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你好!巴生南區老字號-1】走過輝煌變通迎挑戰

說到雪州巴生,即刻想到的就是香噴噴的肉骨茶,但其實上,巴生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在南區老街一帶,也就是火車站附近,

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黃金地段,是老巴生回憶裡最風光的年月。

Advertisement

早前南區老街曾經獲得多個單位攜手合作,商討策劃為她舉辦活動活絡她失去朝氣的生命,我們期盼重新出發的老街,能展現她多樣和多面性的可能。

《光明副刊》這就帶你“視逛”老街,翻開那厚重的往昔。

老街老店 {聯和號}  守不住的打鐵聲

用一生守候聯和號白鐵工程的負責人丘慶華說,巴生這一區在七十年代高峰時期約有10家打鐵鋪,如今只聯和號碩果僅存,當年在店前鐵錘落砧“叮叮鐺鐺”的打鐵聲,早已被歲月長河捲了去。

ADVERTISEMENT

聯和號現址是丘慶華(75歲)的父親丘國銓在1940年租下的店舖,老店舖老字號,80年來延續著老夢想,直至今時今日。當年的店舖也只有如今店面的一半,店的另一半是租給做木屐的。

丘慶華是接受全面教育的新一代,上的是巴生著名的ACS中學,還讀到中六呢!“那個時候讀完中六,就直接到店裡學習打鐵了。”問他讀這麼多書卻沒有繼續深造,會否心有不甘?“父親說我會ang mo (福建話“英文”的意思),不喜歡也得來幫忙,主要任務是到園丘去見英國人管理層,推銷我家的膠杯之類的。”

結果,一個飽讀詩書的年輕人,往園丘裡一鑽,在店裡一做,眨眼就是一輩子了。

製Muruku白鋼模 貨好名揚全馬

“開始時什麼都不會,父親叫我從打商標學起,於是我晚上把接到的商標畫在麻將紙,第二天在店裡把商標黏在鐵片,一錘一錘把商標打出來,這是除了跑園丘招生意之外的學習。”

樹膠業在六七十年代是輝煌時期,丘慶華憶當年,進入園丘不知道迷路多少回,還有就是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出園丘,否則是挺怕人的。“進入八十年代樹膠業逐漸走下坡,取而代之的是油棕園。我就少入園,在店裡打鐵和打理店面。”

踏入聯和號,眼前所見是琳琅滿目的鐵製產品,一些叫得出名字,一些不。“這裡大概有200種產品吧,一些是全手工,一些則是自己工廠生產。有些產品已經被塑料產品取代,例如澆花桶,因為一來重,二來如果桶底穿洞了要找師傅修補,嫌麻煩就沒人問津啦!這些貨當年在雙溪毛糯可用得多了。”

但是也有一些鐵製品是無法被取代的,例如狐狸籠、老鼠籠,只有鐵製的才不會被啃噬咬破。

“目前店裡最火紅的產品是製作Muruku的白鋼模,賣Muruku的餅家專門訂製,白鋼不容易生銹,而且比銅製的硬,用過的餅家介紹給朋友,現在連柔佛、檳城的餅商也找上門。”

丘慶華是在3年前放下鐵錘,“年紀大了,很多細活做不來,接到訂單都交由工廠生產。工人的眼睛細手腳比較快。”

傳承了兩代人的聯和號面對無人繼承的局面,但丘慶華不介意,因為他諒解人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這是強迫不來的事。

如今丘慶華是聯和號的掌門人也是代言人,掌門是看管著店舖,代言是每當有遊客來參觀時,就為他們做一些介紹和講解……這60年來的故事,很多很長呀!

老街老店 {國際洋服} 七十年代最風光

受到新時代消費模式衝擊,在七十年代一度風光的國際洋服大概在七八年前就放緩了腳步,改變了營運方針。

今年73歲的陳永富在不說話的時候看起來有點嚴肅,但話匣子一打開,即把前塵往事細說重頭,每一段都是動人的故事。

來自吉蘭丹州哥打峇魯的陳永富,年輕時跟著父親做過芭場,當過建築工人和傢俬工人等工作,後來來到巴生,幫助開洋服店的弟弟,生活才算是安定了下來。

“這一區在七十年代很風光,人來人往的要說多熱鬧就有多熱鬧。當時以華人商店為主,生意都很好,藥材店、傢俬、五金、電器、雜貨、洋貨等等,無論批發或者是門市,都忙得不可開交。”

收起裁剪工具 改賣輕便洋貨

那個時候舊區的兩層樓商店,樓下是門市,樓上則間隔了一間間的房間,每一間房間就是一戶人家,一些一個家庭有六七個小孩的,也都吵吵鬧鬧的擠在一間房間裡,一個樓上可以間隔出五六戶,所以當年的樓上盛況,無論是哪家歡喜哪家愁,在同一個屋簷下,大家都一清二楚。

“後來的後來,孩子們長大了,有本事的各自購置了自己的家,走的走,散的散,物是人非了囉!”

