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戲曲新浪潮三之一】走入校園傳承文化 潮劇覓知音

“潮藝館”館主吳慧玲的學生中,最年輕未滿35歲,最年長已72歲。但潮劇最要緊的危機,不只是演員青黃不接,還包括觀眾的流失。吳慧玲說,種種的努力與推動,希望為傳統戲曲栽培更多觀眾,學生們不一定要成為專業演員,但最起碼是要懂戲、賞戲的觀眾。

Advertisement

“演員有知音,戲曲就有未來。

較為本地人熟悉的劇種,有閩南戲(福建班)、潮劇(潮州班)、粵劇、瓊劇等。

ADVERTISEMENT

吳慧玲曾在個人面子書寫過這樣話:“戲曲需要傳承,戲曲觀眾也需要傳承”。

戲曲世家出身的吳慧玲說,街頭的酬神戲戲台下,她的學生曾批評台上演員不認真,這令她心酸又心痛,馬上阻止對方。

戲曲有四功五法

“同是戲班出身,我明白他們的處境。時代離他們很遠了,觀眾也拋棄他們,演出只為討兩口飯吃,觀眾很少在乎你在演什麼,甚至沒有人尊重他們。”

時代改變,娛樂選擇多,令傳統戲曲的市場萎縮,本地觀眾群也面臨斷層危機。

吳慧玲說,很多年輕人不明白,為何傳統戲曲一句台詞要講這麼久,為何走這麼多步才講一句話?

“傳統戲曲看的是功架。戲曲有四功五法,四功是唱、念、做、打;五法是手、眼、身、步、法。台步、耍水袖、咬字、人物塑造、武打技巧,都可看出演員功力的深厚。每一個眼神、拉腔,都有不同的情感,背景音樂也起著關鍵作用。”

傳統底蘊早已深厚細緻,但吳慧玲也不否認,時代一直在進步,戲曲也需要前進。

她說,傳統戲班在高峰期時期,演出時間是一齣戲5小時。這樣長的時間看一齣戲,已難令現代人消化。

“現在戲曲演出時間,多已縮短至半小時選段,或1小時左右的折子戲。重點不是‘演全套’,而是把戲曲故事中最精華的一段,呈獻給觀眾。”

吳慧玲說,改變無可避免,但專業的戲曲觀眾,仍需明白傳統戲曲為何要演這麼久。

戲曲觀眾面臨斷層 費盡心思宣價值觀

民間故事包含詩詞文學、人生哲理、警世功能,吳慧玲說每一個劇目為鋪陳情感、宣揚良好價值觀,往往費盡心思。

“很多時候,劇中角色要表達處世之道,先描述身邊的月亮、花花草草,或引經據典一番。在現代人看來太啰嗦了,但在以前的年代,因傳播管道有限,民間最流行的戲曲演出有教育觀眾的作用。禮儀廉恥、忠孝勤儉等價值觀都蘊含其中,觀眾也樂意消磨5小時看一齣戲。”

她說,觀眾永遠是傳統戲曲重要的一環,若今天酬神戲台下有100個觀眾,台上的傳統戲曲演員演出時的心境,也許不至於如此落寞。

緬懷與阿公嬤看劇  幼年啟蒙才能永續

越年輕的一代,與傳統戲曲似乎更有距離。吳慧玲在《金玉樓春》潮劇團封箱前,若有專程來看戲的年輕人,都會找機會上前與他們交流,問他們為何這麼年輕就會看潮劇?這些特地來看戲曲的年輕人,未必看明白潮劇,卻對台上的一舉一動有興趣,享受優美的潮音。

“通常10個回答裡面,至少有9個回答是小時候與阿公阿嬤看劇的經驗,把他們帶來這裡。”原來,戲棚下的美好回憶,戲台上百轉千迴的故事,都曾在小小心靈掀起圈圈漣漪。

這些回答令她深深感到,戲曲傳承需從幼年階段開始啟蒙,才能“永續”。

新時代娛樂趨向西方化,父母和祖輩們大多不看潮劇了,親子傳承中斷,傳統戲曲式微。“潮藝館”於2014年成立時,吳慧玲想從小朋友階段開始推廣戲曲教育,開始寫好一份份計劃書,投書到各校園。

