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過度減肥素食喝酒高危 年輕人壯漢也會貧血

(香港訊)講起貧血,總讓人聯想到弱不禁風的女生,但原來肌肉男、年輕人,一樣有可能貧血。

貧血,不單是喝杯紅棗水或吃塊牛扒就能解決,背後分分鐘隱藏着健康警號,必須找出原因,究竟是“入”不夠,還是“出”得太多。

Advertisement

                             黃至生教授

貧血類型有很多種,但臨床上,大部分貧血患者,都屬於缺鐵性貧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指出,缺鐵性貧血,就是體內沒有足夠鐵質,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紅素把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

他說,輕微缺鐵性貧血病徵或不明顯,但隨着病情加劇,患者會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耐量下降,也會引起睡眠障礙,例如出現不安腿綜合徵,或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口痛等情況,“假如一直忽視,紅血球無辦法提供適當養分給身體各個器官,最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ADVERTISEMENT

酒精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的吸收,不利血紅素形成,易招致貧血。

臉色好壞不能判斷貧血

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

黃至生說,首先要看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濃度,成年男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3.5g/dL,成年女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1.5g/dL,就可界定是貧血了。

“但要進一步確定是否屬於缺鐵性貧血,還要再看3個指數,包括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和血鐵(Fe,serum iron)含量,以及總鐵結合能(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

TIBC主要用來評估血液中有能力和鐵結合的蛋白質有多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這個數值會偏高,而血清鐵蛋白和血鐵指數就會偏低。”

正常值範圍會因實驗室不同有所分別。大部分的人普遍三餐溫飽,為什麼會缺鐵呢?說到底,就是長期“入不敷支”的結果。

鐵質儲備量不足,常見於過度減肥的女士、懷孕婦女和素食者外,愛喝酒的人士,同樣是高危一族。

黃至生解釋,酒精會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吸收,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最基本成分,有些人“酒當水喝”,容易有缺鐵性貧血。

“另外,腸道有問題的人,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由於小腸機能下降,較難吸收到食物中的鐵質或其他微營養,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較高。”

想鐵質吸收得好,進餐時要避免喝咖啡或茶類飲品。

單純補鐵不能解決問題

不過,就算“入”得夠,若“出”得多,同樣會導致缺鐵。月經量多的女性,固然容易流失大量鐵質,形成貧血,但困擾不少男士的痔瘡,一樣是“幫兇”。

“這幾個病人都是30歲左右,因為痔瘡大量出血而導致貧血,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吃辣,也愛喝酒,所以表現有‘血虛’、‘陰虛’和‘濕熱’。”

除了看得見的出血,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內出血,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腸道腫瘤所引致的出血!

“所以不是單純補鐵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找出貧血背後原因,有需要時,或要照胃鏡、大腸鏡或做大便隱血測試,偵測出血源頭。”

外食一族,午餐或晚餐都習慣以咖啡、奶茶、檸檬茶作餐飲,原來這個配搭,會妨礙鐵質吸收。

黃至生提醒,一般人午餐和晚餐都吃得較豐富,亦主要是靠這兩餐吸收鐵質,所以,不適宜在這兩餐喝咖啡、奶茶或紅茶,因這類飲品含咖啡因,會令鐵質吸收得較差。

“如果想喝,可選擇在餐前或餐後2小時,待身體把所需鐵質吸收後,影響就相對較小。”

 未必是血虛 食療輔助補益氣血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但原來中醫並無“貧血”的病名。

為什麼?

“中醫將現代醫學‘貧血’,按病人症狀,分別列入‘眩暈’、‘心悸’、‘虛勞’等病名內。‘貧血’多為虛症,但不獨指血虛,按患者不同表現及症狀,還可歸納入氣虛、陰虛及陽虛等範疇內。”中醫師何慧潔說。

中醫師何慧潔

補益心肝健脾和胃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貧血的人一定是血虛,或是血虛的人一定有貧血,何慧潔強調,兩者有較大關連但並無必然關係,“部分病人即使有血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頭暈、心悸、失眠等,但驗血顯示沒有貧血;相反,檢測到有貧血的病人,又不一定有血虛的症狀,因此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另外,在中醫學說,貧血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

