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喜有此李】大補參節

印裔同胞的“大寶森節”昨天剛過去了,這個熱鬧的節日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來馬親身體現萬民湧向黑風洞的壯觀“墟冚”情景,還可看到興都教徒以長針利刃刺穿身軀肉體卻藉神明顯靈而可滴血不流的奇技。

Advertisement

以前曾向來自香港的友人提起過“大寶森節”,他對此聞所未聞,卻因廣東話諧音的關係,而誤聽為“大補參節”,竟打趣說:“吓?‘大補參節’唔係韓國至有嘅咩?韓國盛產人參,應該有個慶祝補氣養生之大條人參豐收嘅節日叫‘大補參節’!”

“塗藥節”塗跌打酒刀傷藥?

ADVERTISEMENT

如此說來,如果另一印裔節慶“屠妖節”以華語來唸,豈不是也很容易被中國人或台灣人誤聽成“塗藥節”,以為是一個萬民一起塗藥的節日?你能想像到那一天,各人集體塗搽風濕油、跌打酒、刀傷火灼藥膏、消除暗瘡膏、脫雞眼藥水的奇景嗎?若真的有此“塗藥節”,萬民集體塗藥的節慶活動足可列入“大馬紀錄大全”矣。

把節日以諧音來惡搞,這玩意其實並不新鮮。以前就有人將“母親節”以廣東話諧音唸成“冇親節”,“諷刺一些對母親不孝順,毫無親情可言的無良子女,天天都在過“冇親節”。

還有“父親節”,以諧音唸成“負親節”,痛斥不孝子女漠視父親的養育之恩,對他百般“虧負”。不過,近年來“父親節”又出現了最新版本,即以華語諧音構成的“付清節”,嗟嘆父親為一家大小打拚挨苦,勞心勞力辛勤工作賺取血汗錢,養大幾條“化骨龍”,所有錢財都用來付賬,一鋪清袋,一次過付個清光,所以叫“付清節”。

“聖誕節”則以華語諧音稱為“生蛋節”,似乎是慶祝母雞生蛋的節日。咁都得?

“盂蘭勝會”有人可能會誤聽為“魚欄盛會”,以為是那些購銷魚類之魚欄市集慶祝豐收的大盛會。

“端午節”可能被誤聽為“緞舞節”,女舞蹈員揮動着一條長長的緞帶翩翩起舞?

“愚人節”可被誤為“漁人節”,表揚出海捕魚討活之漁人的節日;但也可能被誤解為“娛人節”,是娛樂界藝人的大日子,歌頌他們經常挨更抵夜通宵達旦拍戲,只為娛樂大眾。

“衛塞節”華語諧音很可能被人誤聽為“胃塞節”,以為是大吃大喝的“打牙祭日”,狂吃到把胃填塞得脹脹滿滿。

“潑水節”以粵語唸來,有點像“撲水節”,似乎是個手頭很緊,要到處“撲水”搵錢付賬的悲情節日。

“重陽節”華語諧音像“崇洋節”,可能被人誤以為是個向洋人百般討好,並崇尚西洋習俗,專吃西式快餐,做個“假洋鬼子”的節日。

農曆新年在中國稱為“春節”,我們也千萬別以為是個專門“叫春”、“賣春”、看“春宮圖”的“春色無邊”節日。不然,就像在那“春”字下面加兩個“虫”字,變成──“蠢”!

文/李系德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