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住家風景】大或小

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家庭成員普遍都少,一家四口佔多數,有些只有一個孩子的只有三口人,更少的只有夫妻兩人,買了可以煮多人份的飯鍋,用到壞掉它都沒機會發揮最大功能。

電飯鍋內鍋的防沾層掉落得差不多,覺得再用下去天天都在吃化學飯,不懂哪天會變科學怪人。儘管外鍋的所有功能良好,但內鍋不易買,找不到相同規格的之餘,其他據說可以用的內鍋價格不便宜,即使那天手滑腦波弱都買不下手。最後只能把仍然完好的外鍋送出去給用得着的人,內鍋則送去回收,重新買個新飯鍋。

Advertisement

當年結婚買第一個飯鍋,長輩們耳提面命,千萬別買太小的,日後家庭人口增加,大飯鍋才夠用。又或者有訪客來家裡用餐,就不用擔心飯鍋太小,煮不出足夠的白飯讓客人吃。我們這些聽話的新婚夫妻,買飯鍋就買了較大號的,可以煮上十杯米。實則那時候我對十杯米到底可以餵飽多少人一點概念都沒有,太小不適合,太大也不需要,我參考的是外婆的飯鍋。

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可能不夠爭氣,家中人口增加得不算多,而且其中一個增加的人口飯量還特別少,一人省一口都足夠讓他吃飽。婚後煮飯,煮的是八分滿的一杯米,十多年過去,煮的是1.5杯米,距離十杯米的頂限還有很大的距離,也不知道人口要增加多少,才能達到一次煮十杯米的程度。

至於客人來訪,早年還有,當時我廚藝不佳,拿得出手的好菜一道都沒有,因此朋友到家裡來聚餐,都是吃火鍋。火鍋只要料好實在,不會難吃到哪裡去,最好多準備一些醬料,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後來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日益忙碌,很少有人來家裡聚餐,就算碰面也約在方便的地方,就算我廚藝早已增進不少,我的十杯米飯鍋卻更加英雄無用武之地。

我後來也算是悟出一個道理來,長輩的經驗很可貴,但不一定能套用到我們身上。以前的家庭都是大家庭的多,吃飯人口也多,在外婆家吃晚餐,每餐都差不多有十個人用餐。如果全員到齊,還不止這個數目。碰到一些大節日,飯要連着煮兩次才夠吃。因此我的婆婆媽媽們都有一些大件廚具,大湯鍋、大炒鍋、大蒸爐,一年總有幾個節日要派上用場。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家庭成員普遍都少,一家四口佔多數,有些只有一個孩子的只有三口人,更少的只有夫妻兩人,買了可以煮多人份的飯鍋,用到壞掉它都沒機會發揮最大功能。

ADVERTISEMENT

大鍋可煮少飯小鍋不能煮多

這次換飯鍋,我選了一個小型飯鍋,比舊飯鍋小了一半,佔據的空間較小,煮出來的份量還是很足夠,我甚至留有餘裕,飯量增加也不成問題。大飯鍋很好,可以滿足多人家庭的需求,不過我家沒有這個需求,因此小反而美。

不過,不是什麼東西都小而美,換了飯鍋,下一步就想着把家裡小小的電子砂鍋換大一兩號。這個小鍋只能煮兩碗湯的份量,如果是料多的湯,根本不夠用,因此多年來能出場的時刻很少。這時候我又想起長輩們的教誨,買廚具要買大一點的,大可以煮少,小卻不能煮多。要大要小,全憑經驗與需求,小很美,大也不錯,買對大小才是最順手好用的。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葉君菡)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