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蔡宗桓
未來,我們或許再也無需“死記”或“硬背”任何一組密碼了!Google近日宣布啟用“通行密鑰”功能作為更方便、更安全的密碼替代方案,並以此取代傳統密碼、雙重驗證、簡訊驗證等方式。
在剛過去的世界密碼日,Google正式宣布“通行密鑰”(passkeys)功能全面上線,而其目的是要“消滅密碼”,以及打造更快速且安全的登入方式。
通行密鑰便是一種更方便、更安全的密碼替代方案,且能以裝置(如內建iOS 16的iPhone或Android 9以上的Android手機)的生物辨識(臉部、指紋辨識等)或輸入熒幕解鎖PIN碼,取代傳統密碼輸入、雙重驗證、簡訊驗證等方式。
簡單來說,未來當用戶想要登入App和網站時,只需把手機當作認證器(Authenticator),就可通過PIN碼或生物辨識進行認證,然後快速地完成登入流程。
這項標準是從2022年起由FIDO聯盟和W3C聯手蘋果、Google、微軟等共同推動的標準,以作為更簡單、更安全的密碼替代方案。
當用戶要登入帳號,或平台偵測到帳號有可疑動作時,將會提示用戶進行通行密鑰的驗證方式。由於個人生物辨識資料不會與Google或任何第三方共享,而且通行密鑰只供用戶儲存在個人的裝置上使用,所以,即使用戶的密碼在遭網絡釣魚攻擊後被盜用,盜用者也無法通過通行密鑰採用的驗證方式登入帳號。
近年來,由於用戶難以牢記日漸增加的密碼,加上駭客多能輕易破解用戶的密碼,所以,科技業頻頻嘗試推出替代方式來取代由英文與數字組合的傳統密碼。
Google提醒用戶務必只在個人裝置上設定通行密鑰,因若用戶在與他人共用的裝置上建立通行密鑰,那麼,任何可以使用有關裝置的人士都有可能登入用戶的Google帳戶,屆時就有安全疑慮。
若用戶懷疑自己的Google帳戶已遭人入侵,或儲存通行密鑰的裝置遺失,那麼就須立即在Google帳戶設定中移除有關通行密鑰。
據觀察,通行密鑰被廣泛採用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比方說年長者或已有自己慣用的方式,所以他們恐怕對此不感興趣。
而在接下來的過渡階段,Google帳戶仍會提供密碼輸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但隨着時間的推移,Google將會仔細檢視或落實新的登入方式,以保護用戶的安全。
改用手機指紋 臉部辨識
登入帳號無需輸密碼
隨着Google宣布 “通行密鑰”全面上線,並將取代由數字與英文字母組合而成的傳統密碼,蘋果、微軟等科技業巨頭都異口同聲表明它們認可此一新方式,並將給予高度配合,因此,用戶們只需依據谷歌的指示便可輕鬆啟用有關設定。
首先,客戶需先進入“Google帳號”之中,然後點選左側的“安全性”選單,接着滾動網頁往下找到“您的Google帳號登錄選項”區塊,就能看到“通行密鑰”的設定按鈕,這時,用戶只需進入並啟動該項功能,有關系統便會自動將用戶正在使用的Android設備設為第一台裝置。
在完成上述程序後,用戶未來在重新登入時,就不必再輸入密碼,而可改以手機上的指紋、臉部辨識、熒幕PIN碼來取代通關功能。
當然,用戶也可自行添增更多用於登入的設備,在“通行密鑰”頁面下方有“+創建通行密鑰”的按鈕,用戶只需點選把現在使用的設備加入其中,或是選擇“改用其他裝置”,便可把不同的筆記型電腦、平板、iPhone手機或密碼設定為“通行密鑰”。
若是電腦平台,實測得先使用該設備登入Google並遵循上述步驟完成設定,倘若用戶想添加的是平板、手機,那麼,在用戶選擇“改用其他設備”後,Google便會彈出QR碼,用戶只需掃描就能按照步驟完成“通行密鑰”設定。
若用戶不再使用有關設備時,切記須撤銷該裝置,以免遭他人濫用。
根據實測,用戶只需把常用的Windows電腦、Android手機設定為“通行密鑰”,當他們登入Google相關服務時,便不會再被要求輸入密碼,而是只需要提供手機指紋解鎖即可,此外,“通行密鑰”也支援微軟的Windows Hello臉部辨識、電腦PIN碼以進行登入。
根據Google的說法,該功能需要至少Android 9.0、iOS 16、macOS 13以上版本的手機,且主要是支援Chrome與Edge瀏覽器。
苹果通行密鑰搭配iCloud使用
隨着微軟、Google讓自家帳戶轉化為無密碼作業後,蘋果便也跟進,但其“密鑰”使用方式卻有一點不同。
