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住家風景】方言新聞

我就讀的中學母校,甚至已經把講方言是違反校規這規定都取消了,老師說已經沒有必要規定不能講方言,就算沒規定,學生之間不見得有多少人會用方言交談。不是不想,而是不會。

近幾日經常追看一名本地女藝人,化身為新聞主播,用客家話一本正經搞笑播報新聞。粉紅色的外套、頗為誇張的髮型,加上對新聞事件的簡短評論等都讓我捧腹大笑。短短幾分鐘的新聞短片,製作上該是很費功夫的,有新聞片頭,要貼合時事,甚至有採訪、外國連線等,製作者實在很有才。

Advertisement

雖然不是真正的新聞,已足以勾起我小時候聽電台方言新聞的記憶來。小時候我只會客家話和粵語,不妨礙我偶爾聽聽各種方言新聞。新聞內容對當時仍然年幼的我而言已超出我能理解的範圍,但主播口條清晰講方言,已足夠新奇。儘管那時候我們大都講方言,但方言只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又或者連續劇、影片內會出現,在學校只能講華語,而且大力推廣必須“多講華語少說方言”。剛上小學時仍有同學不太會講華語,會被老師糾正,如果一直講方言還會被扣品行分。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規定沒什麼道理,講方言又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為何跟品行有關。小時候我是個乖乖牌,老師永遠是對的。而新聞播報那麼正經八百又嚴肅的事,在我心目中當然只能用華語。

後來方言新聞就消失了,現在懂得講方言的孩子少了很多,再用方言播報新聞的話,聽得懂的人應該不會太多。我就讀的中學母校,甚至已經把講方言是違反校規這規定都取消了,有次跟老師聊起這規定,老師說已經沒有必要規定不能講方言,就算沒規定,學生之間不見得有多少人會用方言交談。不是不想,而是不會。

我多年未曾使用客家話,小時候僅僅夠用的客家話是用來跟爺爺說話。爺爺在我就讀小學時候去世,父母籍貫不同,父親並沒有跟我們以客家話溝通。親戚之間仍講客家話,因此聽力訓練得多,即使講得不甚流利,溝通上沒什麼大障礙。婚後自立門戶,聽見客家話的機會少了,連講粵語的機會也不比以前,有時候講得零零落落,孩子的方言能力僅僅停留在聽懂的階段。

嘈鬧粗魯方言變親切可愛

ADVERTISEMENT

這一兩年在社交媒體上看過不少客家方言短片,這熟悉的客家話,小時候曾覺得嘈鬧且粗魯,說話都像在吵架,現在因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覺得它變得既親切又可愛。小孩聽不懂,有時候讓我給他們當翻譯,想知道到底有什麼好笑好玩,可惜有些笑料實在翻譯不來。若看字幕的話則像隔了層紗,少了點睛之處。只能跟小孩抱歉,因為沒有認真教過他們方言,讓他們無法了解鄉音之美。

方言很優美,沒什麼接觸和學習的機會,小朋友頂多只能在稱呼長輩時用方言,從這些對長輩的稱謂中找到一點點自己原來祖籍。台灣的友人積極推廣母語教育,堅持跟小孩講閩南話。不過,因為大部分人都只講華語,孩子在上學後,想要融入同儕,大部分時候只想講華語,推廣不易。

網絡的力量在這時候顯現,這些好玩有趣的方言短片的出現,可能會帶動一些學習方言的浪潮,看戲、學唱歌,接觸多了可以無壓力學會一些方言。這個時候,開不開放是霧裡看花,有時候開一點,有時候關一點,且讓我們以不變應萬變,沒事留在家,學習一種新方言吧。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葉君菡)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