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好吃好玩】健康飲食 何不食野菜?!

報導•林春蓮 圖•受訪者提供

“味道”的傳承是歷經了前輩們無數代人的沉澱,把智慧都展現在飲食上。比如以前的醬油或黑醬油,都經歷一段長時間的發酵,無需添加防腐劑,即自帶出一股奇特香氣和特效。除了調味,優質的醬油含有各種有於身體的酶、酵母菌、乳酸菌等能促進消化的作用。

Advertisement

郭添愛因為健康問題而走上健康飲食教學之路。

郭添愛積極於推廣健康飲食,她畢業於吉隆坡中醫學院,熱衷於食物及事物的源頭、追溯及發展,

從中發現“野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她積極帶領人們體驗人與植物的共存共榮,人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生態關係,進一步認識飲食背後的意義。

“You are what you eat!你不處理食物,食物就會處理你。身體機能若能很好地分解你吃進肚裡的食物,它就會滋養你的身體。”這是郭添愛想告訴大家關於食物對人體能造成的影響。

ADVERTISEMENT

這些年,郭添愛着力於推廣健康飲食理念,尤其是“傳統食物古法烹飪”這塊田地,更是她想努力保留和推動的,她為此設立了“原食堂”(Original Food Kitchen)這個教育平台。

在華人的飲食文化裡,含有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知道如何從大自然擷取資源,也懂得若要獲得永續發展就得學習與野生動植物相依相存的智慧。

“為何以前的人,生活勞苦,醫學也不昌明,常常頂着大太陽底下工作的勞工,卻很少有現代人身體過敏、腸胃不好、自殺憂鬱症等問題?”郭添愛問。她認為,這一切得回歸到食物及事物的源頭,食物對人類的影響之大。

“尤其工業革命時代對人類影響特大,食物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以前的人多數死於傳染病或衛生問題,現代人則是過敏問題常見。所以,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而是對身體健康有着很大的影響。”郭添愛在深入探索後發現,古人對食材的搭配,都含有其深意的。

她以醬油為例,基於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以現代化工藝生產出來的醬油,不僅縮短了釀造時間,還添加了防腐劑和調味劑,存放的時間越久,口感越差。

用發酵法保存食物

相比起傳統工藝的耗時耗力,這些大缸都要靠着守缸人日復一日的守護,這樣做出來的醬油,存放時間越久,味道越香濃,風味和層次感不同。

“經過長時間發酵及製作,它們不止是充當調味料,更有分解肉類去脂,幫助消化的功效,所以說古法製作,都是很有智慧的。”

古人不僅用發酵的方法來保存食物和增加風味,還用作預防疾病。如果不經過事先的發酵削弱抑制劑的活性,這些食物進到肚裡都不太好消化。

“各大民族使用的發酵方法都不同,也衍生出不同食品,有鹹有甜,但原理是一樣的。而現代人的烹飪法在這過程裡卻很少,忽略了這一環節。”所以,教育大眾回到過去,把真正的食物還給未來,是郭添愛近年很努力在做的事。

傳統老人的擂茶之苦以苦刺心製作。

印度人愛食用的野菜。

苦刺心

具抗炎功效

“潮州滷味也會使用南薑,”郭添愛說,“中醫學來說,薑科有散寒功能,除了去腥,也能分解肉類、消化動物蛋白質,更能達到去風去濕的作用。”

她又舉例客家擂茶。“老一輩人喜歡帶有苦味的擂茶,而擂茶的苦味一般源自苦刺心。”苦刺心苦中帶甘,所以她並不覺得苦,反而喜歡它獨特的香氣。

郭添愛說,馬來西亞多雨多熱的氣候很適合苦刺心生長。尤其是下雨的季節,枝芽嫩葉像雨後春筍般,飆長出來。

“苦刺心也是藥食兩用的植物,有很好的抗炎功效。曾經試過頭痛喉嚨痛感冒時,生嚼幾片嫩葉,晚餐只喝點熱湯後入睡,第二天就精神爽利了。由於它帶有許多小刺,也有攀沿的特性,有些人會把它種在籬笆旁讓它攀爬,也可以當作防禦用途。”

還原原本的食物,是郭添愛熱心推廣的事。

調整飲食

控制病情

郭添愛會積極推廣健康飲食,背後有段故事,讓她人生有了全新的領悟,重新出發。

她原職是會計師,工作一段時日後感覺身體狀況不好,便做身體檢查,沒想到,檢查結果是她的膽固醇嚴重超標──超出指標十倍!需服藥控制,那個時候,她才二十多歲。

“醫生也找不出原因,家族也無人有過類似病歷,如果繼續惡化,胰臟會發炎,可能會致命,我只好吃藥控制。”但只要她停止服藥,病情就會馬上惡化,所以她知道吃藥不能治本,她也吃了許多保健品,最後得出結論:唯有改變飲食習慣,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You are what you eat”,郭添愛認同這句話,也開始從日常飲食着手,減糖、吃海鹽。不久後復診,發現病情開始好轉。這就是食物的力量。

吃結合中醫學

的食物

為了減輕壓力,郭添愛辭去了會計工作,往有機行業發展,一呆就是8年。“儘管吃下的是健康的有機食物,還是會生有機病,所以,控制食物的攝入是讓身體更好的根本。”

為了更深入了解健康和飲食,她去了中醫學院上課。“中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我相信是站得住腳的,博大精深有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同時對人體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後來她發現,中醫很重視治療,卻不注重食物,非常可惜。於是,她便以食物結合中醫學,希望不喜歡中藥的人,能接受結合了中醫理論的食物。

