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善言梁語】危機中尋出路

新聞媒體,肩負社會責任,不是網上的吹水站或內容農場,媒體不能也不該盲目追逐流量,奉流量為王。”

世華媒體集團主席張聰在世華媒體集團2023年常年晚宴上發表致詞時提到,“流量至上”的說法對媒體而言是不正確的,“內容為王”才是媒體人該堅持的原則,也是媒體的出路。她提醒媒體若盲目跟風,被網絡的聲音牽着走,將會逐漸失去公信力,甚至毀掉辛苦建立起來的形象。

Advertisement

她的這番告誡,在這個讓傳統媒體迷失的流量新時代,當如棒喝,也值得媒體和身為閱眾的我們反思我們接下來真正需要的是怎樣的媒體、什麼資訊?

尤其是報章、紙媒和印刷媒體,從17世紀的歐洲開始興起,然後歷經不同媒體出現的挑戰,包括電台、電視台、網絡到現在的各種社交媒體和平台。回觀歷史,每一次當大家都以為紙媒即將被取代時,結果幾百年後的今天,紙媒雖然式微但仍有其存在價值。

當然,這一次同時迎來網絡普及、社交媒體和人工智能的多重考驗,紙媒還能走多遠始終是個未知數,但或許我們能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思考為何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能在過往幾百年裡每一次的危機中尋找生機呢?

對我而言,公信力始終是媒體能歷久常存的核心價值。無論是在塗炭生靈的戰亂,抑或是和平過度的政權交替,從古至今,就算“無冕皇帝”的冠冕不再備受敬仰,但媒體只要謹守第四權的立場、角色和本分,自然能成為正統媒體與內容農場或吹水站最大的區別。

ADVERTISEMENT

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這個時代,一個輸入或一個轉發按鍵,訊息瞬間就能炸開。不過,別忘了,同樣的道理,未經證實或不正確的假消息,也比以前的任何一個時代更容易散播。

也因此,媒體的公信力正是這個亂世最重要的基石。正如中文字“危機”這個詞如此精妙,“危機”是危與機並存的。

曾榮獲2011年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的《記者的重量》(黃順星所著)裡,有段引述1949年出生的媒體前輩之看法:當年當一個記者一定是個知識份子,透過你的報導讓你的讀者對週遭的事物更有世界觀,這是起碼的,信守記者基本應該追求的真相、公平、正義,你也可以轉化成採訪準則,應該要有這樣的認同。

在這個知識份子更普遍的年代,我們更應信守媒體原則。謹在2023年媒體自由日前夕,寫下這篇文。

(梁潔瑩‧ 自由工作者)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