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傷口護理防治法.上】找對醫生搶救傷口 糖尿病足免截肢

(吉隆坡訊)儘管如今醫學知識大躍進,然而還是有很多病患因為對小傷口掉以輕心,又或是找不到懂得傷口護理的專員,而導致自己步上殘缺人生。

Advertisement

其實不止糖尿病造成的傷口,還有因中風或意外癱瘓久臥造成的褥瘡、久站引起的下肢靜脈潰瘍,還有燒傷、割傷、跌傷、燙傷及手術後的傷口等,若處理不好都足以影響生活素質甚或有致命風險。由此可見傷口護理的重要性。

慢性傷口引憂鬱症

ADVERTISEMENT

傷口護理科醫生冼偉良(Clement Limus Apong),擁有14年相關經驗。據悉很多傷口屢醫不癒者找上他,只要細胞組織未壞死,大多數都能治癒。他甚至曾把一名婦女爛剩半個腳板的糖尿病足給治好;也曾把中風病人碗口大的褥瘡給癒合。

他分析,傷口有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傷口即指當下意外造成,例如切菜割到手、烹調燒傷燙傷,或是騎腳車跑路跌倒擦傷等。處理得好,通常三兩天就能痊癒。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傷口就有可能發展成慢性傷口。

所謂慢性,即長達一個月都沒有絲毫進展的傷口。除了上述急性傷口演變,也可以是其他疾病導致,最普遍就是糖尿病造成的傷口、中風癱瘓造成的壓瘡或是靜脈潰瘍等。 

他指出,有傷口卻沒有妥善處理,若遭細菌感染就會發炎及化膿,有者還會發燒。這時的處理方法就是用手術刀割開傷口把膿擠出,洗乾淨後施予抗生素就沒問題;如果延遲就醫或沒有處理好,細菌一旦進入血管並隨着血液循環全身就會形成敗血症,病患或會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也有一些慢性傷口由於長期沒好轉,病患也可能會因此患上憂鬱症。尤其一些有疾病的老人家,如果加上傷口,不僅自己辛苦,還會連累子女要經常請假載送去醫院,長此下去不僅耗費時間金錢,還會給家人埋怨,確會影響心理質素。

傷口處理不好也會為生活帶來不便。他分享說:曾有一名公司高層,有次煲湯不小心燙傷大腿,兩星期不能工作,在這期間找了5名醫生都治不好。最後找上他,也花了兩星期才痊癒。就因為這傷口使她整個月不能工作,也不能進行其他社交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金錢,也受盡精神和肉體的折磨。

傷口乾淨才能癒合

由此可見,有傷口不僅要盡快處理,還要找對人處理。因為不是所有醫生都懂得護理傷口。除了對各種傷口要有了解,也要懂得找出傷口不能癒合的原因。比方說糖尿病患的傷口,如果沒有控制好血糖指數,無論傷口護理得有多好都很難癒合;又比如一些老人家沒胃口進食,缺乏營養就很難增長新細胞,傷口就不能平復;另外也要留意患者的健康狀況,如果有吃薄血藥的心臟病人,處理傷口時就得份外小心,尤其是下刀割除壞死細胞,一個不小心就會流血不止。

詢及傷口癒合的要訣,冼偉良指出,首要條件就是傷口一定要乾淨。乾淨的定義就是沒有留下壞死組織。如果死細胞沒有悉數清除,下一步就是腐爛,接着就會滋生細菌。只有在傷口乾淨之後才有條件談癒合。

藥物和儀器也是促進傷口癒合的媒介。由於傷口並非一兩次就能清理乾淨,尤其慢性傷口需時更久。

冼偉良透露他的個人方法:在替傷口初步清除了壞死組織之後,就會塗上醫藥級蜂蜜。主要是減少發炎,並且也會軟化殘餘的死細胞,以讓改次更容易清除。與此同時,傷口內的細菌吃進這些蜂蜜,也會排出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把自己殺滅。傷口裡的細菌量就會日益減少。另外還得針對情況採用不同藥物以刺激或修復皮膚與細胞的增長。

冼偉良指出,在儀器方面,目前最先進是以真空抽吸方式的負壓傷口治療法。這台儀器以管子連接到傷口,24小時不間斷從傷口抽出滲液並排於集液瓶中。每4至5天更換一次。由於是真空抽吸,有助把肌肉細胞拉往凹洞促使傷口早日平復,同時也有效隔絕外面的細菌。

這是醫學界公認非常有效的傷口治療器,主要處理嚴重傷口,癒合率幾達100%。並且給家屬帶來很大便利,完全

不必替患者清理傷口。唯價格不菲,一台大概要6萬令吉,儀器和配備的租用費每個月約5千令吉。

“在傷口處理乾淨之後,若是糖尿病者,只要保持血糖指數正常,又有攝取足夠的營養,細胞就能慢慢增長,傷口就能平復了。”

來自沙巴山打根的冼偉良醫生,英文名是Clement Limus Apong,不像是華人,不禁令人好奇他究竟是甚麼籍貫人?

