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招牌菜】廖朝驥博士說烹飪 為愛下廚

廖朝驥博士有個不會做菜的母親,童年的味道就僅有「黑白記憶」。

當時,食物對他意味着,只為填飽肚子而已。

Advertisement

因為深造,廖朝驥曾在台灣、香港及廈門呆過好幾年,人在異鄉,

進廚房的機會多了,也對當地的飲食文化有一定的瞭解和感受。

曾交過台灣女友,後來更娶了個南京太太,他笑說,他的飲食和烹飪經驗,都是從「侍候」不同的「女王」中所領悟出來的。

廚房是廖朝驥最放鬆的地方。

ADVERTISEMENT

廖朝驥活躍於主持工作。

做菜再辛苦,廖朝驥還是享受其中。

美食當前,任誰看了都會覺得心情愉快。當然,也包括學人。

學人們意識到,文化與食物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瞭解飲食文化,更能保持生而為人的價值。

新紀元傳播影視演藝學院院長廖朝驥博士,平日除了活躍於教學和媒體,佔據他相當多時間的,就是家裡的廚房。

廖朝驥愛下廚,廚藝也不錯,每逢新春,家中年菜都由他一手包辦。家人一句“好吃”,更讓他從此離不開廚房。

戀愛磨練廚藝

廖朝驥笑說,很多人對於美味的回憶及靈感都來自媽媽的味道,但他恰恰相反──他的的母親不會做菜。他的廚藝之所以純熟,主要來自甜蜜的戀愛經歷。

“煮,是為了侍候不同的女王(女友),都是為了愛而下廚房,就這樣慢慢地把廚藝磨練起來。”

他的前女友是台灣人,娶的太太是南京人,不同的飲食文化差異和要求,讓他從中學習更多,如今無論中西餐,都難不倒他。

關於媽媽味道,說來話長,廖朝驥也有着深刻的記憶,一切都得從童年說起。“如果你問我,媽媽的味道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就只有黑白記憶。”

媽媽不擅廚藝 只會黑白煮

44歲的廖朝驥出生在柔佛永平,籍貫是海南人。父母在他小時候終日都忙於橡膠園裡的工作。

他在6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小時是和阿公阿婆十多個人同一屋簷下,而母親,就是一個很傳統的媳婦。

說起媽媽的廚藝,他強調真的只會“黑煮”與“白煮”兩種味道。比如炒菜,她不會放蔥薑蒜去提升味道,只是放水和鹽直接炒,那就是白煮,而黑煮,就是放黑醬油。

他說,就算炒茄子,也是一樣,沒有特別處理過,就直接放鹽和水來炒,所以茄子都是黏糊成一塊,吃的不是炒茄子,而是茄子泥。“因為媽媽真的非常忙碌,既要侍候公婆,又要餵飽孩子,還要一早去割膠。做菜對她來說,根本就是可以填滿肚子就行了。”

小時不曾嚐美食 吃飽就好

廖朝驥憶述小時候,小孩不能和大人同桌吃飯,母親都會在飯面淋湯,再取一些菜,就這樣一口口把飯菜分別塞進每個孩子的口中,張羅完孩子後,轉身又去侍候公婆。

“我的祖母是真的得特別去侍候的,一天一條白鯧魚,侍奉祖母,這是母親每天都得做的事。”他說,家中經濟雖然不寬裕,但午餐一定會有一條白鯧魚及甘榜魚,白鯧魚一定要清蒸,一些薑絲,一丁點鹽,大火蒸熟,專供祖母吃。

午餐時,祖母佐着熱粥先吃白鯧的一面後,收入菜廚,晚上拿出來,配熱飯吃另外一面。剩下的魚頭魚骨魚尾巴,再放回菜櫥,臨睡前,喝着一小杯養命酒,她又拿出來當下酒小菜,咀嚼乾凈。

甘榜魚是煎熟給大家吃,還記得那甘榜魚常煎得焦黑、硬如餅乾。

這就是童年廖朝驥對食物的深刻印象,可以吃飽就好。

“媽媽後來有次不小心發明了一道菜,是她特別有成就感的輝煌菜,就是一道用蘑菇罐頭湯來煮雞肉,當時,孩子們都‘驚為天人’。長大後才明白,其實味道只是一般,哈哈!”

