advertisement

活動結束,中廚們對“廚師發辦”怎麼看?

又會否是中菜新未來?

米其林一星名廚荒木水都弘則從日本壽司說起,談談什麼是Sushi Omakase。

ADVERTISEMENT

“大師發辦”其中一道菜式:福建佛跳牆。此湯品是緊接拼盤的菜式。有別於廣東佛跳牆所用的上湯,福建版本會額外加入糯米酒和花雕酒,使酒香成為湯品靈魂。此隽品材料豐盛,有花膠、遼參、鮑魚、竹笙、螺頭、鴿蛋等。

“大師發辦”其中一道菜式:胡椒湯石斑花膠卷。這是鄧家濠名菜“杏汁濃湯煎花膠”的變奏。他嘗試以雞札為外型藍本,在花膠釀進石斑、馬蹄帶子膠等,佐以九層塔莖、腐竹雞湯、炸淮山片等。他說,此新菜尚在不斷改 善中。

“大師發辦”其中一道菜式:魚米湯蟹粉龍蝦球。這是一道以“鹹豆漿”為發想的主菜。以澳洲龍蝦球為主角,配用東星斑頭尾、鯪魚、鰂魚、腐竹等熬成的粥底;另配油炸鬼片、銀杏、百合、毛豆等,增添不同口感。鄧浩宏希望藉此新菜傳遞“要讓客人像回到家裏吃飯”的烹調理念。

“大師發辦”其中一道菜式:杏汁鮮奶燉花膠。這是壓軸登場的甜點,頗花時費工。選用巴基斯坦鰵魚膠,浸發後加薑片焗軟,再以上湯煨至入味;龍皇杏、南北杏等攪碎、過濾後,將杏汁與花膠放進蒸櫃蒸燉。

年11月,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出名為“大師發辦”的餐飲活動,請當地中菜主廚各自訂製6道或8道菜菜單,事前沒有公開菜式。當時共有18位中菜主廚參與和應,名單人才鼎盛,除了30出頭的年輕主廚,更有數位資深老大哥助威。他們有的以秋季當造食材為主題,如大閘蟹、菇菌等;有的縱橫南北菜系;有的則集結多年巧手菜,回饋熟客。

觀乎反應,這個“一期一會”的餐飲活動似乎頗合大眾口味,為熟悉不過的用餐體驗帶來新鮮感;但對參與其中的主廚,除了增加曝光,他們對“廚師發辦”有什麼看法,這次就跟活動中的四位中菜主廚問個究竟。

一、卅二公館 行政總廚 李文星

“這是現代高級中菜廚師的職業智慧!”

回首職業生涯,李文星曾接待不少國家元首、政商名人,不但一早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菜式資料庫”,更懂得揣摩座上客心意,因此3年前決定要在他的中菜廳推行廚師發辦時,一直都是得心應手。他認為,最好的中菜“廚師發辦”,應能展現廚師的廣闊視野,包羅大江南北菜式,並就其酸、甜、鹹、辣風味特性,編製出場次序;其次則為發揮對菜式的創意想像,“不用被主餐牌牽着走。”

李文星認為,香港中菜做“廚師發辦”,現時仍處於起步階段,相信未來尚有發展空間。他勸勉新進廚師必須每天留意市場脈搏,並且勤修擺盤功夫,“這應該是做位上為主的‘廚師發辦’的最大挑戰!”

二、萬豪金殿 行政總廚 鄧家濠

“早年大牌檔伙計向客人推薦菜式的互動,就是中菜‘廚師發辦’的雛型。”

鄧家濠認為,“廚師發辦”這個“銷售概念”一直根植於中菜文化中,只是當時角色落在樓面服務員身上,而非掌廚人。回想昔日在“飲食界少林寺”利苑酒家當廚,他便需因應“漁王”每天採購的海鮮,短時間內決定當日的最佳烹飪手法,為他現時於酒店中菜廳實行“廚師發辦”奠下紮實基本功。

不過鄧家濠指出,香港食客開始信任中菜主廚,才不過是近兩三年的事,“5年前,我以‘五行宴’名義試推,每位賣550元港幣(下同),根本沒有人敢試。”但經他主動與客人建立關係後,現時熟客已突破每位二三千元的價格關口,“你知道嗎,反而七八十歲的老顧客,更願意信任我,讓我為他們的飯餐全然發辦!”

