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喬治市藝術節1】建築師攜友買藍屋保古蹟713文化活動重現歷史

藍屋於1888年竣工,是出生自中國廣東省大埔縣的客家籍實業家張弼士的府邸。張弼士,名振勳,原名肇燮(鄉下稱兆燮),字弼士。他18歲時下南洋謀生並白手興家,於十九世紀先後在印尼和馬來亞等地創辦墾殖公司和輪船公司等,享有“南洋首富”的稱號。

Advertisement

他也在中國創辦張裕葡萄酒廠,還有在香港、新加坡和廣州等地開設藥行,憑着在商場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當時也贏得“東方洛克菲勒”之稱。

1893年,張弼士晉身仕途,被當時的中國清廷政府委派為檳榔嶼首任領事,亦商亦官,經常往返中國與南洋之間,足跡遍布南洋各地,其中包括檳城(舊時稱檳榔嶼)。藍屋,是當時他與深受他寵愛的第七任妻子陳錦寶和孩子同住的大宅。

ADVERTISEMENT

張弼士幼子死後才轉賣

1916年,張弼士在印尼逝世,其遺體被運回家鄉中國廣東省大埔縣安葬。他生前曾立遺囑交代,在他離世後,檳城的藍屋由妻子陳錦寶和孩子接管,且必須在他與陳錦寶所生的么子逝世後,藍屋才能轉賣。

張弼士的么子於1989年逝世之後,藍屋公開出售。1990年,在檳城出生的建築師盧光裕與幾名友人為了維護有逾百年歷史的藍屋,便聯手買下它。

盧光裕是於八十年代初從英國倫敦畢業回國,並於1983年在檳城設立Arkitek LLA建築有限公司。

“我在檳城出生,一直熱愛檳城。雖然我在英國留學時是學習設計現代建築物。不過,我認為維護古蹟很重要,當年從英國回到檳城後,一直很想為維護檳城古蹟獻一份力。檳城的喬治市有許多古蹟,若不好好維護,恐怕喬治市的特色就不復存在。”

10專業人士護古蹟

盧光裕說,從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檳城人對維護古蹟和文化遺產沒有認知和醒覺,導致許多百年古蹟年久失修或荒廢。

“當時,許多檳城居民認為,老屋老舊,沒有人珍惜它的歷史價值,也沒有人維護建築結構。”

由於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於是,他當時聯同9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商討維護檳城古蹟的計劃。

“當時除了我,還有幾個朋友開始意識維護檳城古蹟的重要性,他們有些是建築師,有些是大學講師,有些是藝術家,其中一名友人當時在檳城理科大學任教,他是來自德國的教授。雖然我們10人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和背景,但熱愛古蹟的心讓我們聚集。我們經常在其中一名友人家裡討論維護古蹟的事宜。”

他說,維護古蹟不能單靠私人界的努力,還需要政府的配合。經他與友人的努力,1986年,他們與檳島市政府聯合舉辦“城市規劃與維護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ervation),藉此讓政府機構更了解維護古蹟的重要性,展開維護檳城古蹟措施。

聯手購下免遭拆除

“我的祖父當年從中國南來檳城之後,子子孫孫就在檳城落地生根,我是家族的第三代。我認為,維護古蹟就是在維護歷史與文化遺產。若古蹟被破壞,那麼,它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後代子孫就沒有機會通過古蹟了解祖先傳承下來的歷史。”

盧光裕說,1990年,他從產業廣告中獲知,張弼士么子已逝世,藍屋正準備脫手。

“當時,我也從友人口中獲知,有發展商對該地段虎視眈眈,打算買下藍屋後拆除,然後將該地段用作發展。”

他說,藍屋有逾百年歷史,是值得被維護的古蹟。

“於是,我當時與另外5名友人趕緊聯手買下它。”

雖然盧光裕與張氏家族沒有血緣關係,但他與張弼士一樣是客家籍貫,加上很珍惜藍屋的歷史價值,使得他與張弼士故居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安頓34住戶後修復

