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世界中風日10月29日】把握黃金時間是關鍵 3手術搶救中風

(吉隆坡訊)由於組織缺血越久越易壞死,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為盡快進行再灌流治療接通血管,主要分為溶栓治療與動脈內取栓術,而前者又可分為動脈溶栓與靜脈溶栓兩種。

溶栓治療必須把握黃金急救時間:動脈內取栓術可在病發24小時內進行,靜脈溶栓必須在3小時內給藥;動脈溶栓則不能超過病發4小時,否則兩種情況都會增加出血風險。

Advertisement

中風可以分為兩種型式,腦出血而造成的稱之為出血性中風;腦血管阻塞所致稱之為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佔個案約70%,又可細分為腦血栓(thrombotic stroke)和腦栓塞(embolic stroke)兩種。

吉隆坡中央醫院神經與介入放射專科高級顧問劉加興醫生

吉隆坡中央醫院神經與介入放射專科高級顧問劉加興醫生(Dr Lau Jia Him)指出,腦血栓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液粘稠度高,導致局部形成血栓,阻塞血管令血流受阻;腦栓塞則是當腦部以外的血塊或斑塊(plaque)等物質,經血液運行到腦部後,直接阻塞腦血管,造成局部血流中斷,細胞因此缺氧受損。

ADVERTISEMENT

中風症狀因人而異

他解釋,中風造成症狀可分為兩種。第一種為前腦血液循環缺血,患者可能會有單側臉部癱瘓(如流口水、單眼無法閉合)、偏癱、意識不清、言語表達和發音不正常、視力減退、頭疼、癲癇、暈厥、昏迷與肢體不協調等症狀。

“後腦血液循環缺血所造成的的症狀則是眩暈、平衡感變差(走步不穩)、半身不遂、言語不清、複視、頭疼、噁心、嘔吐與反胃等。”

他說,中風症狀在每名患者身上的表現不盡相同,除非是很明顯的半邊麻痺、言語障礙等症狀,否則難以及早發現。有些患者只是感到噁心和嘔吐,第一時間會懷疑自己吃錯食物瀉肚子,不會想到中風。

越早治療效果愈佳

“12年前一名朋友與我通電話時,提起自己寫的字突然變得十分難看,不知是怎麼回事。當下我請他馬上趕到醫院進行檢查,果然發現腦部有輕微出血。他的字蹟有所影響,正是中風所造成的肢體協調問題。”

“事實上,腦中風與心肌梗塞一樣屬於突發性的心血管疾病,原因是因為細胞缺氧,然而心肌梗塞會造成疼痛,患者容易有所警惕而就醫,中風卻不會。”

許多時候人們會誤以為當日較為疲憊才手腳無力,錯失了早期發現和治療的時機。

要知道越早治療,效果便會愈佳,減少永久性傷害的可能性越高。

類型就醫時間決定治療方式

腦中風的治療方式取決於類型與就醫時間,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方式不同。

劉加興提醒,由於組織缺血越久越易壞死,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式為盡快進行再灌流治療接通血管,主要分為溶栓治療(thrombolysis)與動脈內取栓術(intra-arterial embolectomy)。

靜脈溶栓3小時內給藥

“溶栓治療又可分為靜脈溶栓與動脈溶栓兩種,前者由神經內科醫生進行;由動脈導管注入溶栓劑則是由神經血管介入科醫生操作。”

他說,相較動脈內取栓術可在病發24小時內進行,溶栓治療必須把握黃金急救時間:靜脈溶栓必須在3小時內給藥;動脈溶栓則不能超過病發4小時,否則兩種情況都會增加出血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已經因為缺血而壞死的腦細胞,兩種治療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他提醒,患者在治療後,可能會因為先前中風的嚴重性、腦部缺血時間長短、腦部受損位置等不同病情,出現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後遺症。

“因此,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黃金時間就醫非常關鍵。”

機械取栓術(mechanical thrombectomy)

這是前腦血液循環缺血的例子,血管阻塞部位就在眼球後方。必須在他的鼠蹊部穿刺了小口置入導管,將微導管送達血栓處。接着,折疊在微導管內的取栓支架(stent retriever)送出、撐開,夾取血栓後拉出體外。

取栓支架是鎳鈦諾合金(nitinol)經由切割製成,像“豬籠”般呈網狀。圖三的小黑點皆是取栓支架的標記,以便醫生能置放於準確的位置。

他解釋,在機械取栓術中,由於需要用到長血管鞘、遠端通路導管、微導管和取栓支架,它們就像“四合一”的管道,最細、最軟的微導管才得以進入腦血管。

“這些都是一次性的醫療器械,價格並不便宜,即便政府醫院所購,三者

加起來逾1萬5000令吉。”

抽吸取栓術(aspiration thrombectomy)

這是可直接通過遠端通路導管吸取血栓。因此,這次的微導管無需穿過血栓,而是直接用遠端通路導管稍微按入血栓內然後吸取,再將之拖出體外即可。

“一般上,我會盡量先嘗試抽吸取栓術,若不成功才會選擇取栓支架,這是因為吸取栓術不超過3000令吉,讓更多的患者可獲益。”

他說,從圖5和圖9對比也可發現,通過取栓支架取出血栓呈條狀的,而抽吸取栓則會呈塊狀。

動脈溶栓

動脈溶栓是通過微創介入技術,將導管導入堵塞動脈內,直接在血栓附近或者血栓內給予溶栓藥物,溶解血栓。動脈溶栓的優勢是直接針對堵塞的血栓,相較靜脈溶液的療效更佳。

圖10和圖11分別是動脈溶栓治療前後。“我們不會一次性地註射所有溶栓劑,而是

分批註入,每次約5毫升。溶栓劑會溶解血栓,我們會看見血栓越變越小並向後移位。”注入約30毫升之後,血液就像煙花散開般恢復循環。

“一般上,我較少為缺血性中風患者進行動脈溶栓,因大多時候病發已超過4小時,或無法確認病發時間。比較特別的情況是有一次外科同事緊急致電,告知本要接受手術取出手部血栓的患者,在被移送到到手術室之際突然中風,我便馬上為他進行動脈溶栓。”

他說,由於溶栓劑會延長凝血時間,較容易發生出血情況,因此原定的手術計劃必須取消。好消息是,患者手部的血栓也消失了,不再需要動手術,隔兩天便康復出院了。

DSA似錄影CT掃描像拍照

問:數位減像血管攝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黃金標準”,它與電腦斷層(CT)掃描有何不同?

