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 多元化與身份認同的張力

又見大馬教育多元化與單元化之口舌之爭!政治人物週而復始炒作之議題,來大撈政治資本,似乎已是大馬政治生態裡的常態。

我們固然可以譴責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煽動母語學校分裂大馬社會,所以應該關閉之說的政客為不負責任的極端份子;但是我們無法不正視相當大部份的大馬社會持有大馬教育多元化不利予塑造一個團結和諧大馬社會的觀點。而這些人其中包涵了馬來人與非馬來人,不少人甚至還是把孩子送入華小就讀的非華裔家長。

Advertisement

各族學生少有交集

不久前,就有位馬來律師友人提醒我,有沒有發覺近年來,那些學徒律師在律師袍加身正式成為執業律師的儀式上,當他們的履歷在法庭上讀出時,他們成長過程幾乎沒有交叉點;華校出身的學徒律師絕大多數清一色從小學至中五或先修班都在華校修讀,而馬來學徒律師現大多都來自宗教學校。諷刺的是,時至今日,只有那些出身國際學校的學徒律師才成長於多元種族的學校環境!

或許我們的教育制度現在已把團結各族的重大目標與工程外包予私人與國際學校。因為其實我們也的確只可在私人與國際學校校園裡,才看到各族學子共聚一堂、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環境。但這畢竟是畸性的現象,因為它進一步使孩子們與國家的教育體系脫節,更嚴重的是他們也會以階級及財富的差距與其他孩子隔離。

3年前,教育部的數據顯示,華小巫裔學生比例從2010年的9.15%增至2020年的15.33%;印裔學生則從1.67增至2.75%。其他種族學生同期比例1.02%增至1.67%。然而,華小華裔生比例從88.16%減至80.25%。

ADVERTISEMENT

易言之,現在全馬華小每100名學生裡,就有約20名非華裔生。而十年前,這比例是每100名學生裡,只有約12名非華裔生!這意味著過去十年,華裔生在全馬華小每100名學生裡的比例,已從88名減至80名。

華裔生人數與比例在華小逐年減少的趨勢無可避免的引發了華社的危機意識。如董總與教總這兩大華教組織就聯合發表文告解釋說,華裔生育率劇跌,以及華裔家庭的少子化現象,導致華小華裔生人數逐年減少,並不表示華裔家長不再選擇華小。

根據教育部另一組數據顯示,在國小,巫裔學生比率在過去10年維持在93%至94%,但華裔生卻從2010年的1.17%下跌至2020年的0.73%,印裔學生比例也在同期從3.15%減少至2.63%。

馬來友人看到這組數據後就憂心忡忡的提醒我:如果數據真的會說話,那麼我國教育制度已面對一重大危機,因為現在全馬國小每100名學生裡,只有約3名非巫裔生,而這3名非巫裔生裡,也找不到一名華裔生。

對教育部統計數據,我們習以為常地各自解讀其中的訊息與危機,並提出各自主觀認為最佳的方案。

自由選擇身份認同

但我想起了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在反省多元文化主義的《身份認同與暴力》(Identity and Violence)一書中的話:人類生命重要的意義在於負責任地理性思考,並自由選擇自身的身份認同。

因此一位馬來人、是穆斯林,同時也是一位馬來西亞人,因此他可以負責任地理性思考,並自由選擇自身的身份認同,又或者不負責的放棄思考與自由選擇,只談我們(馬來人與穆斯林)vs他們(非馬來人與非穆斯林)。

當然,非馬來人與非穆斯林又何嘗不是這樣。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