原來他是混血兒,父親是華裔中山人,母親則是卡達山人。他懂得多種語言,包括華語、英語、國語、廣東話和客家話。而且會看會讀會寫。

他表示,自小在家裡講廣東話,和同學則以客家話溝通。從幼稚園開始學華文至初中三。

曾當軍醫15年

積極推廣傷口護理

冼偉良原本是一名軍醫。他讀醫時,“傷口護理”這一科根本不存在。他當年是考取國防部的獎學金到英國深造。

2001年在軍人醫院就職。那時醫院有個很大的高壓氧艙,病患在裡面呼吸氧氣有助促進傷口肌肉增長。自此引起他對傷口護理的興趣。

數年後,國防部再次送他到澳洲悉尼威爾斯親王醫院(Prince of Wales Hospital)修讀傷口護理科。2006年回國後就專門負責傷口護理。

戴2口罩處理爛臭傷口

那時由於對傷口認識的醫生不多,很多病人屢醫不好,最後在他手上獲得癒合,都對他深表感激。尤其糖尿病人有傷口也不知去哪裡處理,最後只能截肢。他覺得這科系能幫助到很多人,因此就決定發揚光大,甚至在軍人醫院時也對外開放給一般民眾受惠。當了15年軍醫,他就離開軍人醫院往私人界發展,推廣傷口護理的重要。

2017年,他飛往德國漢堡市再次在傷口護理科深造,成為歐盟和德國傷口協會承認的傷口護理醫生。

詢及如何克服面對血淋淋及惡心傷口的心理障礙?他表示並不需克服,只要看到任何傷口,他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處理乾淨及讓它盡快癒合。

“無論傷口怎樣發爛發臭,我都能忍住。最多戴兩個口罩,把窗口打開,開着風扇把臭味排出。傷口經過處理至多

兩次後,多數就不會發臭了。我在讀醫科第一學期就已開始接觸屍體,對這些已免疫了。”

他認為,當一名傷口護理醫生,首要條件就是可以面對血淋淋腐爛及惡臭的傷口。此外還要具備很強的專注力、眼力和耐心。因為每個傷口都有很多壞死細胞,要很小心的抓住手術刀,在不使病人疼痛的情況下慢慢把它割除。由於死細胞遍佈在整個傷口裡外甚至凹凸不平的角落,要耐心並用上很大的注意力和眼力才行。

處理傷口逾9成糖尿病

經他處理的傷口90%以上來自糖尿病,讓他意識到糖尿病對人體的損壞很大。加上他有家族遺傳史,因此他非常警惕,甜的飲品都不喝。看到身邊的朋友吃喝甜食都會給予勸告。

從醫以來,他最感欣慰的是替一名80歲的糖尿病婦女保住一隻腳。這名婦女一隻腳已被切除,另一隻腳也壞死剩下半隻腳板。她去了很多醫院,無論政府或私人醫院都建議她截肢,但她不肯。

最後她兒子找上冼偉良,央求無論如何替他媽媽治療,他不想媽媽連最後的腳都失去。所幸她的腳只是腐爛而未壞死。用了4個月時間,終於使失去的肌肉重新增長回來免除了截肢。兩母子皆非常高興。過後他把治療過程寫成文章送去美國最大的傷口研討會。對方還邀請他前去辦講座哩! 

請問醫生:

傷口大不利癒合

◆問:如果不小心造成傷口要怎樣做?

◆冼:第一步是把傷口清洗乾淨,把附在傷口的雜物去掉,例如跌倒時沾有泥沙或草等。最理想是用洗傷口的藥水來清洗,如果沒有選擇就用自來水。清洗後就用黃/藍藥水消毒殺菌,過後可用紗布或以泡棉敷料包住。

◆問:怎樣的情況下需看醫生?

◆冼:兩三天後看看傷口是否有進展。如果惡化,有發黃發黑或傷口上出現一層透明薄膜就得擔心。發黃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化膿,發黑就是死掉的細胞。透明薄膜就是細菌在傷口上築建的家園。這時最好找專門的醫生處理。

另外,有傷口後也建議去打破傷風針。因為任何地方都會有破傷風菌,這往往會造成生命危險。

◆問:傷口是否須要包紮?

◆冼:如果傷口深就要包紮。包紮後就得注意,若傷口滲液過多,紗布潮濕了就得馬上更換;如果傷口癒合到90%,就可以不包紮。

◆問:傷口是否一定要保持乾燥?

◆冼:以前的人都要求盡量讓傷口乾燥。但醫學界認為,如果傷口太乾,細胞不能增長以讓傷口癒合。傷口必需要有某種濕度,但也不能太潮濕。上述提及可取代紗布的泡棉敷料(foam)就有這種功能。貼在傷口可防止細菌入侵,同時也能吸收傷口內的滲液。並保持適當的濕度,加速傷口癒合。

◆問:有了傷口,生活上要注意甚麼?

◆冼:傷口以外的兩吋範圍都要保持衛生才不會讓細菌入侵;洗澡時不能弄濕傷口,以免肥皂水把身體上的骯髒物質與細菌帶出並停留在傷口,就會有感染風險;上廁所一定要穿鞋子,廁所遍佈細菌,尤其地上潮濕,包裹着傷口的紗布弄濕了就有機會把細菌帶進去。

◆問:飲食上是否需戒口?

◆冼:華人認為鴨肉或蝦等都是“有毒”的發物,會使傷口惡化。其實這些在醫學上並沒有根據。鴨肉或蝦只是蛋白質,並不會損害傷口。

傷口會惡化通常只是沒有照顧好,因此無需戒口。一般只需均衡的飲食就好。可以的話也不建議茹素,因為傷口要長肉,必需要攝取蛋白質。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2 Comment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