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陶藝家薛文傑打造盛饗 共聲撫慰人心

陶藝家薛文傑創作的陶瓷除了展現出藝術之美,他也在新系列創作中,體現了關懷與愛的人文風情──他將陶藝與音樂結合,創作出大馬首創的陶作樂器,把陶土變成敲擊和吹奏樂器,演奏出令人感覺療癒的聲音,希望藉此創舉能於新冠疫情期間安撫人心並帶來新希望,重燃生命激情,乃至反觀自照,重新覓得生命熱忱。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Advertisement

在大馬陶藝界耕耘20餘年的薛文傑(James Seet),陶藝作品以雕塑為主,早期都是受邀在國外展出,由於創作風格多樣化,尤其他愛將金箔融入其中的特色,讓人驚艷。近年來薛文傑逐漸把重心回放大馬,也曾多次舉辦展覽,把陶藝創作推介給廣大的本地群眾。

隨着新冠疫情大爆發,全國大封鎖帶來嚴重的後果和影響,薛文傑有感許多家庭或許失去了親人,或許工作沒了,或許向來安逸穩定的生活受到波動,因而造成人人心理衍生出諸多負面情緒,以及無比的壓力和哀愁。

作為一名藝術家,他認為自己肩負着社會責任,因此希望透過作品,讓大家產生互動表達出關懷與愛,讓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存在,以及各自散發的溫度。

因為疫情關係,我們都被封鎖了好久,從原本的社交距離到後期的保持人身距離。保持人身距離是應該的,可以阻止病毒傳播,但是社交距離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言談之間的互動,再被封鎖的話,可能人人都會被關傻。

ADVERTISEMENT

去年年中,薛文傑獲得藝術經濟發展機構(CENDANA)頒發的援助金,讓他一直靜待在內心的“藝術家責任“的想法得以展開。他利用自己的強項也就是陶藝創作,再融入樂器的元素,希望透過陶作樂器發出的聲音,安撫疫情下焦慮的心。

陶藝是一個供觀賞的藝術品,而音樂卻帶有療癒功效,因此《共聲(re:sonance)》這靈性藝術饗宴誕生了。

聲音低沉清脆無染

陶藝是一個供觀賞的藝術品,音樂則帶有療癒功效,同時,透過觸摸也能安撫人心。因此,一場名為《共聲(re:sonance)》的靈性藝術饗宴也就誕生了。

“這是一場結合陶作、敲擊與吹奏樂的現場演出。我們希望可以給群眾帶來療癒的效果,重拾對生命的熱忱。”

薛文傑補充,黏土象徵大地的母親,它兼具再生和療癒的含義。為此,他研究各種形狀大小並模擬有機體型態的陶作樂器,以演奏出大地與靈魂的唱和。“希望出席者能藉視覺、聽覺,與自身感官解讀源自大地的振動”

選擇把陶土製成樂器,在大馬可以說是首創,薛文傑當初創作的理由很簡單──音樂可以療癒人的內心。用陶土創作出來的樂器,雖然外表不華麗,也沒有美麗的音色,甚至連基本的do re mi也不成音,但,這就是它的特色。

“它發出的聲音聽起來低沉,樸實無華,但又清脆無染,聽了能讓人感覺身心靈都放輕鬆了。”

薛文傑的陶製樂器分為兩大類,即吹奏類包括從簫、笛、陶笛和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研發的創作,以及另一種是透過大自然觀察而衍生創作的敲擊樂器。

這一次的展出不單止是讓群眾來觀看和聆聽,也可以參與陶作工作坊,透過觸摸陶土來感受其中的溫度,從而紓解壓力,求得內心的平靜。

薛文傑以古老的二次燒窯的方式,把各種植物灰燼的顏色都染印在作品上,呈現大自然樸實之美。

大自然中找靈感 為作品塑型

“共聲”陶作展上的陶土樂器,造型靈感主要來自大自然元素,薛文傑在製作時更加入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讓作品更加豐富及具有內涵。

“在造型方面除了參考現有的一些吹奏和敲擊樂器的外觀之外,我更加喜歡把觀察到的大自然物件融入作品中。”

薛文傑笑稱,他家栽種了一棵葡萄樹,葡萄樹彎曲扭轉的攀籐是他的創作靈感之一,甚至泥土裡的蚯蚓在波浪狀蠕動前進時的形態,他也細心觀察一番,成為創作靈感的一部分。“種子、花卉、瓜類、石頭、蕨類植物,全部都是我在創作中的靈感泉源。”