何慧潔解釋︰“中醫的概念,‘心主血脈’、‘肝藏血’,貧血與心肝關係顯而易見;脾胃與血液化生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透過脾胃,把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為氣血,假如脾胃不好,氣血化生不足,亦會導致貧血。因此,治療應按需要補益心肝,健脾和胃,益氣補血。”

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她說,用藥則根據不同證型,針對血虛者,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至於氣虛者,會表現得疲倦乏力、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聲低懶言等,常用北芪、黨參配伍當歸、紅棗;陰虛常見於女性更年期的月經量多及崩漏,她們經常有潮熱、手心足心熱、口乾舌燥、便秘、失眠、多夢等情況,多使用龜甲、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藥材;陽虛者,一般會在氣虛症狀上,再有明顯畏寒怕風、手足冰冷、精神不振和嗜睡,可使用附子、乾薑、肉蓯蓉等藥材調理。

“不過,這四虛未必是獨立,有些人氣血兩虛,有些人則氣陰兩虛。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而且不會使用單一種用藥,往往要配伍和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要醫治貧血,除服藥調理,亦可採用食療輔助,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有助補益氣血。

01》菠菜豬肝湯 (3至4人分量)

材料: 豬肝200克、菠菜160克、杞子、薑絲、麻油各1湯匙,鹽、生粉和米酒適量

做法: 1/豬肝切片,以清水洗淨血水,用少許鹽、生粉和米酒醃30分鐘

       2/菠菜洗淨切段,川燙備用

 3/湯鍋加入4碗半清水,大火煮滾

 4/把豬肝放入,轉細火煮5分鐘,加入菠菜、杞子和薑絲,再煮5分鐘,用鹽和麻油調                  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備註︰豬肝及菠菜含豐富鐵質,適合缺鐵性貧血的人食用。月經量較多的女性,建議可於經後連續飲用2天,連湯渣進食。

豬肝屬於動物內臟,高膽固醇人士不宜食用過量。

02》黑豆黨參牛𦟌湯(3至4人分量)

材料: 牛𦟌300克、黑豆100克、乾淮山60克、黨參20克、紅棗6粒、

桂圓6粒、薑2片

做法: 1/牛𦟌洗淨切段,川燙備用

         2/黑豆、乾淮山、黨參、紅棗、桂圓洗淨,浸泡30分鐘

         3/湯鍋加入12碗清水(約2公升),大火煮滾

         4/把所有材料放入,轉細火煲1.5至2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安神,尤其適合氣血兩虛型貧血人士飲用

備註︰飲湯連牛𦟌食用,補血效果更佳。此湯藥性屬溫補,傷風感冒期間不宜飲用。

長者貧血 了解爸媽是哪一種?

引起長者貧血的原因多且複雜,慢性疾病、營養素缺乏、老化、腸胃道出血、及造血功能本身的疾病有時原因不只一個。

65歲以上有貧血的長者中,只有十分之一是因為缺乏鐵質,子女需要更謹慎地去解讀父母貧血所透露出的身體警訊。

老年醫學科詹鼎正醫師指出,沒有辦法單從幾個症狀就判定是貧血。“年輕人貧血常會出現頭暈、心悸、臉色蒼白的狀況,但老人家可能只會出現疲倦、虛弱無力、胃口變差、不想動、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具特異性的症狀。”

失能與跌倒風險較高

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彭莉甯曾遇過一位坐輪椅的老先生,每次來醫院都會笑笑地對她招手。有次來看診突然話變少,看起來神情呆滯冷漠,抽血後果然就發現有貧血。

而很多感染性疾病、肝腎疾病、心臟病、憂鬱症也可能有類似的表現。

血液科李治宇醫師說,曾有位病人血紅素值<8g/dL,以致走路時常會喘,但老先生一直以為是心臟出了毛病,歷經多次檢查才發現真正的問題。

長者貧血比率高,很多子女等到醫生證實貧血時,會很直覺地認為,“老人嘛,有點貧血是正常的。”

事實上,長者貧血更需要注意。

老人的器官儲備功能較低,當貧血造成血液攜氧能力降低時,器官功能也更容易受損。血液中氧氣不足,心臟代償機制也會增加心搏出量,長久下來會有左心室肥大、心臟衰竭的可能。

