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山離開門】“撈”的文化

是日,年初七,魚生。就算本人向來多離經叛道,但對這條方程式也是熟悉的。這是傳統,未必是中華文化的傳統,至少算得上是分支的南洋特殊傳統。至於如何被發揚光大起來,來龍去脈自然有諸多版本。不過從上一代對此傳統特別執着的視角來看,也許正象徵着對於南渡的這個新家鄉抱有的終極祈求或夢想——飛騰發達。

Advertisement

每年看到各方興高采烈呼喝着承傳這個傳統:撈呀撈,大家撈得風生水起!總讓人頗有“眾志成城”的同根生強大使命感。這種時刻,所有之前處於不同的政見文化地位身份華洋教育什麼的分歧,統統隱退。唯一剩下的就是,齊齊邁向同一個共同目標前進——形如眼前那盤魚生,不同的佐料全被那碗糖漿黏貼在一起,彼此不分。撈生的意義任重道遠呀。

廣東人對於這個“撈”字,從不覺有任何冒犯之意。新年期間,許久不見的親戚或鄉老,毫無芥蒂見面第一句問候語,往往就是這樣的開場白:“最近撈啲乜呀?”或者“撈成點呀?”大家接受這個“撈”字,幾乎就跟接受新年可以賭兩手這種文化,有着“相輔相成”的根源意義似的。

ADVERTISEMENT

老娘比較喜歡粵語的“撈”,尤其在新年的氛圍狀似更接地氣,而且頗有一體兩面的意思,適褒適貶,甚至帶點自謙的味道。比方說,介紹說自己“撈”哪一行時,幾乎就有點意同“鄙人不才”白話版的謙辭味道。至於“撈偏”,簡直就一切盡在不言中。相較起正統中文的“撈”就有點那個,“大海撈針”,“水中撈月”,無形中就帶偏去到不適合新年說的話了——大吉利是,別搞得徒“撈”無功去。光從一個“撈”字看來,廣東文化似乎佔優勢。

文/山離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