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北馬地方

【一週放大鏡】土地開發 失棲息地 人與野生動物衝突增

隨著人口增長,更多土地被開發作為城市發展,而當道路越建越多,人口攀升的同時,森林及動物棲息地逐漸消失,導致了人類和野生動物的衝突增加。

Advertisement

專家指野生動物生存法則裡,最基本兩大條件是“安全的棲息地”以及“食物”,動物之所以會入侵人類住宅,主要因為他們餓了,需要尋找食物,這是他們基本的生存權利,人們卻對此感到厭煩。

要減緩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人們必須對動物有更多了解,例如為何動物會入侵家園、餵食動物的後果等,民眾必須以更開明態度接受動物目前面臨的危機;有了教育,民眾對動物就會有更多包容。

ADVERTISEMENT

森林面積逐漸消失

根據野生動物保護及國家公園局資料,大馬半島在1970至1980年間共有740萬公頃森林;1990年至2000年減至620萬公頃,而到了2000年至2015年,森林只剩下570萬公頃。逐漸消失的森林面積,也加劇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

該局官員阿都拉扎威威說,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包括了摧毀農作物與家禽、攻擊人類、動物被撞死、被非法捕獵等。

“衝突的發生,大多數是因為失去棲息地、森林分裂、氣候變化、土地開發、環境破壞以及廢物管理不當等因素所造成。”

路殺問題最為嚴重

他說,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現象在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其中以“路殺”(Road Kills)問題最為嚴重,我國在2012年至2017年間共有2444宗野生動物遭路殺。

他說,與人類發生衝突的野生動物,其中以長尾獼猴(61.29%)最多,其次則是山豬(12.19%)、大象(6.64%)、果子狸(5.73%)及豚尾獼猴(4.34%)等等。

他強調,政府有法律遏止人民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根據2010年野生動物保護法令第716條文,任何人非法販賣或獵殺受保護動物,罪成將面對罰款不少於10萬但不超過50萬令吉,以及監禁不超過5年。他說,從2012年至2017年累積的案例來看,國內發生人與野生動物衝突最嚴重的州屬,第一為雪蘭莪(8259宗)、第二為柔佛(6274宗)、第三為霹靂(3968宗),而檳城則排名第七,累積案例為2358宗。

張文安:配合政府各部門

也是直落巴巷生態農場業主的張文安說,民眾在面對野生動物入侵屋子時常常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不知應聯絡誰,這就是野生動物保護局與民眾缺乏溝通與交流的結果。

“在外國,當發展商在發展住宅區時,都會設計一個‘緩衝地帶’給予野生動物,但檳城寸土尺金,根本沒有任何一個發展商願意這樣做。”

“要減緩衝突問題,除了需要政府各個部門的緊密配合,也應與非政府組織攜手合作,而不是各持己見,總是認為自己的方法最好,致使問題最終仍無法解決。”

深入瞭解動物減緩衝突

檳城食葉眼鏡猴計劃(Langur Project Penang)發起人葉茹琳說,要減緩人與動物的衝突,人們必須對動物有深一層的了解,例如為何動物會入侵家園,以及餵食動物的後果,還有要定時清理住家周圍可以吸引動物的果實等等。

“一般民眾不會明白為何動物會來到家園,因此民眾必須以更開明的態度來接受動物們目前所面臨的危機,有了教育,民眾對動物會有更多的包容性。”

她說,動物和人類發生衝突有幾種情況,包括:

一、人類對於野生動物出沒於住宅區覓食時,所進行的破壞(屋頂及電線)而感到不滿。

二、發展而導致棲息地分裂化,迫使動物必須遷移棲息地,而導致過度擁擠的問題。

三、人類出於同情心而餵食野生動物,不僅導致加劇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更會延伸疾病傳播以及改變動物習性而具有侵略性等問題。

她說,許多山邊地區的土地都被開發作為屋業發展,增加了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住宅的機率,但一般民眾卻認為被它們打擾而不勝其煩,殊不知這正是因為棲息地消失所致。

LPP擬建樹冠連接橋

為了減緩野生動物包括眼鏡食葉猴、大黑松鼠、長尾獼猴等動物與人類所發生的衝突,LPP目前在進行檳城道路生態學研究,並計劃在路殺死亡率較高以及野生動物過馬路移動的熱門地點建造“樹冠連接橋”(Canopy Crossing Bridge),幫助動物們順利過路。

葉茹琳說,這項計劃將在直落巴巷進行,至於是否能有助於改善並減少野生動物被路殺的情況,需要更多的時間、數據與研究來證明。

LPP目前在公開籌款以進行這項計劃,希望籌獲1萬令吉,任何有興趣參與的大自然愛好者,可於3月31日前將款項捐至https://www.mystartr.com/projects/langurprojectpenang ,為保育大自然與野生動物獻出一份力量。

人們抱持自私態度

從事自然向導(Nature Guide)已有十多年的張文安接受訪時說,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劇增,主要原因是人們缺乏對野生動物的知識以及抱持著自私的態度。

他舉例說:“很多人在餵食野生動物時,覺得他們正在施捨或行善,沒有進一步思考後果。除了猴子,人們餵食山豬、魚、鳥類,甚至街道上的野狗等,都會造成動物們改變習性。”

他說,“餵食後就走”的行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野生動物或許因為人們的餵食,可以生存一段時間,但倘若人們不再餵食,這些動物又將何去何從?

“禁止餵食的告示牌並無起到很大的效用,當局應該向國外有經驗的單位,包括新加坡、泰國、澳洲等國家學習與取經。”

他說,野生動物生存法則裡,最基本的兩大條件,就是“安全的棲息地”以及“食物”,動物之所以會侵入住宅,主要因為他們餓了,需要尋找食物,這是他們基本生存權利,但人們卻因此感到煩擾。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