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表演加入黑武士天行者 新元素延續皮影故事

(吉隆坡16日訊)吉蘭丹皮影戲日漸式微,人稱“達因伯”(Pak Dain)的第十三代皮影大師莫哈末達因奧斯曼在不更改主要元素融入創新,通過與華裔合作推動“複合式皮影戲”吸引更多人關註,甚至傳承這門藝術。

Advertisement

2012年,莫哈末達因聽朋友說,有一名華裔在制造皮影戲的皮偶,他感到好奇而聯絡這名從事媒體設計工作的華裔青年卓元炳(Tintoy Chuo),兩人交流後決定合作。當卓元炳成立Fusion Wayang Kulit後,在皮影表演中加入星球大戰人物黑武士及天行者受到公眾歡迎,兩人通過提升皮影戲的糢式,展開複興皮影戲藝術之路。

最後一位認證皮影師

ADVERTISEMENT

現年67歲的達因伯,1980年開始學習皮影戲,1982年成為認證皮影師,師承3名皮影大師的他是目前最後一位認證皮影師,為了履行3名老師最後的叮囑,他毅然扛起將皮影戲傳承下去的責任。

他早前在GMBB文創園開設制造皮偶體驗課接受《馬新社》專訪時說,由於現代人對皮影戲興致缺缺,來自吉蘭丹州的他本月起在吉隆坡開班授課,除了讓更多人了解皮影戲,也希望找到繼承人,特別是15歲以上的有志人士。

吉蘭丹州皮影戲分為傳統馬來皮影戲和現代馬來皮影戲,兩者是瀕臨失傳的藝術,對莫哈末達因而言,一般人難以辨別。

他說,現代馬來皮影戲將傳統的糢式改變了七成,兩種皮影戲的表演看起來一樣,但其實不同。

“常看皮影戲的人,他們是為了看主要的皮影人物而來,因此我們需要保留主要人物,否則他們會離場。但是我們在皮影戲糢式之中的元素,創造了fusion皮影戲,如此一來,我沒有改變原有的,我只是提升它。”

莫哈末達因說,皮影戲的故事可分為主要故事及外來故事(outside story),在他之前的皮影大師(dalang)並沒有在表演中提及外來故事,他在經過一番研究後,決定在表演作品集中於描述外來故事,如此一來在不更改皮影戲的糢式融入創新故事,吸引更多人了解皮影戲,而他稱之為Fusion Wayang Kulit。

20萬設皮影戲紀念館

在獲得認證後,莫哈末達因沒有活躍於皮影戲表演,但他一直都在研究,直到2003年從公務員崗位退休後開始活躍,他於2009年自資20萬令吉在吉蘭丹設立皮影戲紀念館,通過紀念館讓公眾了解皮影戲,他希望皮影戲如果真的沒落,至少世人還可以通過紀念館了解皮影戲。

他說,在推廣皮影戲時他面對的問題是缺乏樂師、皮偶制作者和皮影大師,因此他在紀念館訓練兩組樂師和皮偶制作者,同時也有兩人向他學習如何成為皮影大師,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但是他希望他們未來可以接班。

推廣皮影戲之路並不易,達因伯希望政府能向真正推廣皮影戲的人士撥款,讓他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協助擴大及推廣皮影戲市場。

卓元炳(左)以設計為出發點,投入推廣巫裔主導的吉蘭丹皮影戲,將自己變成跨文化的一份子。

公眾不理解皮影戲故事而失興趣

皮影戲對許多人而言是馬來民族的“玩意兒”,但對於Fusion Wayang Kulit創辦人卓元炳而言,皮影戲逐漸被遺忘的並不是這門藝術本身,而是其故事。

從事多媒體設計工作超過10年的卓元炳,對角色設計很有熱誠,與皮影大使莫哈末達因合作的這些年來,他負責設計角色和融入多媒體設計技術,達因伯則負責確保他的角色設計作品符合皮影戲糢式,如此一來他的皮影作品不乖離皮影戲正軌。

卓元炳是一名“星球大戰”迷,在7年前兩人已將這部科幻電影融入這門馬來傳統藝術,過程中了解皮影戲的困境,如今,他已將發揚皮影戲視為一份責任。

他接受《馬新社》專訪時坦言,公眾因為不明白皮影戲的故事,所以才不會有興趣,但如果加入廣為人知的電影角色,情況就不一樣。

加入電影角色反應佳

“剛開始只是單純想玩玩,但是反應不錯,我沒有想那麼多,朋友告訴我,這是複興皮影戲,我才覺得,這也是。”

至於傳承文化的最大困難,卓元炳說:“堅持很重要,至於如何做到堅持?不要想那麼多,這條路已經在走著了。”

詢及這種融入新元素的皮影戲是否曾招來異樣眼光,他說,剛開始確實有人質疑他們,達因伯認為對方可能是不了解,或者因為熱愛皮影戲而覺得他做的不對,他會向對方解釋,他設計的角色有經過達因伯把關,或者會邀請對方看他們的表演或解釋,以解開他們的誤解。

至於社交媒體上的留言,他說,負面留言其實不多,所以他不是太在意,至於鄰國印尼網友提出皮影戲究竟源自哪里的問題,他認為,皮影戲是許多國家都有的傳統藝術,因此無從比較。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嚮,卓元炳說,疫情爆發後無法表演和展覽,收入等都直接受影嚮,不過,他們將於10月迎來一場在活動上演出的機會。

達因伯(後排中)上周在文創園開設制造皮偶體驗課,讓新生代了解皮影戲的樂趣。

華裔跨文化推廣巫裔傳統

展現愛國精神以及為國家貢獻的方式有千百種,對Fusion Wayang Kulit創辦人卓元炳而言,跨文化與和諧精神(muhibah)是他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也是他最大的收獲。

他對《馬新社》說,他是華裔佛教徒,如今把許多時間投入推廣巫裔主導的吉蘭丹皮影戲,他是以設計為出發點,將自己變成跨文化的一分子。

“我為馬來西亞的和諧共處作出貢獻,我覺得這樣很好,我對馬來西亞的貢獻是和諧精神,而不是皮影戲。”

卓元炳說,Fusion Wayang Kulit設立後,他曾帶著國旗到其他國家演出,那拿在手中的國旗看似只是一塊輕飄飄的布料,但實際上,扛在身上的責任不輕。

“在外國,外國人把你當馬來西亞人,而不是華人或馬來人,接受邀請就是一種(愛國)責任,從走路、上巴士、搭火車等這些細節,你都必須做得好。”

教導制作皮偶

他坦言,雖然現在有一些事情可以做,但是還沒有到理想的水平,因此Fusion Wayang Kulit會開始打周邊產品市場,例如教導制作皮偶等。

回想剛開始做皮偶時,卓元炳說,這是最辛苦的時候,他當時對如何制作是毫無頭緒,而他僅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看過一次吉蘭丹現代皮影戲,他和朋友四處找書,後來找到一名皮影師,但是也沒有深入交談,就在這種情況下制作。

“老實說,現在回想,如果當初我知道有那麼多問題,我就不會開始了,我是踏進去後,猶如溫水煮青蛙,當時不會覺得熱,回頭看才覺得,啊,那麼熱為何我會在里面?一種掉入坑的感覺。”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