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陳秋蕾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兒童麻醉與成人麻醉大致無異,麻醉醫生會考量孩子的年齡、病況、技術範圍及手術類型與時長等,來制定圍術期計劃。 麻醉醫生也會在手術中全程守候。在適當劑量及正確使用範圍內,所有的麻醉方式都是安全的,也不會影響或損害孩童發育。 一般上,兒科指的是新生兒到12歲以下的孩童,這也包括早產兒。新生寶寶至30天大的嬰兒由新生兒科醫生照料。孩童長至13歲時,大部分可轉介予其他醫生。而在一些較復雜的病例中,則有可能需要相關兒科醫生的醫護直至18歲或更早的年齡。 麻醉專科醫生能負責從嬰兒至老人的麻醉工作,但兒童麻醉醫生則主要負責早產兒、新生兒及面對多項醫療問題、涉及復雜手術的病童。 麻醉覺醒+疼痛管理 兒童麻醉專科顧問符思媛醫生(Dr Foo Sze Yuen)指出,麻醉是指運用藥物使病人在手術、醫用診斷或治療手段失去知覺,旨在降低或避免病人不適甚至痛苦;它由兩個最主要的元素構成,即麻醉覺醒(awareness)及疼痛管理(analgesia)。 兒童麻醉采用的麻醉方法與程序大致與成人無異,從鎮靜劑(sedation)、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半身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包括吸入式麻醉(inhalation)或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基本上相同。 麻醉醫生如何確定麻醉方式,取決於涉及的技術範圍與手術時長,孩子的年齡、病況及其他醫療因素也列入考量內。 舉例來說,一名3歲的孩子需要進行腿部手術,因年齡太小,心性不穩定,通常都會采用全身麻醉。 “如果操作正確並使用得當,所有的麻醉方式都是安全的。我們的原則是不使用不必要的或過度的侵入性幹預,但也不會過於簡化,以避免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創傷及不適感。” 一般來說,除非有需要,醫生不會輕易給孩童施予麻醉,所以,醫生可采用鎮靜劑,這取決於手術類型、醫療需要、年齡、健康狀況,如眼睛檢查、清洗傷口,就能采用鎮靜劑。 有些藥物在不同劑量下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低劑量的服用,它就是一種抗焦慮藥,但增加多一點的分量,它則可作為鎮靜劑,而在高劑量下,這藥亦是一種麻醉藥劑。 孩童禁食時間6小時 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藥物代謝能力,就是說當他們尚年幼時,有些藥物會在體內積累,無法如成人般可快速清除藥物。 在手術前,兒童麻醉醫生與主治醫生了解病人的詳情,如病況、手術類型、疼痛程度等,以制定治療計劃。爾後則與父母會面,孩童需在旁聆聽,主要向家長解釋麻醉方式、過程、注意事項,並詢問一系列問題;家長若有疑問,一定要向醫生反映。 她強調,手術前,禁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因為這能防止病人在昏迷狀態下嘔吐,以免造成肺部感染等其他呼吸系統問題。孩童的禁食時間為6小時,一般禁吃固體食物,包括牛奶,母乳則禁食4小時。不過,禁食時間內小孩可飲用白開水。 “成人禁食七八小時甚至更久不成問題,但要求一個正在發育、心智未成熟的小孩長時間禁食並不容易。因此,我們都盡量縮短時間。手術後,在醫生的指示下,病人可食用液狀食品,比如果汁、豆漿等。” 她說,小孩較難做到自我控制,這得仰賴於家長的看管與監督;如情況允許,醫生也會安排孩子提早入院,由護士監管病人。 醫生盡可能把手術安排在早晨,讓小孩能在手術後進食,惟這仍得胥視手術類型。 除了禁食,家長必須注意其他事項,包括照顧孩子的衛生與健康、避免接觸二手煙,預防孩童呼吸道受感染,或得傷風感冒等疾病。在術前生病,小型手術可延後,但病情緊急或嚴重,如盲腸炎,手術就得照舊,這無疑加重孩子的“負擔”。 