“國外有些研究也發現,比起正常老人,貧血老人身體功能較差,失能與跌倒風險較高。”

不論是老人還是成年人,正常血紅素值的標準都一樣。世界衛生組織對貧血的定義是:成年男性血紅素<13g/dL,女性血紅素<12g/dL。

定期檢查血紅素變化

大多數貧血長者情況都不嚴重,紅血球數值介於10至12g/dL之間。如果是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血紅素維持10g/dL以上,其他的病人7至8g/dL以下,才可能有輸血需要。

不過,老人家的貧血不是只從血紅素的數值高低判斷,還要看血液流失的速度,以及病患的身體狀況。

他建議讓醫生了解病史以及定期檢查血紅素的變化,有助於醫生判斷治療方向。

依照紅血球的大小分為小球性貧血、大球性貧血與正球性貧血。本文整理了常見的貧血原因,供讀者參考:

小球性貧血 紅血球容積<80ml

1/缺鐵性貧血

食物中攝取不足:紅肉類富含血紅素鐵,但長輩常因牙齒嚼不動肉類,導致攝取不足。

消化機能變差:老人家因生理機能老化,胃消化液分泌減少,無法將鐵完全轉換為利於小腸吸收的營養。

腸胃道潰瘍、萎縮性胃炎、肝硬化等慢性疾病所引發的出血:其中,腸胃道出血是常見的情況,且要擔心是否因大腸長瘜肉或癌症導致,因此,建議最好進一步作糞便潛血檢驗或胃鏡、大腸鏡檢查。

貼心提醒:缺鐵性貧血的病患,醫師多會給予鐵劑治療,有可能出現便秘或黑色糞便。

2/地中海貧血

詹鼎正認為,若在年老時才發現地中海貧血,通常不會是重度,也不需要輸血,只要定期觀察就可以了。

大球性貧血 紅血球容積80至100ml

1/葉酸不足

慢性酒精中毒:酒精阻斷骨髓對葉酸的反應,進而妨礙紅血球生成。

偏食:多因葉菜、肝臟與水果類食物攝取不夠導致。

2/維生素B12不足

因萎縮性胃炎或胃切除手術而缺乏內生性因子,無法吸收維生素B12。

食物中攝取不足:嚴格吃素的人較可能缺乏,因為維生素B12通常是靠魚、肉、肝臟或蛋攝取。

貼心提醒:治療維生素B12缺乏時,需口服大量的維生素B12,差不多是每日口服1000ug左右;葉酸則是每日1mg。

3/骨髓發育不良症侯群

屬於造血功能的罕見疾病,需至血液科進行骨髓穿刺診斷確認,並接受其他治療。

正球性貧血 紅血球容積>100ml

1/慢性腎病、慢性腎衰竭

腎臟會分泌一種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的“紅血球生成素”,一旦腎臟功能衰退,就無法調節紅血球的製造。腎功能越差,貧血率越高,治療上通常是給予紅血球生成素。

2/其他慢性疾病或慢性發炎

發炎性細胞素增多時,可能抑制紅血球生成素的製造數量或功能。

包括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愛滋病、脾臟腫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甲狀腺功能異常、癌症或各種慢性發炎感染等,都可能引起老人貧血。

不過,彭莉甯說,長者貧血仍約有三分之一原因不明,要定期追蹤,並由醫生判斷是否要輸血或使用紅血球生成素。

紅血球生成素會使血液黏稠,可能會出現血壓上升與血栓的副作用。她建議使用者應每週1至3次規律測量血壓。

藥劑師陳昭姿指出,血紅素值未低於8g/dL者不應該輕易使用紅血球生成素,當恢復至10g/dL之後也應該立即停止。

李治宇提醒,有些少見的骨髓功能疾病多半是在老年時才罹患,不可忽視。“這些疾病包括: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特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特發性骨髓纖維化,以及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等。因此,找不出原因時一定要做進一步的血液分析。”

    哪些藥物會引起貧血?