直到了青春期,嚐到外面的食物後,他才恍然發現,原來食物不是只有黑白味道,原來食物是可以如此誘人的,甚至於,為了吃外面的食物,廖朝驥還常去偷父母的錢。

看到人人吃了自己的菜後露出滿足的表情,是廖朝驥最快樂的事。

學會烹飪後,廖朝驥都是家中大廚。

做菜,成了廖朝驥打開友誼的最佳管道。

因廚師蹺班 才有機會做菜

而對食物味道的醒覺和瞭解,應該是在廖朝驥走進廚房之後。

那是他在台灣唸大學時,半工讀的他去了山上一家茶館打工,那時,他的職務是服務員,因為廚師偷懶,他才有機會進廚房學藝。

“那時我和一名工讀生負責夜班,老闆每晚11點就下班,而老闆前腳出,廚師也會跟着偷偷走人,為此,廚師就教我們煮幾道菜以應付凌晨上門的客人,當時,我連菜刀也沒拿過,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學會了做菜。”

那時,廚師教他和另一名工讀生做了雞湯、菜脯蛋及炒青菜,有客人吃了後還讚不絕口,讓他頓感到飄飄然,從那時開始,他愛上了廚房。

掌握基本功 下廚不是難事

在茶館學的是中餐,後來,因為結交了台灣女友,又學會了做西餐。

“為了侍候她,就學煮西餐如意大利麵、牛扒、提拉米蘇蛋糕,那時,吃的每一口都是甜蜜。”

掌握廚藝後,偶爾新年回家鄉,就露兩手,沒想到,從此成了家中大廚。

“那時我幫媽媽切菜,看到我切菜的手法如此利落順暢,炒起菜來,還把熱鍋爆香,青菜炒得青翠香脆,家人都拍手說厲害,嚷嚷多炒幾道,讓我很有滿足感。

“在廚房做菜,有小小心得,首先,廚房只容得下一個人。其實,做菜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

他說,做菜最教人感動的地方,就是煮好後,看到吃的人一臉的幸福和滿足,還有期待,就讓他再也離不開廚房了。“掌握基本廚藝後,其實接下來想挑戰任何的菜式,都不會太難。”

中國開餐館 兼顧多個菜系

廖朝驥後來又去了香港進修碩士,因為一道海南雞飯和馬來風光,打開了他和香港人的友誼。

他在香港很少朋友,有次去了同學家,煮了幾道菜,“海南雞飯的呈獻出現小小失敗,但也因為不倫不類的菜,讓我贏取了港人的友誼,讓他欣慰不已。”

29歲,他把自己“嫁”出去了,太太是南京人,不擅廚藝,家裡的廚房自然也成了他的地盤。

37歲,他去了廈門進修博士學位,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飲食文化,都讓他有了全新的感悟和收獲。

比如,他和太太去了南京,才瞭解,中國的館子,一般菜品種類都很多,打開菜單,琳琅滿目好幾頁。

他說,中國和大馬大不同,大馬人往往幾道菜甚至一道菜,就可以開一家餐館。中國則因為各地人口的飲食差異性很大,城市又是大江南北來的人都有,當地人開餐館都要兼顧多個菜系。比如他們在南京開餐館,也不能不賣川菜、粵菜、北方的麵食,例如當時流行東北燉菜,他們也賣。

“所以當地人常常自己也說,開不到正宗的專題菜館。”

許斗達是美學與博物館推動者。

許斗達這些年來到處講授藝術欣賞與美學課程。

他常組團帶領學員去各國感受和體驗美的文化。

美食需要接地氣 許斗達博士的生活美學

人因美而活着,美學彰顯個人的品味和風格。

吃,也是人生美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此,文人墨客,對飲食美學的專注絲毫不亞於對學術的追求。

