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兒言自得】珍惜眼前人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出自《孔子家語》的古語,傳到現代,不知怎的變成了“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

但其意思卻沒有變,都是指善待父母須及時,要在他們健在時克盡孝道,否則時不我與,待到父母已歿,子女想供養父母盡孝而不可得,抱憾終生。

Advertisement

忘了渴望子女關心

過去數十年,眼見不少親人和朋友都有“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憾。父母在生時只覺兩老囉嗦、和時代脫節、不能與時並進、不懂年輕人心態等,不在意間和父母“保持距離”。

有些則以為令父母衣食無缺,便已盡了孝道,卻忘了老人家最渴望是子女的關心。不少父母根本不需要亦不在乎子女金錢上的供養,卻因子女和他們疏離,對他們不假辭色,甚至愛理不理而鬱鬱不歡。

事實上,盡孝不單是滿足父母物質上的需求,盡量抽空和他們見見面,打個電話,吃個晚飯,說些體貼關心話等精神慰藉,有時比物質更重要呢。

ADVERTISEMENT

及時對父母、親人、朋友好一點,關心一點,是珍惜眼前人的表現。遇到心儀對象,不敢及時向對方表白,反而互相猜測對方心意,踟躕不前之下終於錯過一生,那也是不懂珍惜眼前人的苦果。

當了數十年兒科醫生,見慣了兒童病故,父母切膚之痛的情景。大家若以為父母對子女都是如珠如寶,錯過珍惜眼前人的遺憾,應該落不到他們身上,那是大錯特錯。

身體力行表達愛意

我曾照顧過一名5歲女病童,入院時已是晚期癌症,全身許多器官都佈滿了癌細胞,治療已經無效,不出1個星期已不治。她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女孩離世時傷心不已,哭喊着說對不起孩子。

後來她告訴我,她有4個女兒,病童年紀最小。她夫婦倆都渴望有個兒子承繼香燈,懷着幼女時滿懷希望,怎知又是好夢成空,所以,對小女兒莫名的憎惡,對她的關愛遠不及她的3個姊姊。

現在小女兒遽然逝去,她隱隱覺得是自己疏忽,以致察覺不到孩子患了癌症;又想起孩子聰明伶俐、聽教聽話等諸般好處,不由得自怨對孩子有所虧欠,以致傷心欲絕。

上述是較極端的例子,但不少正常父母,在失去孩子時都會自怨自艾,怨自己平時對孩子不夠好,以致終生抱恨。這是失去至親的正常傷逝反應,其實絕大部分父母對孩子都愛護有加,唯一不足之處,是一部分父母較含蓄保守,不常向孩子表達愛意。

“珍惜眼前人”,除了要身體力行,可能還要包括表達你對他或她的珍惜呢!

文 \ 霍泰輝(兒科醫生)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