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專演唱會指南》曝光後,高教部長從最初的不知道,後來說尚未批准,再到當局下放各校自行制定的僅供指南,難道是不認不認還需認? 日前,社交媒體流傳高教部所發布的指南,要求政府或私人大學在舉辦演唱會時,藝人和觀眾須遵守嚴格規定,且需分開男性、女性和家庭觀眾席,引起激烈反彈。 下放權力假民主 吊詭的是,高教部長卡立諾丁從最初說不知道,然後又聲稱該指南尚未提呈給他,也未獲得批准。直至9月5日,高等教育局發文告指,當局已向隸屬高等教育部的大專學府管理層發出指示,相關指南在個別院校正式採用之前,學生代表理事會或學生會(MPP/KM)須參與擬定指南過程,以確保大專生的聲音和需求,而每一個地區與院校的適用性都予以考量。 雖說高教部指示個別院校須讓學生代表參與有關指南的擬定,但這些參與的學生又是否傾校方且循規保守的代表呢?更何況各大專院校屬高教部管轄,表面看的下放權力是假民主,為何不直接取消不合理的指南呢? 該指南的新聞刊登後,馬大學生會(KMUM)抨擊高教部此舉鉗制表演者和組織者的自由,並提出數項修訂意見,如由學生取代職員出任相關活動顧問、以及更加合理的着裝與外觀要求。 針對大專演唱會指南,馬大新青年更打算尋求司法途徑挑戰。雖說高教部長形容馬打新青年的舉動是浪費時間,但馬大新青年決定:只要高教部或大學校方仍堅持實行大專演唱會指南,他們將鬥爭到底。 馬大新青年的文告提到,大學是思想百花齊放的地方,是自由價值綻放的樂土,根本沒必要落實任何演唱會或活動的指南來限制學生的自由,所以該組織的立場非常堅定。 坦白說,馬大新青年這一次的鏗鏘發聲、堅守大專自由的立場,確實值得更多人去力挺。尤其是這幾年的政治亂象,更益發突顯原則的可貴,因為原則和立場太容易因利益(無論是公眾、個人、政黨或組織)而動搖及妥協,我們也看盡“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蒼涼。 過度鉗制大專生自由 當我們常說年輕人和大專生是國家未來主人翁時,那我們又給了他們什麼養分呢?如果在大專院校過度鉗制大專生的自由,那該如何培養出獨立自主、批判思考、前瞻改革的新一代呢? 這也是過去幾十年來,一些社運人士和組織堅持廢除大專法令的想法,因為只有在行政自主、學術自由的大專環境下,我們才能擁有具競爭力和勇於改革的新一代,而不是培育填鴨式教育下的YES MAN。 (梁潔瑩‧ 自由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