有些藥物的使用,類似某些慢性疾病,也可能引發輕微貧血的現象,就醫時應該主動告知近期或目前正在使用的藥物。

會抑制骨髓功能的藥物

多數癌症化學治療所使用的藥物會造成骨髓功能抑制,部份抗生素在高劑量長期使用時也可能出現類似情形。

可能干擾葉酸吸收的藥物

某些癲癇用藥,如phenobarbital(苯巴比妥)與Phenytoin(苯妥英);部份免疫調節劑,如Sulfasalazine(常見為斯樂腸溶錠)。

可能減少維生素B12  吸收的藥物

例如治療急性痛風的colchicine(秋水仙素);普遍用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metformin(商品名為固糖平錠、克醣錠等);治療消化性潰瘍的protonpump inhibitors(質子幫浦抑制劑)與histamine blocker(組織胺抑制劑)

可能引起腸胃道出血的藥物

最常見的包括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類固醇與非類固醇消炎藥。

 癌友化療時貧血怎麼辦?吃什麼可補鐵?

貧血是癌症治療中常見的副作用之一,嚴重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造成治療中斷。該怎麼照護?

黃曉薇營養師推薦比滴牛肉精或吃紅肉更好的飲食組合。

症化學治療的原理,是利用藥物經血液循環全身,進而破壞癌細胞以阻止或減緩癌細胞生長。

這些藥物,能針對癌細胞生長快速的特性,但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其他有類似特性的細胞,骨髓造血細胞就是其中之一。

可能造成治療中斷

因此,病患常在化療後7到10天,就會出現短暫的造血功能異常,包括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不足等。有些統計發現,化療病人中,有六分之一會發生貧血;6次化療後,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有輕重不等的貧血狀況。

這種情況在放射治療後,也可能發生。最常見像是骨轉移患者,在照射大範圍骨頭後,因骨髓造血細胞受破壞而引發。

貧血雖不算嚴重症狀,但對癌友來說,若血色素太低,會造成活動易喘、疲倦、體力下降;一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可能造成病人治療中斷。

也有研究發現,貧血會加重腫瘤缺氧,降低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的效果(因這兩種治療原理,需要利用氧氣來破壞腫瘤細胞)。

正常的血色素數值約11-12g/dl 以上,若低於正常值,一般來說,醫師會先建議多從食物中攝取鐵質與蛋白質來改善。較嚴重的貧血(血色素低於10g/dl以下),短時間不容易從食物補回來,則可能會建議輸血來改善。

過量鐵劑提高風險

一般人常用的鐵劑和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不建議癌症病友經常使用。一般的鐵劑若過量容易產生自由基,對細胞產生可能的傷害,提高罹癌風險。

而紅血球生長激素也是一種刺激生長因子,在部分癌症的人體研究(子宮頸癌)有看到惡化癌症的現象,臨床上使用都要仔細跟醫師討論。

治療中的病人尤其化療前或是化療後7至10天,醫師會常規抽血確認是否有貧血。此外,若出現明顯的頭暈、走路爬樓梯會喘、疲倦、胃口不佳,都要注意是否貧血。血色素低於8-9 g/dl以下,則很容易看到眼瞼泛白。

若懷疑貧血,可先諮詢原本的主治醫師,確認情況對治療的影響,並決定是否調整治療用量或輔助藥物。也可同時諮詢營養師飲食上如何改善。

魚白肉+蛤蜊或牡蠣 代替牛肉營養組合

牛肉是癌友圈最喜歡的食材,因紅肉類的蛋白質與鐵,生物吸收率相近且高。

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吃下較多的壞油脂(飽和脂肪酸),或烹調中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

其實,治療中適量的吃還可,但不建議大量或只吃牛肉一種蛋白質,建議配合其他高鐵、高蛋白食物一起補充。

造血所需的原料

以預防癌症觀點,紅肉每週攝取不過量,最多500克,超過都有增加癌症風險。

除了紅肉,魚白肉、雞肉、鴨肉,可提供與牛肉一樣優質、好吸收的蛋白質外,也可改吃豆類來攝取蛋白質。或以深綠色蔬菜、櫻桃、葡萄、蛤蠣、牡蠣等補充鐵質,而蛤蜊、牡蠣除了補血、鐵質含量比牛肉高,礦物質鋅含量也高,可幫助黏膜的修補及免疫調節。

這些都是造血所需的原料,平常水分要多喝、適量運動讓血液循環骨髓造血更好。沒必要過量吃會引起身體更“發炎”的高脂肪“牛肉”。

文 \ 李佳欣《康健》、《癌症問康健》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