盧光裕與友人聯手買下張弼士故居後才發現它已陳舊不堪,且住着34各階層租戶,包括老師、賣菜小販和媽姐等等,有些甚至是一家人擠在一間房間裡生活。

由於租戶人數眾多,他與友人花一年才把全部租戶安頓到其他地方,然後才展開修復工程。

盧光裕說,藍屋由5個庭院、7道樓梯和38個房間構成。它是依據中國式住宅的構造設計,分成前庭、中庭和後庭,建築結構也講究風水布局。屋頂以紅瓦構成,屋脊以剪黏工藝製成。剪黏工藝是中國福建和潮汕地區傳統建築常見的使用瓷碗碎片剪黏拼貼的工藝技術。

“由於當時馬來亞是英殖民地,藍屋除了以中國材料建造,同時融合英國和蘇格蘭的材料。”

他指着地上說,天井中央是以中國大石鋪地,天井四週則是用英國瓷磚鋪地。

“此外,天井一樓週圍的鐵花來自蘇格蘭、木質樓梯則是根據英國式樓梯設計而成,還有窗口是裝置彩色花窗玻璃(Stained Glass)。花窗玻璃藝術常見於西方建築,其特色是每當有日光從外面照向建築物時,會產生五彩繽紛奪目的視覺效果。”

由此可見,張弼士故居是同時融合中式和西式建築元素的古蹟建築物。

“我聘請來自中國的工匠,耗時6年,以‘輕輕運作,輕柔觸踫’的方式修復藍屋,工匠也是依據國際最佳規格的方式修復,他們以傳統手工藝,及適當材料修復,保留藍屋結構,維護歷史來源為原則。”

他披露,張弼士故居牆壁的顏色原本就是靛藍色,當他和友人買下時,牆壁斑駁脫漆。“工人重新髹漆後,它才再次以靛藍色外牆重現昔日風采。”

欣慰藍屋獲獎無數

張弼士故居修復之後,曾於1995年榮獲馬來西亞建築師學會(Malaysi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PAM)文化古蹟保護卓越獎,並於2000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古蹟保護卓越獎。2011年,它又獲全球最具權威的旅遊雜誌《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為全世界十大顯著豪宅。

雖然如此,盧光裕不認為那是他個人的功勞。“當年剛修復藍屋時,沒想到日後可以獲得這麼多榮譽。這全得歸功中國工匠,他們以巧奪天工的工藝技術修復,使藍屋原本的結構得以保留。”

他當建築師並不只是為了賺取收入,同時,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維護古蹟,以及提升古蹟的修復水平。

“因此,我的責任是監督修復工程。我們沒有大幅度整修或更動結構、內部或外觀。藍屋是很特別的古蹟建築,我們何須去改變它?”

他披露,2008年7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檳城喬治市和馬六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年,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親臨張弼士故居參觀時,對藍屋獲得良好的維護給予讚賞。

“今年,我前往亞塞拜疆(Azerbai jan)的首都巴庫(Baku)參加會議。當時,一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會上解說關於建築物維護的例子時,就曾以我國的兩座建築物為例,一座是張弼士故居,另一座就是默迪卡體育場(Stadium Merdeka)。無獨有偶,這兩座建築物的修復工程都是由我負責的,這讓我很欣慰。”

他站在藍屋天井一樓望向天空,臉帶微笑的說:“當年的古蹟建設是華人祖先的功勞,古蹟逾百年後得以維護,那是因為我們希望下一代永不忘記祖先的遺訓。當華人子孫參觀古蹟時,能從中了解歷史。這座古蹟得以保留,也算是圓了我的心願。”

英導演拍短片《靛藍牆內》

藍屋因巍峨堂皇的建築特色,多次成為國內外多部電影的取景場地,包括曾榮獲第65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法國電影《印度支那》(Indochine)、敘述中國國父孫中山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的電影《夜明》、美國愛情喜劇片《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等等。

2018年,英國導演兼攝影師麥克葛斯彼(Michael Gosbee)更拍攝了一部以藍屋為背景的短片──《靛藍牆內》(Within Indigo Walls)。

今年,藍屋首次配合2019年喬治市藝術節,在7月13日舉辦《在靛藍牆內的一天》(A Day Within Indigo Walls)文化活動,屆時,除了盧光裕到場演講,麥克葛斯彼也受邀前來分享短片《靛藍牆內》的點滴,並舉行首映禮。

此外,當天在藍屋舉辦的文化活動也包括剪黏工藝示範、古蹟繪畫講座、攝影工作坊、華樂演奏、旗袍展覽四十年代舞蹈表演等等,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