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從友族讀華小談起

不管喜歡與否,非華裔生遲早會成為捍衛大馬華教長城不可或缺的護法。”

上周日,在中英國文三語三家主流報章頭版讀到了關於非華裔生就讀華小的專題報導,有感而發,於是發了上述簡訊予一些友人。

Advertisement

我速寫並發送上述簡訊的專題報導,正是由星洲日報、Sinar Harian(馬來報陽光日報)、The Star (英文星報),以及其他兩家媒體聯合針對友族生讀華小而策劃的專題報導。

背景不同反應各異

本來只抒發已見,豈知我的簡訊意外收到了不少迴響。而其中的反應,更是因人的背景而大相徑庭,煞是有趣,甚至於值得再三省思。

對於華文教育背景,又對大馬華教運動歷史有所了解的友人,大致可分為兩種看法。有者樂見其成,並認為這是大勢所趨,有利與華文教育在大馬扎根,淵源流長。有者則憂慮華小會變質,假以時日會淪為另類國小。

ADVERTISEMENT

至於非華文教育的友人當中,有位受英文教育的華人,更以一句”the Supreme Irony!”(極度諷刺)來概括其心聲,而這其實也代表不少非華文教育群體(不侷限於華裔家長),對非華裔生就讀華小趨勢的看法。他們對送孩子報讀華小一事,五味雜陳。

對此課題多沉默與對的是我的馬來友人。除了用Emjio來表達驚訝上外,他們並未多加評論。或許,沉默本身就是一種表態。

常言道,數據會說話,事實勝於雄辯。根據該專題報導所引用的數據,2020年非華裔生報讀華小的人數已高達10萬1011人,占華小生總人數的19.75% 。易言之,在每5名華小生當中,就有一名是非華裔生。

當然,這現象胥視各州各地的特殊情況而定。如根據之前的另一篇報導,沙巴州內83所華小,總人數約3萬6000名學生,其中華裔生只有9000多名,只占總人數的25%。箇中原因各種各樣,華人少子化是其中重中之重的源頭。

這連帶衍生了大馬各地微形華小的問題。由於學生來源不足,有些華小長年仰賴非華裔生方可支撐。但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政府在行政規劃下,這些微型華小如不合併,就須想辦法搬遷至缺少華小的地區,這有時甚至涉及越州遷校。從此可見,籌劃工程之艱鉅。

諷刺的是在一些華小因缺少學生而面對關閉、合併,或搬遷之際,各地尚有不少華小長年面對師資短缺的窘境。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1月31日為止,我國華小共缺少1537名教師。如再加華小老師陸續退休,或升遷等變動,有關空缺如不及時填補,華小缺師資的問題只會進一步惡化。

此外,一直以來,華教人士常把教育單元化視為大馬華教最大的威脅。孰不知,近年除了政策教育單元化的外患,華教也面對教育市場多元化,導致華裔家長不再把華小視為首選的隱憂。

華校不是必然選擇

記得筆者在約10年前,心血來潮曾辦了場當時罕見的華小生升學講座會。驀地發覺,從華小直升華中已不是必然的選項。家長還有獨中、國際學校,以及在家上學(Home Schooling)等選擇。10年後的今天,獨中興起(不僅統考班,還包括IGCSE英語班)已是不少華裔家長的首選,當然,近年來國際學校也讓不少華裔家長趨之若鶩。

簡言之,華小是否可繼續在大馬這片蕉風椰雨之地,遍地開花,淵源流長,胥視華裔家長的選擇,還有非華裔家長的支持,甭管我們喜歡與否。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