三、美麗華國金軒 主廚 鄧浩宏

鄧浩宏的母親是廚師,篤信佛學;耳濡目染之下,鄧浩宏一直認為,為廚應物盡其用。所以,當他在3年前首次聽到有人做“中菜廚師發辦”時,他隨即表示認同、有興趣,原因除了是能有效減少廚餘,更精準地傳達做菜理念,“也能夠串連起中菜各個菜系!”

早在參加活動前,鄧師傅已在中菜廳嘗試“廚師發辦”。他會先到廳面跟客人打招呼,依次問及“喜歡吃的東西”以及“不喜歡吃的東西”後,會即時修改預設的“廚師發辦”餐單,並給客人過目,“這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吧!”他說得謙遜。

鄧浩宏認為,若要透過“廚師發辦”方式讓食客滿意,那還須靠主廚、服務員及侍酒師三方聯手合作,“就像我常駐廚房,很難知曉客人對每道菜的想法,必須靠服務員反映,我才能作出即時調整。”他認為,中菜做“廚師發辦”的最大得益,是能讓他有空間逐步完善新菜式。

四、營致會館 行政總廚  蕭顯志

“粵菜講究‘不時不食’; 這個精神跟‘廚師發辦’概念很相近。”

入行超過40年的蕭顯志,收到邀請後就二話不說答應了。“說起‘廚師發辦’,普遍客人都聯想到‘日本菜’,大概從沒想過中菜也能這樣做。”他說,疫情之下生活枯燥,於是想換個新形式,為本地食客增添新鮮感,“也好感受我一直用心做菜。”

蕭顯志認為既然要做到“廚師發辦”,就索性一如日本壽司店般不提供任何菜單,客人全憑對餐廳及廚師的信心決定訂座。

他相信,把粵菜做成“廚師發辦”,許多廚師理應覺得游刃有餘。“粵菜有很多不同的材料配搭及煮法,廚師可因應手裏的時令食材,演變成一道道精彩菜式。”他認為現時做廚師發辦的挑戰,莫過於需提前備料,包括浸發乾貨、熬湯等,“但做廚師,還是需要不斷挑戰自我,擦出新火花!”

中菜廚師發辦身世 是一種“手段”?

兩年前在面書上,偶然認識鄔智明(Sammy)。

當時只知道他是業內人、是澳門美獅美高梅餐飲助理副總裁,對港澳台高級餐飲發展──特別是當代中菜,懷抱無比熟悉與關切。早前鄔智明回港發展,特意相約來一次深談。

我們談餐廳評鑑、談中菜新潮,談澳門米其林餐廳與大廚、談勝哥私房菜的炸子雞。鄔智明也談他的抱負。

“希望能好好守護中菜的傳統。”席間他這句話,我記憶猶新。

鄔智明舉例說,傳統例牌菜如雲腿麒麟扣山瑞裙,以往便由樓面服務員憑藉各自的經驗及審美,即場擺盤“分菜”,然後奉客。

為何中菜“廚師發辦”蔚然成風?

“餐飲經營,總是隨着大環境瞬息萬變。”鄔智明講述了他二十多年的觀察:從劉健威的“黃色門廚房”、余健志的“囍宴”的私房菜年代,及至自米其林登中港澳,中菜型態此後有了三大“進化”:一是菜式按“位”上菜,“讓多數是單身或二人同行試菜的外籍評審,以及商務客人,能夠多試餐廳菜式”;二是擺盤更用心,“主要受西歐菜文化影響,‘手機先吃’文化則推波助瀾”,讓中菜多了“色香味”以外的核心元素;三是主廚開始從廚房走出來,與食客交流、建構信任,“更積極經營自己的形象及履歷定位。”

鎂光燈的焦點,這些年遂由“食物”慢慢轉移至“主廚”上;曾與他先後共事的李文星及黃永強師傅,亦由“後台害羞小生”變成“餐廳標誌”,印證中菜主廚的社會地位日漸攀升。

鄔智明指出,政府也提供資源配合,設立相關認可課程,就像中華廚藝學院大師級課程,“是業內公認最高級”。

“這些都奠定中菜做‘廚師發辦’的根基,風潮蓄勢待發。”2018年,當鄔智明首次聽到澳門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Morpheus)中菜廳天頤以“廚師發辦”作號召時,他毫不詫異;但他隨即補充,“雖然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答謝’大額賭客,讓他們覺得夠臉子、有驚喜,因而繼續留在酒店‘消費’。”

