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善言梁語】月餅與肉乾

原來,華人在農曆新年時吃月餅?

一切源起於大馬統計局(DOSM)在臉書貼文向華社拜年,向祝賀華社新年快樂,卻配上月餅和原料價格圖表。在該文底下引來網民指正錯誤後,當局不到24小時變刪圖,然後再改換有關撈生原料數據的貼文。

Advertisement

不過,出錯的不僅是大馬統計局,這回一不離二的單位是國家文化與藝術局(JKKN),當局在他們的文化地圖官網裡,稱月餅通常在中秋節或農曆新年期間找到。

接連兩個政府單位搞烏龍,錯把馮京當馬涼,竟將中秋飲食文化的月餅當成是農曆新年美食,引起華裔網民的輿論,有人甚至直言這證明了友族並不瞭解華裔文化,才會有這等誤會發生。

實際上,對他族文化不瞭解,又豈是友族而已呢?如果你有留意馬來網紅創下不到4分鐘達百萬銷售額的新聞,可能也會發現和月餅貼文相通之處。

話說馬來網紅飲食企業家凱魯阿明(Khairul Aming)日前創下大馬直播銷售歷史,竟在3分鐘39秒內賣出總數8萬包的牛肉乾(Dendeng),即達到100萬令吉的銷售額。

ADVERTISEMENT

以中文為媒介語的媒體與網絡平台所見,都稱這種牛肉乾為“清真肉乾”,新聞底下也有一些網民揶揄友族將華人的肉乾弄成“清真肉乾”。

事實上,這種稱為“Dendeng”的牛肉乾,是年代久遠的印尼美食。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古爪哇時代,這種牛肉乾已存在,目前也是馬印兩國友族蠻受歡迎的小吃。

當然,如果你上網搜索“肉乾”一次,就會找到早在春秋戰國時代,論語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即在孔子門下,經濟較困難的學生沒錢給孔子付學費,就帶上肉乾當禮。

大馬知食份子林金城在《味覺散步》提到,前輩曾向他提及“肉乾”一詞在戰後才流行於吉隆坡,兒時家人則習慣稱肉乾為“晾肉”,而今我們吃到的肉乾源自於中國南方肉脯,早年移居南洋的福建安溪人加以改良並稱為“Bah Kwa”。

將肉類醃干或晾乾再製成肉乾的不僅是馬新印的華人和馬來人。瑞士瓦萊州也有製作一種源自於Fleury民族的Fleury肉乾。追本溯源,在那個沒有冰箱和冷凍技術的年代,將肉類醃干或晾乾再製成肉乾是儲存肉類的最簡便方法之一。

因此,肉乾並不是華裔獨有的飲食文化,而是古人在收藏食物上展現智慧的體現;而不同地方的人民/種族以不同方式、食材來製作和如何儲存這些肉乾,則成了各自飲食文化的獨特面。

誠如馬來諺語有句“Tal kenal maka tak cinta”,意即不瞭解就不愛。當我們說對方不瞭解我們時,那我們又多瞭解對方呢。

(梁潔瑩‧ 自由工作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