“現代糖衣很多,所以,我們必須在飲食上找到一個平衡點,是為中醫強調的陰陽調和。”

郭添愛也愛買野菜種子來栽種。

鼓勵多吃

本土食材

繼中醫之後,郭添愛又愛上了“本土食材”。

“受環境影響,大馬多雨且炎熱,濕氣很重,因此在調養身體上注重清熱去濕,多吃本土食材是最佳選擇,若是一直吃進口食品,既貴不現實又不環保,且不一定有貨,更不一定適合我們的體質。”

她舉例進口水果,不一定新鮮,因為必須處在未熟的情況下採下,再讓時間來催熟,既流失營養,也不好吃。

也因為開始接觸本土食材,郭添愛認識了野菜,從此徜徉在野菜的世界,不亦樂乎。

把食材發酵也是古人的烹飪智慧。

生活富裕後

野菜漸絕跡

其實,生活智慧俯拾即是。

郭添愛說,野菜曾經是人們在物資缺乏時,餐桌上常見的美味菜餚。只是隨着人們的生活富裕後,野菜漸漸淡出我們的飲食中。

“再不教育,我們的野菜就會慢慢消失了。”

郭添愛說,馬來西亞屬於多雨多熱的赤道氣候,有非常豐富的植物物種,尤其是野菜,更是包羅萬象,種類繁多。但是如今在超市裡賣的,只有區區幾種,很多野菜我們已沒機會吃到了。

她說,野菜在原住民和馬來社會裡依仍常見,早期的華人也多吃,但現今慢慢絕跡,很難找了。

“以前,野菜在屋邊隨處可見,如今城市房屋以公寓為主,從前華人常吃的野菜已從視線中消失,非常可惜。”

基於大馬的地理環境,郭添愛發現許多本土植物都具有清熱祛濕的功能,把本土野菜納入飲食中,可以使身體更好的適應與連結外在環境。

馬來野菜料理

馬來野菜簡單煮 其實很健康

華人常吃的野菜逐漸消失,但是在原住民和馬來社會裡還是有保留的,所以,到處尋找野菜,也成了郭添愛最熱衷的事。

多元而深遠的原住民一樣有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原住民知道如何從大自然取得生活資源,也懂得若想要永續經營就必須學習與野生動植物相依相存的智慧。

很多人覺得馬來食物既油膩辛辣且甜又多油炸,不健康。郭添愛認同,“現代馬來料理確實不健康。”但是在遍地野菜、人人都吃野菜的年代,她說馬來食物很健康且營養豐富。“許多野菜除了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也有許多抗炎和抗氧化物質。”她說這些野菜也非常適合以舒食方式料理。

她喜歡逛馬來市集,認識野菜,嚐糕點小吃,跟菜販們學習野菜知識和烹煮方式。更走訪婆羅洲市集,看看不一樣的東馬原住民食材。

推廣馬來野菜,以本土食材做料理,是郭添愛目前的重心任務。

本地生菜

種類繁多

馬來野菜在馬來友族的傳統飲食中是不可忽略的,本地生菜(Ulam-ulaman)的種類非常多。

郭添愛說,除了常見的帝皇烏藍(Ulam Raja)和水芹(Daun Selom),其實還有一些生吃的,如嫩桑葉、憂遁草、腰豆樹嫩葉、崩大碗等等。

她說,這些生菜單吃是不太美味的,通常還有苦澀味。不過拿來蘸參峇後,它會很神奇的變得好吃,而且也可以中和參峇的辣味。

“蘸辣椒醬生食野菜是傳統馬來飲食重要的一環。隨着速食文化的入侵,改變了年輕一代的飲食習慣。馬來野菜在飲食中逐漸減少,動物蛋白卻增加了。這看似正常的改變,其實是飲食失衡的一種表現。當然也跟現代生活習慣的改變有莫大的關係。”

到原住民村尋找傳統食材。

郭添愛展開尋找野菜之旅,逛市集是她常做的事。

馬來飯檔

也難見野菜

市集上常見的野菜吸引很多人,但最後卻敬而遠之,買不下手,因為“不知道怎麼煮”。

所以,教大家認識野菜,也實際走入廚房教大家如何食用野菜,煮成一道道美味佳餚,也是郭添愛目前在做的事。

不同的野菜各有其特性,但她說,多數野菜都含有高纖維,多帶有苦、澀味,但就是這種特性,可以平衡許多高油脂高蛋白質的肉類,因這些野菜多具有豐富的植化素和膳食纖維。

“要去除苦澀又要使它軟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汆燙’。經過‘汆燙’後再拿來炒煮或烹調,就會削減許多苦澀的味道,而且菜餚也會變得特別美味。”

但郭添愛不無遺憾地說,“現今在許多馬來飯檔已吃不到野菜了,都是簡單的以黃瓜等取代。”

馬來同胞至今還在用野菜做菜,美味也健康。

本地生菜(Ulam-ulaman)的種類非常多。

馬來產婦坐月子

愛吃蔓荊葉

北馬的馬來友族就喜歡將野菜紫背蔓荊(Daun Lemuni)攪碎後,煮成蔓荊飯(Nasi Lemuni)搭配參峇一起吃!

郭添愛說,一般上馬來產婦在坐月子時會吃蔓荊葉,因可以幫助產婦更易收縮子宮和排除惡露;也會用蔓荊葉加上其他香葉煮水沖涼。它也有驅蟲作用,放幾片蔓荊葉在水裡,可預防蚊蟲滋長。而男人吃了則有助於預防前列腺問題。

馬來野菜紫背蔓荊(Daun Lemuni)。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