不是每份投書都有回音,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吳慧玲的個人面子書看見她的努力后,認同傳統戲曲需要傳承,陸陸續續主動邀請她到校園演講。

最近一場,她到大山腳日新獨中舉辦戲曲分享會,獲得校方支持,學生反應也熱烈。

吳慧玲希望學生明白,傳統戲曲不只附屬於神廟文化,也是一門藝術。分享會過程中,她結合潮劇木偶與身段表演方式,2小時內讓學生們了解潮劇起源、戲曲創新、戲曲的教育意義,也要求學生分組設計及表演一套短劇。從講義到互動,都由她自行摸索與設計,最重要是不讓孩子們覺得戲曲很悶。

盼潮劇邁向年輕化 鄉音陌生不是障礙

吳慧玲希望潮劇年輕化,但過程中,難道不會面對學生對鄉音陌生、不懂潮州話的障礙?“語言不是接觸傳統戲曲最大的障礙,許多學潮劇的演員,本身也不是潮州人,最重要是打從心裡欣賞傳統戲曲。”

潮州話是潮劇精髓所在,鼓勵學生分組表演時,吳慧玲只要求學生在對白裡穿插幾句簡單的潮語台詞。如傳統戲曲常用的稱呼如“相公、夫人、小姐、公子、娘子”等,或者“你看!”“且慢!”

“年輕人一下就學會了!好比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韓國娛樂文化,難道大家都會講韓語嗎?只要喜歡,語言不是障礙。”

吳慧玲的傳統戲曲講座會,已走過大專院校、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吳慧玲以過來人經歷說,播下的戲曲種子未必每顆萌芽,只盼將來還有人懂傳統戲曲。

“我是戲曲世家出身,很小就會唱戲,那時我也不懂為什麼要唱。成長到一定年齡時,才開始與戲曲產生連接,研究自己學的藝術到底是什麼東西。”

吳慧玲認為,人們對傳統戲曲的共鳴,與年齡有很大關係。

“小時候可能只迷戀台上的五光十色、威風凜凜,長大后,歷練多了,偶然機緣下才有機會與戲曲產生契合。”

脫掉傳統戲曲框架 辦潮州木偶師課程

要脫掉傳統戲曲的框架,吳慧玲將在“潮藝館”新開辦的“潮州鐵枝木偶師”課程大膽創新,希望學生的畢業作品去掉木偶戲戲台的布屏幕,讓偶師走出台前面對觀眾。

劇目取材也將有新意。她透露,將帶領學生設計一場忠孝故事,以馬來典故為藍圖,表演語言以本土語言為主,潮州話不是主軸。

如此脫軌的想法,將產生怎樣的火花呢?吳慧玲的目標是在8個月時間內,栽培一批入門級的潮州鐵枝木偶師。這批學生都是年輕人,對傳統有自己的想法。

由於木偶戲的呈獻方式較易令小朋友、青少年產生共鳴,吳慧玲走入校園的戲曲講座,也以木偶戲為入門開講內容。

她說,要學習操作潮州木偶、成為木偶師,須先熟悉潮劇的身段動作,熟悉潮曲唱腔。

“潮州鐵枝木偶師”課程的學生人數目前只有5名,當中還有一名不諳中文的非華裔生,年齡介於18歲至30歲左右。人數不如預期,但這沒打擊吳慧玲的信心,反而更認真教學。

凡是喜歡傳統音樂、中國小說故事、想傳承鄉音者,不分種族與籍貫,都適合來探索潮州木偶戲的精彩!吳慧玲說,木偶戲綜合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戲劇與文學藝術,表面上是孩童的娛樂玩耍,實則蘊藏豐富的藝術精華。

如此難得的傳統技藝課程,每月學費才50令吉。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