許斗達博士就是一個愛美食懂美食的美學家,他的迂野閣團隊就帶領成員,一起到世界各地去參觀博物館、尋訪米其林餐廳、品葡萄酒、品茶或咖啡,共同聆聽及感受生活與生命的種種美好。

現年47歲的許斗達博士,是大馬美學與博物館行政推動者,畢業於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取得西方美學與文化研究專業博士學位。

他相信美,是現代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人活着的意義在於享受生活,活得有趣,活得有品質,生命才有意義。

這些年來,他在全馬各地給上班族與退休人士講授藝術欣賞與美學課程,以及博物館的推動者行政與文化策略的概念。

他創辦了迂野閣,一個推廣生活美學、藝術欣賞與博物館學的教育平台。這些年來,他帶領對美學、藝術或文明有興趣的學員們,到世界各地尋找和體驗美好的一切。除了觀賞博物館及音樂會,嚐美食、品美酒和好茶,也列入了美學行旅導覽節目中。

這些年來,他足跡踏過十多個國家,他認為,生活處處是美學。

許斗達從品茶、咖啡到葡萄酒,感受美好的品質生活。

許斗達的味覺,是由愛上葡萄酒後喚醒。

許斗達認為需要從生活用心去感受和領悟。

學習感受生活之美

何謂美學?“那是一項全人教育,是感性和感官學,沒辦法直接教,需要從生活用心去感受和領悟。”他說,每個人其實都與生俱來感受美學的能力,但往往因為被多方面的現實問題給壓抑了,感性不起來。所以,他帶領的美學團,除了傳授博物館的淵博知識,他也會讓大家學習如何去感動與感受生活之美,如美食、音樂等,以開發他們的視覺、聽覺及味覺。

接觸藝術後,許斗達的視覺被啟發,在走入了葡萄酒的世界後,他的味覺更被喚醒。

“認識了葡萄酒後,我學習如何用葡萄酒來配搭各種美食,近年,也在全馬開辦近20場的工作坊,都是讓學員從吃開始,如走訪各國米其林餐廳,學習如何用心去吃,再從中去瞭解葡萄酒,這些都是美的感受。”

許斗達一開始是先接觸茶,接着是咖啡,最後才走進葡萄酒的世界。

精緻生活 食物不只是食物

“以前,我認為食物是一種讓我活下去的需求,就是充饑而已。但在我研究和瞭解各種文化後,發現文化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精神理念。其實食物也是文化組成的重要一部分。食物不只是食物,它還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比如要對一道食物投予更多的注意力,瞭解這道菜想傳達的是什麼?態度是什麼?”

許斗達致力推廣各種文化導覽活動,希望可以用更在地和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拉近大家與美學的距離,比如如何把生活過得更精緻。提高生活的質量,不一定是要高消費,但是至少要認識我們在使用着的東西。

帶團時,他也發現,因為風土文化的差異,許多人無法接受當地的傳統餐食,出現上吐下瀉、水土不服的情況,但大馬人因為從小就很習慣接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食物,比較有彈性,許多外來食物都可以接受和消化。

這就是許博士在台灣吃過讓他感動的鰻魚天婦羅湯。

驚艷 鰻魚天婦羅湯

可以做出有溫度的食物,用心去感受,也是食物美學很重要的一環。“我覺得可以做出教人感動的料理很重要,譬如我在台灣Logy餐廳吃過一道鰻魚天婦羅湯,就讓我吃到滿滿的用心。”

他說,廚師是一名日本人,這道美食是將鰻魚以天婦羅手法處理,撒上黑糖以噴槍炙燒,焦糖化的外殼模擬蒲燒鰻魚的醬香,清湯加了麻麻的山椒油,並加進大量切碎的蝦夷蔥,下方墊以巧克力。

這是考量到台灣人的口味,才會在鰻魚湯內加入巧克力和芝士,攪一攪碗底,巧克力與芝士的醬汁融進湯裡,那甜味漫過舌頭,辣度就會自動切斷。

“因為考慮到台灣人對辣的接受程度,廚師照顧到每個食客的感受,這讓我同樣也吃到那份感動。”