答:圖1至4都是DSA所拍攝的截圖例子。首先,DSA屬於微侵入性檢查,需要在動脈血管內插入導管,而CT掃描則無需。其次,DSA就像錄影,CT掃描則像是拍照。

若使用CT掃描,我們會看見腦部的組織結構和流血的跡像以及流血對腦的組織結構的影響。腦出血可就像家里地板濕了,需要檢查哪個水喉漏水,我們需要知道哪個血管有問題,而這可通過DSA進行。

DSA會在顯影劑未註入前拍一個數秒的影片,注入之後再拍一次。顯影劑會將X光吸收,因此血管會呈黑色。接着,儀器會通過數位影像處理的技術,將阻礙血管造影的骨頭、肌肉、脂肪等消除,得到一張利於診斷的影像。因此,醫生能夠得到更清晰的結果,並且能了解血管的構造以及血流動態變化。

右腦枕葉中風影響視力 阿嬤看不見左邊東西

一位棋藝原本很好的老奶奶,突然間變得不會下棋了似的,一直輸棋。

家人擔心她可能罹患失智症了,趕緊帶她就醫。

但是,醫院診查結果卻是無症狀腦中風。

原來,這位老奶奶的右腦枕葉發生了小型中風,影響了左眼視力,導致她看不見左邊的東西。

但她卻沒有察覺這一變化,下棋時總疑惑:為什麼會有棋子突然出現?

上述情形屬於無症狀腦中風的症狀之一,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生指出,無症狀腦中風不是真的沒有症狀,只是症狀不典型或非常輕微,不容易讓人聯想到是中風。

步態不穩誤為太疲累

無症狀腦中風大部分是大腦皮質下的小血管或微血管出現栓塞,是很小型的中風,又稱小洞型中風,也有少部分可能是皮質中風。有幾個常見症狀:

1.突然步態不穩:出現輕微的步伐不穩、緩慢、走路感覺沒力。人們容易誤以為是感冒、太疲累,尤其是年長者,可能歸咎於關節不舒服、腰痛等因素。

2.記憶、認知功能突然出現障礙:一些常見的字詞突然講不出來,或是對報紙雜誌、電視的內容感到理解困難。

3.視力變化:中風可能造成一邊眼睛看不到,但大腦會去忽略,使患者無法查覺,沒發現視野出問題。這會影響日常生活安全,例如,左眼看不見,走路不自覺撞到左側物品,患者卻以為是自己沒有註意到。

林志豪表示,有位患者是因為在一、二個月內突然頻繁出車禍,才診斷出無症狀腦中風。車禍多發生於開車轉換車道的時候,患者不斷抱怨,自己都一直注意後照鏡,怎麼老是有車突然冒出來撞他。檢查發現,他是右腦枕葉中風影響左眼視力,造成他看不見左側來車。

4.突然情緒改變:老年人突然變淡漠、情緒低落、憂鬱、不太理人、問話不太回答等。這些都是門診上常見的症狀,大腦額葉中風雖然可能不會影響活動,行動正常,卻會造成患者個性改變。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家屬會以為老人家只是心情不好。

這些症狀平時並不易察覺,可能短暫出現,也有可能持續發生。很多患者就算查覺有異常,也多是去其它科就診,最後才被轉介到腦神經內科。

他說,有一個狀況可以留意,就是無症狀腦中風會有明確的發病時間點,可能前一天很好,隔一天就突然出現輕微狀況。原本的生活能力有輕微改變,要考慮中風的可能性,尤其是突然之間(的變化)。

黃金期搶救減後遺症

中風有黃金救治時間,在限定時間內搶救、復健,可減少患者的後遺症、還能早日恢復運動能力。而無症狀腦中風卻難以及時治療,只是這種中風的症狀很輕微,有沒有在黃金期內醫治,對預後的影響不大。

問題在於中風通常會再次發作,一次比一次惡化。無症狀腦中風患者初次發作時,不以為意,再次發作的症狀可能變嚴重,也許會直接倒下去。除了有進一步出現大型中風的風險,無症狀腦中風患者還是血管性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他表示,“對無症狀腦中風患者最不利的,是不知道自己中風,比較沒機會做預防再次發作的治療,造成反復中風,最後導致失智”。

在臨床上,血管性失智症患者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會發現曾發生平均10次以上、非常小範圍的中風,只是患者沒有查覺,錯失治療機會。

無症狀腦中風的高危險因子有:糖尿病、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疾病(瓣膜的問題、心律不整、心房震顫等)、抽煙、高齡。年紀越大的人,患病風險越高,60歲以上有10%,高於85歲則約25%。

無論哪一種中風,最重要的是預防發生。有上述疾病的患者要積極治療,並針對生活型態做調整,及早戒菸。若有中風家族史,三高控制不佳、肥胖、有頸動脈硬化病史,可在健康檢查時追蹤頸動脈及顱血管超音波。

資料來源※大紀元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