苹果的“通行密鑰”需搭配“iCloud 鑰匙圈”使用,而用戶只需在iPhone“設定”點擊“Apple ID 帳號”找到“iCloud”──“密碼和鑰匙圈”便可開啟。
此外,“密碼與安全性”──“開啟雙重認證”也得一併打開。
當使用macOS、iPadOS與iOS設備註冊帳號時,若網站支援Passkeys,用戶就只需要輸入帳號名稱,而蘋果將會提供一組無法破解的通行密鑰,並將其加入“iCloud 鑰匙圈”中,因此,若用戶未來登入時,只需通過Face ID、Touch ID的臉部/指紋辨識即可取代密碼。
Bing Chat支援自動生成圖片
畫出文字描述畫面
3個月前,微軟推出由AI驅動的Bing搜尋引擎和Edge瀏覽器,如今再迎來新一波功能大更新。
根據微軟官方釋出的預告影片,用戶未來向Bing Chat聊天機器人提出疑問時,後者提供的回答將不再只是純文字,而會添加更多多媒體素材,例如圖片、影片及表格,以及提供進一步的資訊圖卡,讓用戶在體驗上有如在使用搜尋引擎。
若用戶是創作者,Bing Chat將支援自動生成圖片,即可把由文字描述的畫面畫出來。
用戶也可要求Bing完成更多任務,如影片中就展示Bing協助預訂餐廳。用戶可直接請AI推薦餐廳後,使用特定平台預約餐館,或者是搜尋電影,屆時,Bing不只會提供資訊,同時還會協助用戶找到有關影片的串流平台,並直接開始播放。
根據上述影片的內容,微軟合作的平台包含OpenTable、Apple TV。
此外,Bing Chat也將支援第三方開發外掛,讓用戶得以使用AI機器人融入自身服務,以便打造更方便的體驗。預計Bing Chat也將支援對話下載,用戶更可直接把內容匯出至Word檔案。
用戶未來在Edge瀏覽器使用Bing Chat時,只須點擊AI提供的連結資訊後,對話視窗便會自動縮小並變成側邊欄,方便用戶閱讀資料。
新版Bing整合了OpenAI GPT-4模型及ChatGPT的體驗,可望顛覆搜尋市場,對主導市場多年的Google而言,微軟成了最有力的競爭者。
這一波新功能建立在微軟過去3個月打造的Bing體驗上,從本月23日起登場的微軟Build 2023開發者大會可望有更多細節分享。
用樂高積木砌成
3D打印機可製人造皮膚
近數年來,3D打印機的發展神速,如今不只可用來印製小型組件或食物,同時還可製造人造皮膚的3D結構。
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科學家團隊早前開發了一部可生成人體組織樣本的3D打印機,而且是以樂高積木砌出,令製造成本只需區區500英磅(約2800令吉)。
據了解,這部3D打印機可打印載有細胞的生物墨水,作為形成人體皮膚3D結構之用。
有關研發團隊認為,現時大部分的類似研究仍然依賴平面生長的二維細胞培養物,但有了這款3D打印機,就可以3D形式培養細胞,且能有效複制人類生物學的複雜結構。
簡單而言就是可利用這部機器來為健康和患病組織製作更具可比性的模型。而為了製造生物墨水,該團隊也注入一種充滿細胞的凝膠狀物質,然後將其放在培養皿上培育出來。
該團隊指出,這部3D打印機的核心是迷你LEGO Mindstorms電腦,並配合3D打印組件,從而做到以機械方式上下移動噴嘴來擠出細胞凝膠,同時也可前後左右地移動培養皿,逐層建立細胞層,作為複製人體組織3D結構的重要一環。
至於其噴嘴也可特製不同尺寸,以打印不同類型的細胞和組織樣本。現時,該裝置會用於建立皮膚細胞層,之後則會用來製作全尺寸皮膚模型。
Chrome鎖形圖式含誤導性
谷歌改設計保用戶安全
為了推動HTTPS網頁,Google Chrome瀏覽器在網址列的開首有着鎖形圖示來讓用戶能加以分辨。
但據Google的調查所得,僅有11%的受訪用戶知道這個鎖只是代表網頁已加密,而其他大部分用戶都誤以為是代表網頁內容安全,因此存有導致用戶誤信釣魚網站的風險。
為此,Google宣佈將會把鎖形圖示換成類似功能表的設計,即指用戶可能對該網站進行的設定,藉此同時提醒用戶在瀏覽網頁時可使用這有關個資隱私的選項。
藉由全新圖示設計,Google也預期能更易吸引用戶注意,並能進一步吸引更多用戶點擊該圖示,以了解當前瀏覽網頁是否安全。
此項調整預計於今年9月成為正式更新項目,且預計在桌機與Android版本的Chrome 117版號瀏覽器出現。至於iOS版的Chrome瀏覽器,則因為受到iOS作業系統環境的限制,用戶無法直接點按網址欄位顯示圖,因此,Google會直接將原本圖示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