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喜有此李】改換中文地名趣談

以前所有華文報都把它寫成實吊遠,但後來卻改為實兆遠。大家可能嫌那個“吊”字太恐怖,像“吊頸”、“問吊”、“吊喪”及躺在醫院病床上“吊鹽水”,全都是倒霉透頂的不祥衰嘢……

大馬各地的地名,幾十年來都有固定的中文譯法,不過後來有些慣用譯名卻被官方更改,初期人們頗難接受,要經過一段時日才能適應下來。

Advertisement

東馬的Sarawak州,早年譯作砂朥越,用了幾十年後卻忽然改為砂拉越,不知是否有人不喜歡“砂朥越”讀來像“砂撈月”?李白曾在水中撈月,打麻將也會有“海底撈月”的情況出現,但在砂中撈月卻未免有些不可思議。

Sarawak譯砂拉越,用石字部的“砂”;Sabah譯沙巴,則用水字部的“沙”。這兩種沙也許性質結構不同,從字面看來,似乎前者含有較多石,後者含有較多水?兩州名稱永遠分得清清楚楚,絕不含糊,不會“撈亂骨頭”。萬一將來有人故意攞景搞怪,調轉寫成“沙拉越”和“砂巴”,豈不是天下大亂?

砂拉越和沙巴都不是以生產紗織品而著名,不然名稱可能會改成“紗拉越”和“紗巴”了。如果其海上經常有鯊魚出沒並傷人,又會不會變成“鯊拉越”和“鯊巴”呢?希望不要換上“絞腸痧”的“痧拉越”和“痧巴”就好了!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剛獨立時,東海岸的Terengganu州譯為丁加奴,我們從小用到大,早已習以為常;但到了2005年,卻忽然宣佈改譯成“登嘉樓”,不知是否嫌原先那個“奴”字帶有負面意思,諸如“奴隸”、“奴性”、“守財奴”都是不好的字眼,所以先改之而後快。改成“登嘉樓”,就如登高更上一層樓那樣步步高升。幸好沒有改為“釘枷牢”,不然就像釘製木枷刑具,讓人披枷帶鎖囚禁在牢獄中變成“監躉”了,大吉利是!

ADVERTISEMENT

印象中好像是霹靂州有最多城鎮更改中文地名,信手拈來便有三個例子。

第一個是Kampar,一提到此地,大家立時就會想到它出產的薄身香脆雞仔餅以及拉曼大學。Kampar很久以前譯成金保,後來改譯金寶。“保”字有保護、保衛、保障等意思,可算十分正面,但總比不上隱喻“金銀珠寶”的“金寶”那麼吸引人,所以更受歡迎,畢竟人們多數都是財迷心竅的。如果依較接近“Kampar”讀音的方式譯成“砍芭”或“墾芭”,變成要出力流汗砍樹開荒闢芭,或墾殖開芭,就未免太辛苦了,咪搞!

朱毛太噁心 不如改稱珠寶

第二個是Chemor,幾十年前其中文譯名是朱毛,但這名稱令人聯想到骯髒的豬毛,甚至是可怕的發熱氣疾病“朱毛丹”;引起此病症的毒刺狀如豬毛,故又叫“出豬毛釘”。為免鎮名惹人不快,後來便改用新名稱“珠寶”。值錢的珠寶首飾人人都喜歡,比聽來像 “豬毛”那麼噁心的朱毛勝出幾條街。

第三個是福州籍居民偏多而有“小福州”之稱的Sitiawan,記得以前所有華文報都把它寫成實吊遠,但後來卻改為實兆遠。大家可能嫌那個“吊”字太恐怖,像“吊頸”、“問吊”、“吊喪”及躺在醫院病床上“吊鹽水”,全都是倒霉透頂的不祥衰嘢,還是改為“佳兆”、“吉兆”的“實兆遠”較好意頭。就像香港有個地方以前叫“吊頸嶺”,後來依諧音改為“調景嶺”一樣。不過,管它叫實吊遠或實兆遠,我還是喜歡稱它為“實在遠”,它實在很遙遠!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李系德)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