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中氣十足 】中醫筋傷病

筋是筋經、筋膜、肌腱、韌帶、肌肉、關節囊、關節軟骨等的總稱。

筋是骨的外層保護層。

Advertisement

肝主筋,主關節運動。運動屬筋,而筋又屬肝,肝血充盈才能濡養筋,才能運動有力而靈活。

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則出現手足痙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而筋傷也會危及肝之氣血。

引起疼痛功能障礙

凡跌打損傷,筋必首當其衝。骨折、關節脫位也必定有筋傷。受到暴力打擊、重物挫壓、不慎跌撲、強力扭轉等均可引起筋傷。受傷後筋肉或損或斷,絡脈隨之受傷,氣血互阻,血腫形成,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礙。

ADVERTISEMENT

急性筋傷如果不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遷延日久超過2個星期則瘀血凝結,局部組織可有肥厚、粘連,以致傷處氣血滯澀、血不榮筋,導致筋肉攣縮、疼痛、活動受限,變為慢性筋傷。

日常生活中一些部位勞動頻繁、活動過度,可致筋肉疲勞與磨損,氣血不暢,動作乏力、疼痛,也能導致慢性筋傷。

無論是急性筋傷還是慢性筋傷,壓痛部位往往就是病灶所在。關節活動功能的改變,韌帶的運動方向和角度為診斷要點。筋傷需與風濕腫痛、濕熱流注等鑑別,另外筋傷所引起的並發症如神經損傷、骨性關節炎等也需要重視。

“不通則痛”是筋傷病的主要表現,手法治療能起到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整復錯位、調正骨縫、松解粘連、消除狹窄、滑利關節的作用,有利於組織的修復。

功能鍛煉不可或缺

通過手法加強血液循環、提高溫度、促進血腫、水腫的吸收,促進修復。還能使緊張和痙攣的肌肉得以鬆弛、粘連松解,消除疼痛,達到“松則通,通則不痛”。新傷手法宜輕,陳傷手法稍重,切勿粗暴。

筋傷初期(1至2週內),對氣血瘀滯較甚,腫痛明顯的患者,可使用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方劑如復元活血湯、血府逐瘀湯等。外用消腫止痛的藥膏。

筋傷中期(3至6週), 脹痛初步消退,但筋脈拘急並未全部消除。治宜舒筋活血、和營止痛。

筋傷後期(6週以後)及慢性勞損,因損傷日久,耗傷氣血,肝腎虧虛,又常兼風寒濕邪侵襲,局部疼痛乏力,活動功能障礙,陰雨天則症狀加重,或有肌肉萎縮、麻木不仁。治宜養血和絡,強筋壯骨、祛風宣痺為主。方用大活絡丹、獨活寄生湯等。

功能鍛煉是筋傷治療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一般物理治療,健身氣功各類功法也是重要的選擇之一。

撰文 \ 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醫總)註冊會員陳國強博士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