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我寫故我在3】關注腳下這片土地 張景雲精耕地方文史

馬來西亞現代主義作家張景雲在2021年12月出版了《炎方叢脞》,張景雲被稱為“馬華評論第一劍”,在國內華文知識界享有極高的評價;《炎方叢脞》一書是以張景雲的獨特視野及角度,分析縱橫東南亞所發生的歷史故事。

對,這裡頭說的都是歷史故事,張景雲希望讀者在細讀這一本書的時候,心情不要太嚴肅,放輕鬆,就當作聽故事一般,細聽張景雲變身江湖講古佬,闡述他所認識的東南亞歷史與故事。

Advertisement

張景雲被稱為“馬華評論第一劍”,他希望讀者以看歷史故事的心情去閱讀《炎方叢脞》,不需要太嚴肅。

踏入高齡82歲的張景雲位於吉隆坡旺沙瑪珠的住家,被引進了一樓由主人房改造而成的書房,四面牆壁的褐色木質書櫥上,立着一本一本的書籍,有中文的、英文的還有馬來文的書籍,還有還有,地上也無法“倖免”,堆積一地的書籍正等候着主人給它們安排適當的棲身之處。

室內的空氣,瀰漫着一縷一縷淡淡的書香味。

張景雲藏書上萬冊,由於書本太多沒有地方安置,於是實行了斷捨離,把可以捐的都捐出去。“我曾經捐過兩次書,一次是給華社研究中心,一次是亞答屋圖書館,都是一些科學類書籍和雜誌,以及英文書。

ADVERTISEMENT

“還有很多事情還沒有做,光是收拾和整理書籍,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都沒有時間去處理。”

在剛剛完成修葺的書房裡,張景雲還未坐下就道出了對藏書的歉意。沒錯,愛書之人對書本的確是存有歉意的,尤其是你把它拿了過來,無論有讀沒讀,但無法給它一個“名分”一個“位置”,確實是太對不起它了。

愛書之人對書本的取捨最糾結,而取捨的其中一個考量要點就是其收藏價值,至於價值這一回事,非常個人也因人而異,張景雲手中這一本《炎方叢脞:東南亞歷史隨筆》就具備收藏的價值。

這本書一點也不悶

根據一篇推介文字指出,“張景雲視野獨特,《炎》無論是書寫對像或是敘事背景的涵蓋面都很大,不僅僅地理空間跨越的幅度十分寬廣,即從印度次大陸東海岸不斷延伸至南中國海海域為止,而就時間進程來說,更是由歐洲人探索東漸海路的大航海時代,一直推及濫觴於16世紀初葉‘東印度’諸國的近代發展史,文字記載,尤其面向馬來半島這小小版塊上,也就是伴隨着早期全球化時代經濟、貿易活動以及人口遷移、空間流動與社會劇變,而飽經了殖民和反殖民、壓迫和反壓迫的滄桑故事予以平衡鋪陳,頗能引人人勝,往往亦觸及了史家所未思之處。”

單看以上的書評,或許令人感覺作品很難消化,枯燥乏味,然而張景雲卻說,他寫的不是學術論著,因此此書並不難讀。

“我是在跟大家講故事呀,這本書一點也不悶,像聽故事一般。它就是隨筆一書,把我所知道的故事寫進去。炎方就是我們身處的南洋,叢脞,就好像是美味的碎肉塊,一小口一小口吃起來,風味獨特。”

《炎》共收錄51篇文章,是張景雲過去為報章專欄貢獻的作品,書寫的都是有關東南亞地緣政治歷史。另有一篇新作〈檳榔嶼老地名故實〉,文長逾8000字,生動的勾勒出檳城開埠初期的社會風貌和變遷,是《炎》的壓軸之作。

《炎》採用全彩印刷,並搜羅了不少古地圖、老版畫、老水彩和油畫以及老照片作插圖,在質或在量方面都是十分可觀的視覺素材,堪稱圖文並茂。

話說回頭,把主人房改造為書房,裡面藏書萬冊,張景雲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在他的“黃金屋”裡咀嚼文字,然後將文字變成養分收藏在腦袋小宇宙裡,隨時取用,行雲流水洋洋灑灑就是一個故事。

張景雲要開始講故事了,你帶來凳子了嗎?

