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招牌菜】包子文化含蓄內斂

麵包和包子,同樣是麵粉食品,但西方喜用烘烤方式,而東方則愛水蒸。

Advertisement

食文化絕對是其中影響重大的因素之一,在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食物,雖然都是麵粉食品,卻烙上了不同的文化印記。

東方文化是比較內斂的,西方人則較張揚,這特性也在飲食中得到體現。東方人的包子,各種餡總是包在內裡;西方人的麵包,餡料總能一眼可見,直接而熱情。

ADVERTISEMENT

北京有句老話“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大意是徒有虛表不如含蓄內斂,讓既包住了營養,又包出了美味的包子充分體現出東方人謙遜、含蓄、內斂的品質。

現今,也有許多人將創意的發想把傳統的包子做得更有特色,賜予了它全新的生命。

白嫩嫩包子百吃不膩

檳城亞依淡的人都稱這為“大包大”。大包大這個名字在這裡紅了34年,大家都大包大、大包大地叫了卅多年,殊不知,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包子並不叫大包大。

現年50歲的檔主何國文口操流利的廣東話說道:“大包大這名字,其實是卅多年前有一個傻佬幫我們取的。那個時候我們的檔口並沒有取名,有天,這瘋瘋癲癲的傻佬走過,看我們的小檔沒有招牌,就嚷着要為我們取名,他就隨手在檔口旁邊的一片鐵板寫下‘大包大’三個字,從此,食客們都叫這名字。說他傻,他可沒傻到底,哈哈!”

何國文笑說,當年剛好是手提電話大哥大流行的時候,那傻佬才靈機一動,以大包大命名。

“大包大”在美山茶室內賣了34年,都是現場現做現賣,許多人最愛吃這裡的大包,除了包點,也供應一些點心。

百分百自己創作

何國文的父親是一名點心師傅,他自小就常吃父親親手做的點心,除了受父親影響,主要也是對這手工有興趣,他13歲就到茶樓當學徒學做包點,3年後開設了這小檔口,令他自豪的是,他從來沒有依照父親的食譜,所有做包子點心的技巧,都是百分百自己創作。

做包子不同於其他餐食,這實際上是門手藝活兒,起床要很早,比一般的崗位辛苦,還須有着非一般的執着、堅持、踏實的精神,每個劑子的重量、包子的褶子數目都有嚴格的標準,做這行,年輕人很難吃得起這樣的苦,所以越來越少人要入行。

“我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開始作準備,在檔口搓麵粉、做造型到上蒸籠,都得花上3個小時,這行,的確特別辛苦。”他說,兒子雖然跟他學成了手藝,但是未來不一定會接棒,這行實在是太刻苦了,年輕一代未必吃得消。

因為是小販的孩子,自小就幫忙父親做包子,他較常人能吃苦,當學徒時,也算是比較幸運,因為特別好學勤力,遇上一名願意教他手藝的師傅,才有今天。

何國文做起包點,速度快得驚人,他太太說,他做兩籠,等於別人做一籠。

鬆軟紮實滿是傳統味

做包子,何國文說從搓麵團、內餡的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重要,其中一處出錯,味道就會被破壞,這手工的東西,急不來。

這裡的包子,口感鬆軟而紮實,滿滿都是傳統的美味,純手工製作,就連發麵的酵母,也是自己發的。

“因為是自己做的酵母,不用擔心有防腐劑和漂白劑。為了讓叉燒包‘開口笑’,包子會添加適量的臭粉,很多人都不喜歡包子帶有臭粉的味道,可是臭粉就是新鮮包子才會有的啊!其實,打開包子待一會才吃,臭粉的味道一下就會散開。還有,新鮮沒放漂白劑的包子,隔天再拿去蒸,就會變黃,這也是正常的。”

他說,有裂口的叉燒包叫“笑口常開”,是廣式包子,而有一些叉燒包是沒有裂口的,那種是福州式的。

他的包子都是針對客戶喜歡的口味而製,也不停地在改良,像他們的叉燒包,是沒放芫荽的,但事實上,放芫荽也有其獨特風味,各有各的擁躉。

 

 548, Jalan Air Itam, Taman Padang Tembak, 11400 Penang.(美山茶室內)

 7:30am至12:30pm;6pm至11pm(每兩星期周四休息)

 016-4977501/016-4823817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