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导:刘楚珊摄影:蔡进强、叶钟华 与其购买,不如自己编织包包来使用更有意义! 李翡盈和钟仪颖都热爱编织,两人曾编织过很多款式的包包,尽管提供定制包包服务,但她们更鼓励人们自己动手做,因此常举办工作坊来作推广,希望人们不只学习到技巧,也能从中感受到疗愈心灵的力量! 同样是手作人的谢涵妮和林秀美则联合几名主妇以峇迪布制成各种亮眼的包包,并将这传统工艺与科技产品相融合,让传统和时尚相互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融合传统与时尚 峇迪包亮丽出击 来自槟城的谢涵妮和林秀美因同样热爱制作首饰而成为好友,于20年前在槟城一家购物广场合作创立了Ann & Bee's Handmade Ornament。 2014年,她们再联合在打铜仔街古迹酒店“Armenian Street Heritage Hotel”底楼设立手作店,不但推广自家首饰,也召集了几个手艺精湛的60岁以上家庭主妇缝制具有本土特色的峇迪包包,同时推广其他本地手作人制作的作品。 谢涵妮和林秀美都认为,传统峇迪工艺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峇迪布除了可裁成衣服,也可作其它的用途。 谢涵妮说,打铜仔街是槟城旅游旺区,容易吸引游客上门光顾,她家的包包是其中的人气纪念品。 “为了向游客推广峇迪,我们采用本地制作的峇迪布来缝制包包,款式多样,有手提包、斜挎包、钥匙包、放卡包、零钱包、化妆包等等。由于风格柔美且颜色缤纷,广受女性消费群欢迎。” 她们也希望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将传统与科技相互融合,让峇迪在科技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目前,我们在设计手机包。那是因为手机是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必需品,有一个手机包专门存放手机会便利很多。” 融合其他材料做包包 由几名主妇缝制的峇迪包包有两个种类,一种是纯粹采用峇迪布缝制而成,另一种除了用上峇迪布,也融合了其他材料如芦苇、竹藤和人工皮革制成包包。 “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知道本地有不少手工编织达人。于是,我们找来友族手作人采用本地竹藤和芦苇制成包包的一部分。”谢涵妮说。 林秀美在旁补充,芦苇是河边常见的植物,手艺精巧的友族会将芦苇编织成凉席,用以制作包包既实用也美观;质地坚硬的竹藤不但可织成包包的手把,还能编成适合野餐使用的篮子。 谢涵妮和林秀美认为,这些融合了传统与时尚的包包,不但能让小姐女士们展现时尚魅力,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创新元素,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女子办编织工作坊 推广自编自用 来自槟州的李翡盈和钟仪颖是相识多年的好友,因志同道合而一起推广绳艺。李翡盈曾在中学时期参与女童军,并在训练时期对绳结产生兴趣,踏入社会后即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绳艺(Macrame),擅长没有使用任何工具下手编包包,并于2018年创立Bannibana Craft平台进行推广。 钟仪颖的母亲热爱钩针编织衣服,她自幼耳濡目染也学起钩针编织。如今,她身为两子之母,也会钩织小背包给两名分别13岁和10岁的儿子使用。 由李翡盈手编,以及钟仪颖钩织的包包款式多样,有斜挎包、手提包、手机包、电脑包、小背包、工具包等等。 李翡盈在进行编织之前,会先思考包包的用途,再采用合适的技巧。例如,若包包是用来存放大型物品,就编织有孔隙的包包,反之,就编织无孔隙或孔隙小的包包,那么小物件可以安全地放进包包里,不怕掉出来。 钟仪颖说,无论是手编或针钩,其难度不在于包包的尺寸大小或是有无孔隙,而是其设计。她拿起一个作品,乍看之下以为是个小包包,但当她将小包包翻转过来之后却是一个可以存放水壶或购物用品的多用途袋子,那是她用了三天才完成的精心之作。 而李翡盈除了擅长手编包包,还手编过大型物品,包括屏风、门帘、墙饰等,有些是为他人定制,有些是自用。 培养耐心和意志力 钟仪颖说,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编织中培养出耐心和意志力,而且在编织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不只是技巧,还能领会人生哲理。李翡盈解释:“当编织时一不小心出错,就得慢慢地拆绳重新两来,这个过程让人领会到若在生活中不小心犯错,就得承担拆解并重建的责任。”李翡盈 希望绳艺可以渗透于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她曾经受佛教团体邀请,教导125名年龄介于9至12岁的儿童绳艺,制作小礼物送给父母表达心意。她也曾受跨国公司邀请办工作坊,指导该公司员工编织小挂饰。 有助增强手眼协调 过去李翡盈所办的工作坊,参与者以女性占多数。 “但学习这门手艺并无男女之分,只要有兴趣,男女老少都可以成为其中一员。”李翡盈说。 她以英国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Tom Daley)为例,汤姆戴利曾出战2020年东京奥运和2024年巴黎奥运,在跳水运动交出亮眼成绩之余,常趁休息时间编织毛衣,引起人们的关注。 “无论是手编或钩针编织,当你一直重复性地进行编织动作时,也有助于增强手眼协调,能达到深沉休息的效果。”李翡盈说。 鼓励亲子一起学习 自2017年迄今,李翡盈曾举办多次儿童工作坊,教导3至10岁的孩童绳艺,编织钥匙扣和小型挂饰。 即便她有提供定制包包服务,她更加鼓励人们自编自用。于是,从2022年开始,她增设成人工作坊,指导妈妈们做编织。她也开设亲子工作坊,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 她说:“有一名妈妈参与工作坊是为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减少使用手机。也有学员反映,与其购买名牌包,她们更倾向于携带自己编织包包出席重要场合,也因为那是她们付出心血完成的作品,所以更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