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健康心願9】新症雖增死亡率降 與癌共存 抗病新理念

因為新藥或新療法推陳出新,加上成像技術不斷改進,令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到位,與癌共存的病人愈來愈多。

不過,治療選擇多了,治療時間長了,醫藥費亦隨之而增加,加上個別療程收費高昂,未必人人可以負擔。

Advertisement

(香港訊)香港醫管局早前公佈2019癌症數據分析,雖然整體癌症發病數字上升,但死亡率有下降趨勢,反映了治療的進步和及早檢測的功效。

“我在腫瘤科工作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癌症治療上的改進非常大。”中大醫學院臨床腫瘤學專業應用副教授、中大醫院臨床腫瘤科唐美思醫生分享說。

支援藥物減化療副作用

“以肺癌為例,以往病人確診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做,既沒有合適化療藥物,電療成效亦不大,又或者根本沒有效用。當時的病人確診患癌後,醫生會說,你只剩下3個月命;今時今日就非常不同了,一旦確診肺癌,即使已屆第四期,經過治療,病人壽命都可維持幾年或以上,比比皆是。根據我個人經驗,10年以上也有。”

ADVERTISEMENT

如此巨大轉變,與癌症治療在各方面的突破有莫大關係。

“藥物方面,化療藥物多了很多選擇,還有其後出現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除此之外,電療技術亦進步了很多。這些新藥物和新技術,每種都各自可以幫助病人延長壽命,加起來就變得有很大幫助。”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9年香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5,082宗。相比起2009年的25,977宗,升幅達35%。

至於死亡率,雖然癌症仍然是頭號殺手,但整體而言,兩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註:年齡標準化比率(ASR)是一個健康統計指標,主要在消除人口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後,才比較不同地區或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發生率。)

中大醫院臨床腫瘤科 唐美思醫生

5年存活率都提升不少

不止香港有此趨勢,唐美思參考美國數字,比起30年前,現今大部分種類的癌症,病人的5年存活率都提升不少。她相信跟治療進步有莫大關係。

“例如化療,雖然近10年來並沒有推出很多新藥,不過相關支援藥物就進步了不少,例如止嘔藥、提升白血球針藥等,都令化療副作用大減,也減低化療併發症。病人做化療時較為舒適,醫生治療方案亦能更進取。”

“電療技術上的改進,例如由二維改進到三維,輻射劑量以至分佈都更精準,減少損害週邊健康組織;此外,成像技術的進步,有助醫生更精準地診斷和為癌症分期。這些都有助醫生製訂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癌症由當年被稱為絕症,演變成今天個別患者可“與癌共存”。

臨床腫瘤科蔡添成醫生指出,隨着基因檢測科技的進步,加上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出現,不但延長癌症病人的壽命,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以晚期肺癌為例,以往未有癌細胞基因檢測時,一旦確診為肺癌,只能靠化療減慢惡化;但現在由於可以檢測癌細胞基因,可透過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以至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即完成抗癌療程,癌細胞已受控,仍繼續採用免疫療法以減低復發風險。”

他說,近年腫瘤科最熱門課題是免疫治療。

正常情況下,當免疫細胞遇上不健康的細胞,會自動將之消滅,但癌細胞卻會用不同方法避開被免疫系統破壞,包括改變基因,使其不容易被免疫系統識破。

“透過免疫治療藥物,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使免疫系統重新辨認癌細胞。”

“天價”藥費
新的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一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患者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長期應付得到。

基因檢測揪癌細胞司機

不過,免疫治療藥物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必須檢測癌細胞的基因。

蔡添成解釋,癌細胞基因檢測目的,不單要找出有無基因突變,同時亦要找出該基因突變會否刺激腫瘤生長,即腫瘤的生長是否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

“我們有一個比喻,基因突變就好像你在一部車上,它是司機還是乘客?要打就打司機,而不是打乘客,因為打倒乘客,車仍然會行駛,我們要找的是driver mutation( 驅動因子突變 )。”

換言之,即使你找出很多基因突變,如果它們並不是控制腫瘤生長的話,找到甚至消滅它們也沒有作用。

“就好像用於肺癌的免疫治療,要先測試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的水平(表達力),若高於某個水平(例如50%),就會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病人未開始接受其他治療前,先接受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令免疫系統恢復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臨床腫瘤科蔡添成醫生

新一代抗癌藥病人自費

問題來了,新的基因檢測、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以肺癌標靶藥為例,每月費用由$8000(約4068令吉)至$80,000(約40,688令吉)不等,免疫治療單一藥物一般每月由$40,000(約20,344令吉)至$80,000(約40,688令吉),混合治療可能更高。

“換言之,1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可以長期應付。”

不過,他強調,每個人治療藥物組合和劑量均有不同,治療費用不能一概而論。

這些新一代抗癌藥,大都沒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病人必須自費。若無法負擔,便唯有轉而採用其他治療,病人“賣車賣樓”治癌也時有所聞。

“早前,香港隊沙灘排球運動員劉梓浩更發起眾籌,籌得約200多萬元來支付一種新的免疫治療(CAR-T),白血病已逐漸康復。”

唐美思則表示:“以往,癌症病人若需要某些藥物,例如標靶藥物,若醫管局沒有提供,病人只能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但現今,病人能夠自費買藥,而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個別人士亦可獲得資助。相對而言,病人的選擇已較以往為多。”

多非牟利機構資助藥物

蔡添成認為,公立醫院其實已經為病人提供很多抗癌藥物。“我不會說癌症病人‘沒錢就無藥醫’,只可以說,若病人負擔到的話,會多一些選擇。”

“現時也有多個非牟利機構為合資格病人提供藥物資助,包括撒馬利亞基金、關愛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香港乳癌基金會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等。”

懂多一點:

依病情制定治療方案

60%癌患需電療

確診癌症後,接下來就是醫生因應癌症種類、分期、身體狀況、患者意願,制定不同治療方案。

目前治療癌症,大致分為以下種類:

◆外科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或遭癌細胞侵襲之組織

◆化學治療:注射或口服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擴散

◆放射治療(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射向腫瘤,殺死癌細胞。約6成癌症病人需要在發病的不同階段接受電療

◆荷爾蒙治療:主要應用於與荷爾蒙激素有關的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等

◆標靶治療:口服或註射標靶藥物,幹擾涉及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標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令癌細胞死亡和停止擴散

◆免疫療法:針對癌細胞特殊生物標記,重新激活身體受抑制的免疫功能。藥物能同時對付多種癌症,包括肺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和肝癌等。

此外,近年還開發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例如CAR-T療法,透過抽血取出病人的免疫細胞,加以培養、誘導、活化及增量後,輸回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細胞。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