抓住“人人想當VIP”的心態

中菜“廚師發辦”的身世,驟聽是一種“手段”,也與博彩娛樂業“唇齒相依”;但鄔智明指出,聰明的中廚都懂得從中運用資源,達成內心事業願景。他曾向新濠天地餐飲部副總裁Perry Yuen了解,“現代中菜稍不留神就成為不倫不類的融合菜;餐廳設立雙主廚制,就是希望藉新舊兩代廚人在日常商討菜式做法時,互相提點,中菜才得以傳承、平衡。”天頤已由起初以“單”字的出菜方式,演進成以當月的兩個節氣作主題,“期望傳承論語‘不時不食’的悠久傳統。”

鄔智明也寫飲食,論述札實,也做實事。

這位餐飲管理者認為,如中菜廳要搭上風潮落實推出“廚師發辦”,那就有“四大考量”:一是明確設定餐牌價位,“乾貨、海鮮價格的落差與浮動很大,動輒差距數千元”;二是是廚房運作及接客量,“或可先於貴賓房小批次試行,避免投資過大。”三是精緻食器配合,“餐具、酒壺等,應與用餐環境、餐廳市場定位配合”;四是因應主廚風格而協訂出“人無我有”的亮眼新菜,同時說點不同的文化故事,“但不能忘記是:主廚由始至終都是‘廚師發辦’體驗的靈魂人物。”

他輕放壽司,她巧取細嘗。壽司吧檯如像廚師與客人的楚河漢界,而兩者卻也因壽司而交會在此上。在大約兩小時的廚師發辦之中,壽司就是我們的共同語言。

The Araki由荒木水都弘主理。他在東京磨練多時,2010年在銀座開設“あら輝”即榮獲米其林三星殊榮,後來他伴隨女兒到英國升學,毅然搬到倫敦開店,耕耘兩年後摘下二星,其後再在2018年勇奪三星。2019年,他選擇到香港開設新店,開業一年即摘下米其林一星。早前公布《香港澳門米其林指南2022》摘星名單,The Araki繼續蟬聯一星。

這是一場信任遊戲 名廚荒木水都弘談Sushi Omakase

日語裡的Omakase,意指“拜託、全權委任”,有信任之意。

過去主要用於日本壽司店之中。

客人把這一餐的選料、安排付託給廚師,中文意譯為“廚師發辦”。

這種餐點模式在近10年,甚至20年被推崇備至,同時也影響整個飲食界的發展。

素來祟尚日本飲食文化的香港人,近年對Omakase更是着迷。

根據Google搜尋趨勢的數字反映,2009年起大眾對於“Omakase”一詞已偶有關注,2017後大家對它的熱度更是節節上升。

到底香港有多少間Omakase店?當中又有多少屬壽司店?暫時並沒有機構或工會作正式統計。但不少業內人士都認同,疫症肆虐至今的兩年,壽司店增幅是近年來最多:有日本星級名廚親自赴港設店,或派出弟子在港揚名的亦大有店在。有在港耕耘多年的日本師傅自立門戶後聲勢大好,另亦有不少香港廚師加入熱潮紛紛設店。預約困難的高質鮨店,分分鐘要等到2023年才有機會一嚐;誠然素質未如理想的,着實也有不少。

日本的壽司店,由江戶時代的屋台(路邊攤)至後來設有店面,過去一段長時間都奉行お好み(Okonomi),客人作主,按店家當日供應的鮨種,自行決定吃什麼叫什麼。至後來,魚料選擇漸豐、壽司漸轉精緻細件、高級壽司店增加、日本壽司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等因素使然,以定額收費、由廚師決定餐點的おまかせ(Omakase)走向普及,引用台灣鞭神老師(李廼澔,飲食文化研究者)的形容“おまかせ的點餐方式不但是變得理所當然,甚至成了許多首先不可撼動的唯一點餐方式。”

活用當地海產製作壽司是Araki一大特色,無論在哪設店,他一直嘗試突破“只採用日本作物”的傳統。每日在市場上所見的、所購的都不盡相同,令人想起小野二郎教導大兒子禎一挑選魚料時的格言:“不要為季節所惑,只進當下最好的魚。”所謂不時不食並非死約,真正目之所及的鮮貨,才是活生生的信條。