國際洋服做的是男裝,陳永富主要是負責接生意和剪裁,把一疋疋布料裁剪好尺寸後再發給員工去縫製,高峰時期有8名長期車工跟著他找吃,“我的太太試過一天要趕著車10套男裝,尤其是馬來人開齋節、新年等大日子的來臨,趕工是沒日沒夜的。”

當年生意好是因為服裝店少,沒有百貨公司,也沒有早市夜市,更沒有現成的便服,要穿新衣嘛就惟有找裁縫縫製。

往昔的縫製價格陳永富還記得清清楚楚,“一條褲子人工才十多元,一套馬來服裝是卅多元,現在單單人工車一條褲子就要100元了,大家都嫌貴,都去買成衣,方便多了。”

八十至九十年代洋服業開始走下坡,因成衣業崛起,款式選擇多價格也相對的便宜,不必買布更不需要找裁縫師傅,大大改變了消費模式。

陳永富在七八年前就不再裁剪衣褲了,就連裁剪工具也收起來,改賣校服、書包、旅包等輕便洋貨,有生意就做,沒生意也不慌,孩子都已羽翼豐滿,他生活沒有了壓力,空閒時便和家人出國玩去。

無論如何,是一股情懷所使然吧,陳永富每天還是準時來開門做生意,不為什麼,就是來坐坐走走看看,看看店前來來往往的行人,除了打發退休後的時光,更多的是為了和老街坊敘敘舊吹吹水,度過悠閒午後。

老街老店 {永安藥行}  百子櫃藏百寶

悄悄告訴大家,永安藥行裡有一個寶藏庫,說白一點,這寶藏庫對懂的人來說是寶,對不識貨的人來說是草,對會使用的人是良方,不會的人則是毒藥,因此,你就不必打永安藥行的歪念了,良方變毒藥可不是鬧著玩的,而這,也是永安藥行引以為傲的理由。

永安藥行是蕭啟樓一生的心血,他在十多歲開始投身中藥世界,學習藥材認識藥材處理藥材,並在三十多歲時懷著夢想,白手起家創立了永安藥行。當年這家店舖還是向老朋友租來的,經濟能力也只能租用樓下部分。伴隨著努力與肯吃苦的心志,終於七十年代取得突破,把店舖買下,在八十年代更將業務擴大,連隔壁的店舖也一併買下。

這是永安藥行的輝煌歷史,令人羨慕也令人欽佩老東家的能力與毅力,蕭家後輩更是謹記祖訓,希望把永安藥行牢牢的守護下去。

蕭家第二代蕭加順在2000年接手父親的生意,也是慢慢累積經驗,一步一步走到今日。“我們是屬於傳統醫師,沒有正式的中醫文憑,但懂得藥性,我們從來不給客人看病開藥方。但只要顧客拿著中醫師開的藥單來配藥,我們一看,基本上就知道這藥是治什麼病。”

永安藥行是傳統的老藥行,市面上罕見的、稀有的藥物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永安藥行店裡頭的“寶藏庫”,就是專門用來擺放這些罕見藥物的。

跟隨著蕭加順的步伐移步到中廳,見著老舊的百子櫃以及大小相仿的盒子,這就是傳說中的寶藏庫呀?拉開百子櫃的其中一格,裡頭又分成6個小區,放置了6種不同的珍貴藥材。同樣的,在每一個盒子裡面,也同樣收藏了稀有罕見的藥材,大部分的藥材連名字也沒有聽過,更不用說懂得它們的用途。

防潮防蟲防塵 力保珍貴藥材

風栗殼、半楓荷、觀音串、鐵包金、海底柏,不是內行人根本不懂這是什麼。“很多藥材還是我父親留下來的,用完就沒了。有一些藥材現在或許還能買到,但一些則是政府也嚴禁入口的,尤其是取自動物某些部位的藥材,日後就更加難得了!”

把這些珍貴藥材好好保存起來是蕭加順的責任,防潮濕、防蟲害、防塵埃缺一不可,所以每隔一段時日就得把藥材開封檢查一遍,確保無恙。好好保存珍貴藥材是一門瑣碎且辛苦的工夫,偷懶不得。

在五六十年代,巴生舊區有大約8間傳統藥行,目前就只剩下2間,做生意要因應時代的需求而改變,永安藥行在七十年代也兼賣雜貨與酒類,提供顧客更多樣化的選擇。

如今蕭加順積極培訓孩子燕妮和榮輝接棒藥行業務,希望有朝一日放手讓孩子自由發揮,他樂得放開一切,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