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英校已完成歷史使命了嗎?

創辦於1851年的聖方濟中學不久前舉辦建校史與美術展,筆者週日走進該間百年學府的時光倒流隧道,重溫該校彌足珍貴的校史。

聖方濟中學、大英義學(1816年)及美以美男校(1891年)有一共同點,它們除了是創校逾百年、培育英才無數的學府外,都曾經是顯赫一時的英校。

Advertisement

然而因為歷史因素,經過上世70年代的改制,40年後的今天,三校早已和一般國民中學相差無幾,成了名存實亡的英校。

英校已名存實亡

再加上近年來,大馬華校拜中國崛起的華文經濟效益而水漲船高;另一邊,馬來社會漸濃的宗教意識,也帶動宗教學校的興起。名存實亡的英校,在這兩股源流的夾攻下,有者更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如在檳城2所市區內的修道院學府。

但是,這麼多年來一些大馬社會精英份子或前英校生,即便面對挫折,他們從來不曾放棄復辦英校的夢。

ADVERTISEMENT

不管那些反對復辦英校的政治人物與團體是以馬來文的地位不容挑戰等政治辭令,又或者以師資不足的技術性支節問題為理由來反對復辦英校,復辦英校顯然是大馬政壇,尤其是馬來主流朝野共識政治的一大紅線。吊詭的是在這反對重開英校的課題上,難得見到馬來語文鬥士和其他爭取少數民族母語教育的團體敵愾同仇!這解釋了多少年來,即便不少大馬社會顯赫人士主催,復辦英校的建議始終在原地踏步。

有關紅線之牢固,即便強人如馬哈迪也無從改變。須知當年他趕在他下台前,強行推行英語教教數理政策,其實就是他企圖以另類的方式在大馬教育體系裡重新推介英語教學的實驗,以彌補他當年的過失。無奈之政策最終還是無疾而終。

平心而論,我們必須承認有相當多住在城市的多元種族家長大力支持英語教數理措施。其中最大的理由在於他們的原意是欲爭取復辦英校以確保孩子更能適應全球化的挑戰。然,由於在這階段政治現實不允許這意願實現,那麼他們就退而求其次爭取保留英語教數理措施。

同樣的,如果我們走出各族群的同溫層,多與不同族群的政商精英私下針對此課題交流時,我們會發覺到到他們支持英語教數理,乃致於爭取更爭議性的復辦英校建議,其中不言而喻的理由是他們認為英校或英語較能促進大馬國民團結,而不僅是大家在公開場合侃侃而談的商業與學術等功利因素。

雖然,近年來日益受城市富有家庭與中上階層家庭歡迎的國際學校,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家長的意願。但這畢竟是種畸性的現象,因為它進一步讓孩子們與國家的教育體系脫節,更嚴重的是他們也會以階級及財富的差距與其他孩子隔離。

以英文教育促進團結

然儘管重重阻礙卻無阻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提復辦英校的建議。其中的地位最顯赫倡議人非柔佛蘇丹與蘇丹后莫屬!據報導,柔佛蘇丹伊布拉欣曾在柔佛州議會開幕典禮上公開表示,新加坡英文教育系統成功促進國民團結,因此政府應該以開放的胸懷看待此事。

無獨有偶,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曾發布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多數柔佛人都支持,恢復以英語為授課媒介語的學校。

無論如何,英校或英語較能促進大馬國民團結這思維,在大馬當下時局依然是非常政治不正確的主張。甚至有人深信曾經輝煌一時的英校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是時候退下退台了。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