星級大師對廚師發辦的定義

荒木水都弘(Mitsuhiro Araki)在香港主理的壽司餐廳The Araki自開業後一年瞬即摘下米其林一星。店內不設餐牌,只有一種價位,每人享有3道前菜及14塊壽司起,由廚師席前準備及奉上。“Omakase以日文直譯,可解說成 I will leave it up to you”,Araki分享他所認為的Omakase:“一,是指我準備食材,你們都得相信我。二,客人來坐下,我因應你們的反應,決定各人所吃的,由種類至份量。”這儼然是一場信任遊戲,在不知道仔細餐單的情況下,全然信任廚師會按照鮨種的季節性、供應情況及味道,以十足功架、知識及經驗為自己送上各款壽司或刺身。

在菜市場買到的墨魚,回到店內仍然鮮活,一碰即收縮。內部以紅線綁着墨囊,正是老一輩漁民才懂得的智慧,是本地鮮貨的象徵。這天購得的墨魚約中等大小,肉質厚度最適中。

墨魚經初步處理後,由Araki San以利落刀功切得細密,以釋放甜口滋味。

平目魚是日本高級魚料之一,是日所購屬本地釣口,魚底全白無黑點。由於生鮮肉較韌,一般會切成薄片,如翅翼透光,配爽脆魚鰭邊同享。

不時不食 到菜市場購買鮮活海產

誠如Araki所言“新鮮度和季節性在Omakase用餐體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食材的鮮活度同時也是客人付託高價及時間的信心來源。不論是從日本訂購極有限的野生吞拿魚,或是購買在地鮮活的野生釣口,一切都講求與供應商的交情。現時與Araki合作的正是日本最著名吞拿魚批發商之一Ishiji,人脈關係可見一斑;而在香港購買魚料,就全靠日復日親自挑選、與攤販培養情誼,務求入手優質鮮貨。

“Omakase的重心及靈魂由每天清晨開始”,現時店內逾半鮨種都從香港菜市場搜羅所得,由釣魚經驗豐富的學徒Wing,每天七時在大埔菜市場購買鮮活海產,並反覆與Araki匯報狀況。採訪當日就買到釣口白鱲及赤鱲、野生平目魚、兩隻墨魚,以及一條在流浮山以鹹水養殖的白鱔。“墨魚這樣灰灰黑黑的才新鮮,你現在觸碰都依然有反應”、“平目魚是日本高級魚料,香港只有10月至農曆新年前才有,1月最當造。”這些都是當時得令的自然產物,憑藉買手的經驗去檢驗,並維持鮮活度。

對於初次來訪的客人,Araki San會細心指導你提起壽司的手勢、指尖最理想的安放處、力度控制……但他也早為客人貼心準備筷子,明言食用方法沒有“必須”的準則,客人舒適就好。若非你一塊壽司分兩口,或放良久都不動不吃,影響壽司及工藝本身,否則廚師都不會嗔怒。

一眼關七 為客人喜好度身安排

廚師站在客人面前調理食材、直接出餐,是廚師發辦的重要特色之一。客人安坐於長長檜木桌,欣賞廚師切割、搓捏;廚師由淡至濃、按是日魚料安排順序,一樣接一樣。表面看來,廚師是一切的獨裁者,來者都得按他所發辦的默默承受。然而,席前講求的不只是一場廚師功架的演示,精於此道者更需具備察言觀色的條件,並按每位客人的需要及喜好度身安排。

“與客人面對面,我可以一一捕捉他們的反應,提供更好的壽司體驗。”每一種微小調節包括大小、溫度、時機、節奏及平衡。看到新來訪的客人,Araki會仔細講解如何用手提取壽司是為合適,“但這不是必須,只是一種建議。你想用筷子也可以。”不用客人說明,他就會留意到某訪客是左撇子,便暗自調校壽司擺放的方向。他又補充:“由春至夏、夏入秋,季節變換都會影響客人的味蕾。外面冷冰冰,入店暖烘烘,客人的狀態及胃口都有不同;又或是當日某某想吃刺身、某某想吃壽司、男士大多能吃多兩塊、女士或年長者的胃口較小……人人都有不同。”

意會客人的喜好,全憑廚師在調理食材之間一心多用,一眼關七之餘又與服務員以眼神及默契應對,加茶加水不在話下,遇有某客人久不動筷,就必須靠服務員適度關懷,再暗自轉告廚師。Araki形容:“Sushi Omakase是顧客和廚師之間非常親密的體驗。”這一種親密來自於享受,也來自於不尷尬的溫柔。他總常掛在嘴邊:“最重要的始終是客人是否滿足、快樂。”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