張景雲著作豐富,是本地多產作家之一。

盡心編輯《先》書

向朱自存致敬

張景雲的忙是真的忙得焦頭爛額,剛剛在去年12月出版了《炎方叢脞:東南亞歷史隨筆》,現在手上編輯的書籍就有3本,包括《先覺振鐸.朱自存文集》、《江渚長談》和《燭淚殘卷》。

“《先覺振鐸.朱自存文集》我編了很久,要找資料,要找剪報,要翻閱老人家以前的着作《多元種族政治和其他》和《縱觀華報五十年──馬來西亞華文報發展實況》等書,要問經歷,編輯整理之後交給人打字,校對後要排版……工作真多呀!”

《先》是張景雲4年前開始編輯的心血,想出版這本書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向已逝朱老致敬,因為老人家不但帶動了華文報評論風氣,也鼓勵他人寫評論,讓各地有獨特見解的人士針對事物進行主觀或客觀的評述。“大夢誰先覺?我只是希望把老人家的文字和精神,完整的保存下來。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剛剛完成修葺的書房裡,張景雲的許多書本還堆在地上等候歸類處理。

東南亞民生文化

我們都不熟悉

耕耘地方知識歷史,熱愛腳下的一片土地!

對張景雲而言,我們腳下這一片土地最值得用心關注,而這,也是他多年以來一直強調和用心鑽究的;他所指的“腳下一片土地”,除了馬來西亞,也包括東南亞各國,因為這是我們的鄰居,“但很可悲的是,我們似乎對東南亞國家欠缺熱情,熟悉度不大。”

他舉例來說,報章上報導的新聞鮮少涉及東南亞國家,“當然,重大事件我們肯定會看到,例如印尼火山爆發,菲律賓選舉,緬甸軍事政變等等,但是,對東南亞國家的民生課題、生活文化歷史等等,我們根本看不到。”

他表示,雖然我們是東南亞國家的人民,但對東南亞的瞭解非常欠缺,“不是少,是根本沒有!”

他強調,作為東南亞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去瞭解東南亞國家發生的人事物,眼光要大視野要廣。

同樣的,如果作為學術研究,華人不要只是研究華人歷史、發展史等等事項,也應該研究馬來人、印度人的歷史和發展史,甚至把眼界放寬,不要只是做“顯題”,“隱題”也應該被發掘出來。

張景雲最享受的時光就是在他的“黃金屋”裡咀嚼文字。

張景雲簡介

華緬混血兒,1940年生於下緬甸老港埠丹荖,二戰後在檳榔嶼長大,先後在菩提小學(寄宿)、官立青草巷師範學校及韓江中學唸書,16歲失學。1958年至1976年間,在檳島和新加坡從事各種勞動謀生,包括臨時教員、灰料工、油漆工、中學教務員、小園主助理、流動夜市小販助手、家庭補習教員、夜總會樂隊經理以及畫廊經理兼策展人。七零年代初與何啟良、黃學海、沙禽創辦人間詩社。

1976年入職《南洋商報》,先後擔任新聞組和副刊組編輯,1984年升任主筆,在報人生涯中,歷任三家報館總主筆,即《南洋商報》、《東方日報》以及已停刊的《新通報》。2010年膺台灣佛光山第二屆星雲大師真善美新聞傳播獎。2001年受聘為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人文雜誌》主編。2014年參與創辦中文評論網站《燧火評論》。

歷年着作:

《言筌集》(人間出版社/1977)

《雲無心,水長東》(燧人氏事業/2001)

《見素小品》(燧人氏事業/2001)

《犬耳零箋》(燧人氏事業/2014)

《反芻煙霞》(陳志英張元玲教育基金/2020)等等

《炎方叢脞:東南亞歷史隨筆》(魚弓書社/2021年)

張景雲用心關注腳下這一片土地,這是他多年以來一直強調和用心鑽研的領域。

特約報導 +攝影:高寶麗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