手術過程可一人陪伴 另外,符思媛也表示,孩子如患有哮喘或癲癇的病症,醫生則會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情,以讓手術順利進行。手術後,兒童的恢復能力比大人快。兒童的氣道非常過敏且較小,更容易發生哮喘,他們對某些藥物更過敏。因此根據手術和患者的情況,有些病人不允許在手術完成的同一天回家,必須留院觀察。 “小孩是非常‘誠實’或‘純真’的病人,我們通常很清楚可以看到他們是否不舒服或感到身體不適。” 手術過程中,有隔離恐懼感的孩子可由父母親其中一人陪伴,這起到安撫作用;有時父母還比小孩更焦慮,正因如此,導致孩子心生害怕。她建議,家長應該減輕孩子的恐懼,而不是將他們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 先進技術施藥更精確 指增自閉症風險無根據 很多家長在聽到給孩子麻醉時,擔心麻醉會否給年幼的孩子帶來副作用,尤其是事關孩子的發育成長期,這更讓家長們焦心不已。 符思媛能理解家長的心情。在過去的20年間,醫學專家進行了多項針對麻醉的研究。雖然這些研究多執行在動物身上及實驗室里,但研究數據顯示,麻醉不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孩子身體狀況是關鍵 隨着醫療技術日益昌明,一些先進的技術或儀器,如監測器及智能泵的出現,麻醉醫生在施藥過程中較以往精確得多。 所有用以麻醉的藥物,無論是注射式或吸入式,皆有數百年的歷史。在適當的劑量及正確的使用範圍內,並不會影響或損害發育。 相反地,孩子本身的身體狀況才是最大的關鍵。以早產嬰兒或患病孩童為例,這類小孩在出生後因身體健康不佳,導致發育受損。 她指出,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證據表明,在施打麻醉藥後增加自閉症、多動症或行為問題的風險。 為了有效地達到效果,減少病人的疼痛及恐懼,在麻醉時通常會先施予吸入式的麻醉藥,讓病人昏迷後再吊點滴,點滴中除了含有麻醉藥,也有抗生素或止痛藥,視病情與手術而定。 “孩童的應對能力弱,無法承受生理變化。麻醉醫生的任務就是在圍術期,即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後,仔細地監控病人的血糖、體溫、體內水分、排尿情況等。” 麻醉科醫生會在手術中全程守候病人,直至手術完成後,讓病患蘇醒過來,安排病患的住院病房,這才算是把麻醉的工作做全做好。 讓孩子參與醫療程序 另外,有些父母常以哄騙、威脅的方式把孩子送到醫院。她認為這不單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更有可能造成孩童對醫院的壞印象,對他們帶來不良影響。 假設一個孩子在兒時對醫院留下心里陰影,一天當他長大後患病時,他有可能會因為對醫院怯步而錯過了黃金救治期。 其實,現在的小孩非常‘懂事’,即使是還不會說話的年幼兒童,也有很強的理解和應對自身醫療狀況的能力。家長應該讓孩子參與整個醫療程序,當他們參與得越多,康复情況就會越理想。同時,他們對醫院和醫療護理的恐懼就越少,這對他們以後的生活很重要。 她叮囑家長,嚇唬孩子並不好,千萬不要欺騙孩童,當以適合孩子年齡層的語言與方式,來和他們進行溝通。即便孩子不喜歡去醫院,但適當的溝通與重覆性的解釋,能讓他們有心里準備,至少能減低對醫院的排斥,如此才能讓治療順利,孩子也不會對醫院產生恐懼。 對麻醉藥過敏須留院 問:麻醉會否引起身體過敏?會否造成生命危險? 答:手術結束後,麻醉醫生會把病人喚醒,並讓病人長時間休息。有的病人需要留院觀察,視情況而定。像有些病人對麻醉藥物過敏,這情況就得留在醫院。並非每個病人都會對麻醉藥過敏。有者或是因家族遺傳;有些人初次接觸麻醉藥無異樣,但在第二次打了麻醉藥後出現過敏反應。 另一種情況是,初生嬰兒因未完全發育,免疫系統不完整,打麻醉藥後沒有引發過敏,但到了三四歲過敏才出現。過敏的病症有兩種,輕微的病症包括皮膚、眼睛及耳朵紅腫;嚴重則無法呼吸、心跳變慢及血壓降低,帶來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