吃東西是人生一大樂事

許斗達說,美食文化,是一種最容易辨認、卻也最難辨識的文化之一。

他說,吃東西本來是人生一大樂事,一旦自身所認識的美食文化烙印太深太重,在享用時反而容易衍生一場災難。

以法國菜為例,上菜順序就是一種很簡單的辨認方法。法國菜因百年來社會文化影響所致,上菜順序過於形式化和標準化,因而雖然形成了法國文化輸出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卻經常有魚目混珠的嫌疑。

許斗達舉例,他光顧過一家自稱法國Fine Dining的餐廳,上菜順序搞得像擺攤一樣,在他咖啡都快喝完時,服務生才遞上甜品,讓他印象大打折扣。

但有一家位於吉隆坡的小小法國餐廳卻給了他許多意外驚喜。他在馬來西亞獨立日當天去一嚐了由本地名廚Nathalie主持的獨立日Tapas晚宴,每道料理都以法國料理美學呈現,嘗試表現亞洲之美,教他驚嘆萬分。

他說,Nathalie所主持的Nathalie Gourmet Studio餐廳雖已開業10年,是一家主打法國菜餚的餐廳。

年紀大了 吃撐很難受

“如同幾位日本學者所合著的《都地方創生最前線》一書中所指,全球化已走到了在地化的時代,越能夠清楚瞭解‘在地文化價值”的人,反而能夠以自己獨特的特質走向國際化。”許斗達說與其用“在地”一詞,他說更喜歡用“接地氣”來形容這現象。

他說,無論人還是事物,一旦所處的環境有所改變,事物的性質也將隨之而變。因此所謂的“接地氣”,是接地中之氣,不同地區的氣候各有不同的變化,因此必須適應特定的地域環境的要求,才能如魚得水,遊刃有余。

“作為一名饕客,對美食的追求自然會有一種近乎於接地氣的精神態度,瞭解它在地理上鮮明的特殊性。”美食,尚且需要接地氣,他說,同樣的,接地氣也適合用在和自己身體的一種對話。

“隨着年紀漸長,身心逐漸從青春退化至衰老,我們的肉身與心靈需要更多的調適與對話,需要我們以一致的態度來看待它們。”

所以,他時刻提醒自己,年紀大了,就別太任性饞嘴,吃撐了還是自己難受。

品酒,開啟了他的味覺。

葡萄酒 開啟敏銳味覺

許斗達在2014年開始接觸葡萄酒,從而改變了他的生活和價值觀,他曾參與一場葡萄酒馬拉松活動,也讓他有所斬獲。那場葡萄酒馬拉松,每隔4公里設一個葡萄酒櫃檯,就是跑完一段路程即可嚐到不同的葡萄酒,那次之後,他對葡萄酒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他說,釀製葡萄酒是看天吃飯,味道永遠跟着氣候而改變,所以今天有幸喝到一瓶上佳的葡萄酒,可能以後就再也喝不到了,因為因應氣候不同,釀出的葡萄酒永遠不會重複同一個味道,而這也正是葡萄酒最讓人傾心的地方。

愛上葡萄酒後,因為明瞭當下的幸福不是必然,讓他更懂得珍惜,更關注環保,也更貼近大自然,從中也開啟了他的敏銳味覺。

他說,葡萄酒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如何和食物完美配搭,更是不容易理解,尤其是大馬的熱帶天氣,更難下定論。

“外國人對葡萄酒的標準和發展習慣,放在大馬不一定管用,比如,很多人認為中菜適合配搭紅酒,可能吃的是文化,紅代表吉利,事實上,紅酒口味較重,中菜或許更適合白酒來襯托。”

他說,最早的酒就像喝湯,葡萄酒都是視當地食材和烹飪方式再作配搭,所以意大利和法國有專屬他們的意大利酒和法國酒,專提供給當地人食用。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