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骨科醫生執畫筆 抗疫繪本擄獲童心

李揚立之醫生自幼就從書本、紀錄片中汲取了有關非洲野生動物的知識,加上家中有不少動物絨毛公仔,令她對野生動物充滿好奇,期望有天能在大自然親身接觸牠們。“中學年代養過白兔,2001年讀中大醫學院就養了第一隻貓,直到今日一共有5隻貓。”

Advertisement

作為一個貓奴,她身上白袍的襟章、手袋的布印章,都是自家製的貓貓圖案,貓不離身。

除了養小貓,早年她更與“大貓”——獵豹結緣。2005年她仍在求學時,就隻身遠赴南美洲、非洲擔任動物保育義工,照顧野生動物。“當時上網尋找資料,發現很多關於非洲照顧動物的義工申請,有真也有假,有些機構真心幫助動物,有些純粹希望義工捐錢,我花了兩星期搜集資料,找到一些具信譽的機構。”

ADVERTISEMENT

不怕猛獸怕蟑螂

其中一間動物保育機構由兩名移民非洲的德國人創立,致力投放資源去救援受傷的野生動物,以及照顧母親被獵殺的動物孤兒。“受傷的成年動物待康復後,會放回野外,而孤兒會繼續照顧,捐款亦會幫助當地土著作為醫藥費。”

一個女生隻身到非洲幾個月,李揚立之卻是毫不畏懼,在支援不同機構和遊歷過程中,她更眼界大開。回想當年,身邊大多數義工都是廿多歲的年輕人,主要來自歐洲。每人每天負責照顧十幾隻動物,主要是餵奶、餵肉,其中一隻與她感情要好的動物,就是母親被獵殺的小獵豹Duma,她和Duma關係好到經常抱在一起。

“那些獵豹孤兒都是被奶瓶養大,全部有名字,呼喊牠的名字,便會回應你,主動走過來,個性非常純,很像家貓。至於一些較為兇猛野性的動物或受傷的動物就被安置於圍欄內,與義工相隔一段距離。”

她指,每個圍欄有一兩隻動物,要很小心謹慎,她在旁邊做邊學。“圍欄內有足夠空間讓獅子睡覺、跑步,我們在欄外把肉扔進去,等待牠們走出來吃,確定每一隻吃過後,便到下一個圍欄繼續同樣動作。”

獅子、老虎、獵豹、大蛇這些令人膽顫心驚的動物,她都不怕,但她和很多女人一樣,怕蟑螂!

獵豹比家貓更聽話

問李揚立之家中小貓和野外大貓(獵豹),哪個較難服侍,她坦言:“小貓日對夜對,就知道牠有多煩,大貓真的很乖,叫牠會走過來,又會撒嬌、懂得自己找廁所,餵食的時候很聽話吃清光,不似家貓般挑食,不愛某些罐頭牌子便罷吃,心情不好便不理睬你。”

她笑一笑再說:“雖然如此,不過大貓也只照顧了一個多月,看不到牠成長,很難跟相處10年的家貓比較,只能說各有各好。”

由懂得抓筆開始,她就喜愛畫畫,經歷過照顧野生動物的義工之旅,她以獵豹Duma作為創作靈感,開設Facebook Dumo專頁,不時上載自己畫作。可是,當她創作一段時間後,有義工告訴她一個壞消息,就是Duma於六七歲時因為跑出馬路,被車撞死。

她傷心了一段時間,之後重拾心情,繼續將牠設計成角色,透過不同故事帶出保護動物、環保等正面而有用的社會訊息,啟發他人。

姓氏獨特非冠夫性

李揚立之醫生的名字,乍聽像是冠上夫姓,其實不是,原來她爸爸姓李,想子女特別一點,於是為她和弟弟改了複姓“李揚”。“‘揚’字,其實是跟家庭族譜,‘立之’也是跟族譜。”

她笑說讀書時代,同學一直錯叫她的名字,例如“李揚立”、“揚立之”、“李立之”,總是念少一個字。現時醫院內,許多小朋友稱她“Lucci醫生”,覺得叫英文名較親切。

她在美國出生,曾在新加坡居住一年,2歲回香港生活,然後到英國求學,2006年考入中文大學醫學院,2011年畢業,行醫至今9年,認為當醫生可以直接幫人,回饋社會。“骨科較少生離死別場面,印象最深刻是在腦科工作,當時每個醫學生要到不同科做實習,我在腦科遇過一名年約十七八歲的女病人,無戴頭盔踏腳車跌倒撞傷頭,送院時已昏迷,經腦掃描發現腦內全是血,需要即時開刀做手術,之後停學一年,慢慢康復,最後重返校園,真是非常幸運,所以我經常呼籲大家踏腳車時謹記戴頭盔。”

