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中氣十足】儒家養生思想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統治千年的重要思想。

對中國的政治、文化和醫學產生莫大的影響。

Advertisement

家主張“中庸”“和而不流”“中立不倚”既毋太過,也毋不及,是人性修養的指標。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因此“致中和”的思想大大豐富了中醫養生思想的內容。

強調精神調攝為手段

儒家強調精神調攝作為養生的重要手段。 “養心”與“養形”是養生的重要內容,具有統帥支配作用的是精神。因此最好的養生方法是減少物質慾望,即“養心莫善於寡欲”.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還提出君子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

儒家非常注意身體養護這一部分。儒家在日常教育即要求合理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飲食有節等護養身體的基本原則。

ADVERTISEMENT

宋代《濟生方》提出“善攝生者,謹於和調,一飲一食,使入於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飢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畜胃脘,遂成宿滯。 ”可謂是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飲食中和觀。

孔子對於飲食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證身體健康,論語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保健的原則。飲食精,則營養豐富;膾宜細,則味道鮮美,可增進食慾,有利於消化吸收。

孔子更進一步提醒人們一定要食新鮮、清潔的食物,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現代人極需寶貴經驗

論語:“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這段話強調了食品要精細、烹調要得當,進餐要定時,經久變味、腐敗發臭的食物不宜食用等飲食衛生要求。同時也提出了調和五味,要順應四時的原則。後世的飲食養生觀有許多是從孔子飲食養生方面的創見中發展起來的。

儒家的養生思想,是現代極為需要和寶貴的養生經驗,因而歷代中醫養生家都有所繼承並發揮,特別是儒家的“中和觀”,對後世有比較大的影響,也值得今時今日的人們學習和應用。

撰文 \ 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醫總)註冊會員陳國強博士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