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顎關節松位 甩牙骱有急慢性之分

(香港訊)專科醫生提醒,身邊長者突然悶悶不樂、不想進食,又或是面形改變,小心是甩牙骱症狀!

Advertisement

俗稱為“牙骱”的顳顎關節,位於耳朵的前方:分別由顳骨的“關節窩”,下顎骨的“關節頭”組成,兩者之間,則是軟組織“關節盤”。“嘴巴張開時,牙骱其實會前移,但由於有韌帶綁緊,所以不會鬆脫。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例如嘴巴張得太大,又或韌帶過於鬆脫,引致下顎骨的‘關節頭’過分前移,便會造成甩牙骱,出現咬合不正、張口時疼痛等徵狀。”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名譽臨床教授張念光說。

ADVERTISEMENT

托完又甩韌帶退化

甩牙骱,原來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甩牙骱,成因可包括大笑、打呵欠,又或進行牙科治療,例如過久地張開嘴巴引起。這些情況,大多經醫生托回牙骱已可。”而慢性、反覆地甩牙骱,背後多和退化、病患有關。

“這些患者,即使醫生托回牙骱後,常常一轉頭又再甩骱。最常見是退化性因素,例如中年、老年人,牙骱的肌肉和韌帶較鬆,又或下顎關節頭變細,也容易導致甩牙骱。”張念光說。

身邊老人家,突然不想講話、不想進食,變得悶悶不樂,“又或是發現假牙突然變得很難戴上,隨時是甩牙骱、下顎前移的徵狀”。甩牙骱或會導致面形改變,張念光說:“由於有些長者表達能力較弱,身邊人或以為他們的面形改變,只是單純因體重升降引起,延誤了治療。

除了退化性因素,長期病例如柏金遜氏症,患者的肌肉不斷郁動,也易導致韌帶鬆脫,反覆甩牙骱。當甩牙骱情況嚴重,或需考慮做手術,將鬆脫的肌肉、韌帶調緊 。”

原來甩骱可以計算

張念光說, 要確診甩牙骱,除了問診、掃描,原來也可計算!“正常情況下,嘴巴約可張開35至45mm。成年人如果無法把口腔張開35mm,背後或涉及意外撞傷、牙骱關節盤移位等。然而,若可張開超過45mm,且張嘴時出現‘咯咯’聲,要注意是否甩牙骱、韌帶鬆脫。”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