而“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也充盈在天地之間,無所不在。

“土,指的當然就是我們的陶土。水,則是在製作時加入的水分。火則是指在燒窯時需要的火及高溫。木,是指我在作品的表面上加入的元素,這一些陶作樂器沒有上釉,因此顏色比較樸素,我利用香蕉皮、玉米皮、花卉、麥等物品,將它們燒成灰燼,然後用這些灰燼把作品包起來,做二次燒窯,如此一來,把灰燼的顏色都染印在作品上了。金,則是以鹽和銅為代表,同樣是做二次燒窯,印在作品上。”

薛文傑稱,這一些上色的技術都是源自古老的技術,屬於老一輩的智慧,這一類染印方式能讓作品更加原始,顏色也更貼近大自然。

薛文傑也喜歡在一些陶作樂器上加入他個人喜愛的元素:金箔。他認為讓作品看起來更具有神秘感,同時散發更加誘人的沉穩魅力!

陶藝家薛文傑(James Seet)創作的陶瓷除了展現藝術之美,他也在新系列創作中,體現了關懷與愛的人文風情。

空間大小影響音頻 置圓球平衡

從陶藝創作出發,向陶土樂器邁進,薛文傑一路摸索發掘陶作樂器樸實之美!

製作陶瓷最擔心的其中一點,就是陶瓷在燒窯時因為種種不可預見的因素而破裂損毀,如今把陶藝變成樂器,製作難度是更上一層樓,也唯有如薛文傑如此有經驗的燒窯人,才敢探索和嘗試。

“在製作陶土樂器時,除了不能夠在燒窯時出現破裂,我還得拿捏它們的厚度,太厚或太薄都會影響它的發聲效果。在燒窯時陶土裡的空間會膨脹,不同的形狀、大小和厚薄度,都會導致振動的音頻出現差異,在吹奏或敲擊時就會發出不同的聲響。”

有時候甚至燒出來的作品,在吹奏或敲擊時不會響,這個作品就無法利用了。“即使是可以發出聲音,我們也對響或不響,響起來的音色漂不漂亮等等有要求,包括響亮的程度、音效好聽不好聽、音質如何等等。”

陶作樂器作品裡頭的“空間”,也就是我們一般看見的“中間鼓起來的部分”,是整個創作的重點和考量,因為空間的大小直接影響了音頻的震動,導致聲響出現差異。

薛文傑對“空間”的拿捏非常精準,他的其中一個創作,是在“空間”裡再放入數粒“小陶瓷圓球”,在燒窯時,“空間”裡的小圓球和外面的陶體一起膨脹,而這一個成品用作敲擊樂器時,裡頭的小圓球互相撞擊的效果非常獨特,就好像有許多小球在“空間”裡滾動和碰撞,繼而發出連串聲音。

因此,製作一個陶作樂器遠比一個普通的陶藝品是難上加難。

薛文傑補充,如果陶瓷在燒窯時破裂、碎開甚至在窯裡面爆炸,是因為在製作時對陶土的控制不對,例如在捏壓時不小心把空氣也捏進去,或者在製作好作品之後,還沒有等待完全乾透就放入窯內燒,這都是種種導致成品不盡理想的原因。

薛文傑獲得藝術經濟發展機構(CENDANA)頒發的援助金,讓他一直靜待在內心的“藝術家責任“的想法得以展開。

喜藉作品發聲 《共聲》屬公眾藝術

藝術不應該是個人專屬,薛文傑更喜歡利用他的作品發聲,透過作品分享感受,也讓大家看得見及感受到他的感受。

薛文傑認為,藝術品應當屬於“公眾藝術”(Public art),即是可以任意採用各種媒介創作,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品。

他指出,《共聲(re:sonance)》就是其中一個公眾藝術,它除了是陶瓷作品,也會發出聲音,療癒人心,進入人的內心世界。

“我在2015年為婦女援助組織(WAO)做過一系列的陶瓷品,當時以15個女性人頭表達感受,透露的訊息是大家看到的這些女性人頭都是堅硬且剛毅,但其實,內地裡她卻是非常脆弱的,一個不小心她就會破裂。我以此借喻我們看到外表剛強的女性,可能內心非常單薄,需要受到保護。”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各種不同造型的陶土樂器。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