常見兒童意外陷阱

李揚立之主力負責兒童骨科,病人由零至18歲都有,挑戰不少。“雖然小朋友說話直腸直肚,但要了解有什麼病痛就最難捉摸,不似大人會表達,小朋友大多數只會哭,所以做醫生就像偵探,要在他們身上找線索,很有耐心地哄他們提供資料。”

她也遇過一些天生骨骼問題,如一出生便脫臼、畸形。而骨科最大的創傷,一是車禍,二是跳樓,提到學生跳樓個案愈來愈多和漸趨年輕化,她感到心痛和難過。她感慨,車禍難避免,但跳樓自殺個案是可以避免。“公眾要留意、認真對待小朋友跳樓問題,同時希望大人盡量多陪小朋友聊天。”

從過去診症中,她發現日常生活有不少兒童骨科意外和受傷陷阱。“例如過馬路時,很多小朋友只忙著看手機,一不留神被車撞倒,所以過馬路千萬別看手機。另外常見小朋友手肘脫臼,多數是媽媽急著過馬路,不自覺地用力拉扯孩子的手肘,以致脫臼,需要送院處理,建議家長和孩子在逛街時儘量搭膊頭,不要用力扯小孩的手。她也提醒,不少家長喜愛吊起小孩玩“扮盪鞦韆”遊戲,這有可能會扯脫臼,要儘量避免。“還有小心每道門,無論大人小孩千萬不要大力關門,很容易夾斷手指。”

花3夜製抗疫繪本

李揚立之日間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後,晚上才動筆畫畫。她也不時透過畫畫安慰留醫病童的心靈,例如病房內有小孩愁眉不展,如果他身上打了石膏,她便在石膏上畫畫哄小孩開心。

除了畫畫,她的興趣多元,例如拉大提琴、健行、水上運動、打棒球等,更參加過長跑,可說動靜皆宜。

2003年她正在英國讀書,未經歷過沙士,今年第一次經歷疫情,她指骨科工作影響不算大,但她也有些體會:“可能大家埋怨這段期間不能出街和旅行,但真的要忍一忍,搭飛機始終有很多碳排放,現在一下子減少了,是一個難得讓地球徹底休息的機會,大家可以正面地面對疫情。”

她更花了3個夜晚,創作出簡單易明的中英對照繪本《抗疫小夥伴》,原本只是跟家長朋友分享,沒想到迴響那麼大,一些有心人幫助翻譯成印尼文和菲律賓文,後來又不斷有人與她聯絡,義務幫助翻譯成泰文、柬埔寨文、緬甸文、日文、韓文、西班牙文、法文等十多種語言,在網絡上大熱,小孩可以透過有趣易懂的圖畫和文字,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資訊。

她透露未來會繼續推出兒童書:“本來計劃在今年書展出版,雖然是未知之數,但仍在努力籌備中。”

動物醫生指導防疫

“坊間的抗疫資訊和書籍主要是給大人看,小孩常被忽略,於是我想到利用畫畫形式表達出來。”李揚立之醫生的彩色繪本《抗疫小夥伴》設計了8個角色,分別是獵豹、雪豹、獅子、長頸鹿、黑猩猩、北極熊、三趾樹獺和家豬,這班動物醫生跟小朋友一起防疫。

“首先出場的是獅子,因其形象威嚴有霸氣,負責講解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資料。其次是小豬,外表傻氣、慘慘豬的模樣說出症狀常識。之後長頸鹿和樹獺分別教小朋友家居及外出的注意事項。接着由白雪雪的北極熊提醒個人衛生,雪豹教兒童增強免疫力,例如每一天喝8杯水、適量運動、多吃蔬果等。黑猩猩與人類的手部結構一樣,所以教人洗手。壓軸出場的主角獵豹,示範戴口罩的正確方法。”

Facebook專頁Dumo由她親自管理,不時上載她的插畫作品。要數最喜歡的角色,必然是獵豹。“獵豹畫了最長時間,而且都投放了些自己性格,如喜愛打棒球。”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