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5號公路小旅行-1】男擅木雕 女擅編織 森林之人笑迎來客

聯邦5號公路的風景雖遜於3號公路,但沿途有着值得參觀的小漁村小鄉鎮。雪州巴生是5號公路的起點,今天就來一趟5號公路的小旅行吧!

第一站去看看“森林之人”瑪美里族。瑪美里族是西馬半島18個原住民部落的其中一個族群,定居在距離巴生大約40公里車程的凱利島(Pulau Carey),由於距離巴生不遠,本地人輕易可入島拜訪。

Advertisement

瑪美里族的生活與世無爭,小朋友綻放的笑容更是天真可愛,騎着腳車風一般在路上奔馳。突然……大樹傳來陣陣笑語,抬頭一望,原來是一名小朋友爬上了樹,以笑聲來迎客呀!

要前往凱利島,不必找碼頭乘船,因為你永遠找不到!

凱利島雖然以“島”稱名,但其實就和大陸隔開一條小河,一道橋幾秒鐘車就駛過去了。Jalan-jalan Klang巴生歷史戶外學堂資深導覽員周鴻輝指出,一百多年前這個原本叫Teluk Gunjeng的地方本與大陸銜接,後來殖民者為了方便把採集到的錫米運出海港,便在這裡開拓河道充當運河。

“由於運河筆直通暢,本來只是小小一條河道,經河水不斷沖刷,變得越來越闊,漸漸遠離陸地,最後脫離陸地形成了小島。”由於靠近巴生,凱利島上的瑪美里族(Mah Meri)的居住環境也較現代化,部分年輕人也更容易及樂意接受或接觸外界新事物。

ADVERTISEMENT

Mah Meri的意思是“森林之人”(Mah是人,Meri則是森林的意思),根據歷史記載,瑪美里族來自於柔佛州南部的島嶼,數百年前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擊而被迫北漂,最後落戶在雪蘭莪州的凱利島,全族人口大概3800人,擁有自己的語言瑪美里語言,在家中溝通語系是Besisi語。

兩大節慶與農曆有關

瑪美里族目前尚保留其獨特文化與習俗,對神明的力量既崇拜又敬畏,每一年都會隆重歡慶兩個大節日,一是農曆正月初五的祭海節(Puja Pantai)和落在農曆二月的祭祖節(Hari Moyang)。

周鴻輝指出,這兩大節日會與農曆有關,是因為凱利島靠近華人新村,例如仁嘉隆新村等,經過數百年來與在地華人交往或通婚,因此學習到華人習俗。

“早期的節慶日子都是由祖先挑選,因而沒有固定的日期。後來也不知道由誰做主,就把祭海節定在農曆正月初五,一來方便族人準備,二來方便旅客安排。祭海節當天熱鬧非凡,遊行隊伍長達3公里,從部落出發一直步行到海灘去,一路又是舞蹈又是歌唱,又是祭拜又是法事,非常熱鬧。”

瑪美里族在文化藝術上的表現非常傑出,男性擅木雕,雕刻品屬於世界級水準,例如其中一個作品Harimau Berantai,就曾經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認可及高度評價。

瑪美里族女性也不遑多讓,她們生來一雙巧手,小小年紀已經懂得編織,傳統服飾或是手工藝品如籃子、家裡用的裝飾品等都是出自自己的那雙手。

遊客黃金順開心地穿上樹皮衣、手編的葉子圍裙以及面具。

傳統服裝樹皮衣

瑪美里族的編織手藝令人歎為觀止,傳統的瑪美里族女性會自行編製傳統服飾。傳統服裝的材料取自於一種叫Kayu Terap的硬木,削去硬木最外層皮,浸泡在水裡數天至第二層皮軟化後,輕搥至與樹幹分離,再壓干成纖維布料,就可以裁剪成衣服了。這一套服裝是在節慶時候才會穿上,平日沒有機會展示。

放鬆心靈的淨土

把車子停放在瑪美里文化中心之後,即可邁步到附近的部落住戶參觀。或許是因為靠海的關係,沿着馬路往前走去一路上是涼風習習,眼前是盛開的野花、搖曳的大樹,熱帶果樹如山竹、榴槤、紅毛丹沿途就有,偶爾遇見貓兒狗兒懶洋洋的或躺或睡,這是一片放鬆心靈的淨土呀!

木雕Harimau Berantai。

木雕手藝能賺錢

每一家每一戶的入口處都擺放了精緻的或大或小的樹枝裝飾,大部分家庭屋旁也設有工作室,工作室像一座舞台,台上整齊擺放做好的木雕藝品。主人家則盤腿坐在台下一角,安安靜靜地沉浸在自己的木雕世界。木雕藝品也是一部分族人的收入來源,美麗精湛的作品甚至可以賣到數千令吉高價。

數學只懂一二三

部落裡最可愛和大膽的小朋友就是他們了吧?這天兩人騎着腳車在村裡飛馳,像是在給我們做表演。問他們姓啥名誰,也只是笑笑不語。瑪美里族學習數學據聞是他們上課時最覺得頭大的科目,因為這個族群的數學只有3個數字:Mui,Ma,Bik。它們分別代表着1,2,3,不像一般的是從1至10,所以,不止他們,相信教學的老師也很頭大吧。部落內一輛摩多載着數個乘客呼嘯而過的奇景也隨處可見,令人不禁會心一笑。

編織樹葉作飾品

編織是老一輩瑪美里族女性的強項,她們使用亞答葉(Daun Nipah)搭配斑蘭葉,以一雙巧手編織出精美的飾品,無論是擺在家中的還是節慶時掛在身上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心血結晶,也是手藝的接替和傳承。步入瑪美里文化中心,迎頭就是琳琅滿目的編織品,花草、動物、風鈴、長短不一的編織葉條擺設,慢慢欣賞編工之美,讓人訝異無限。

不可隨意撿木雕

瑪美里族用以雕刻的原料,是一種在沼澤附近尋獲的硬木Nyireh Batu。周鴻輝稱瑪美里族的老祖宗為“追夢之人”,這緣始於他們的雕刻品省卻了起草這個過程,昨夜夢中看見什麼,今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取出Nyireh Batu把夢見的雕刻出來。當然,現在瑪美里族已經出版了屬於自己的雕刻書籍,除了可以照圖摸索,也可以隨夢隨想雕刻作品。

瑪美里族信奉大自然和動植物,男性一生中需要雕刻至少3樣作品;一個奉獻給父母;一個奉獻給大自然,因此作品雕刻好後會留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一個出售以作為日後成家立業的資本。

另外有一個說法是,每當瑪美里人生病時,就會請來巫師或醫師唸咒,把疾病或骯髒東西轉移到新刻的木雕品上,然後乘船出海將木雕丟入大海,意味着疾病或妖魔被除去。因此,在這一帶無論森林還是海邊看到精美的木雕作品,即使如何喜愛也萬萬不可撿起或帶回家,以免成為被轉寄厄運的新主人。

面具選料較輕盈

瑪美里族尚有一項突出的木雕藝品是面具。所選用的木料較輕盈,因此雕刻出來的面具不會太重,便於戴上。瑪美里的面具一般掛在面對房子大門的牆壁上,作法時才能夠取下。

祭祖節供奉甜食

瑪美里族其中一個重要的節日是祭祖節,當天他們除了穿上傳統服裝,戴上面具,還會準備祭台拜祭祖先。每一戶人家都有一個祭台,誠心敬意的給祖先奉上甜食,如何得知祖先有沒有回來過呢?據說拜祭過的甜食放進嘴裡卻嚐不出甜味,即表示祖先回來過了。

舉世聞名Harimau Berantai

木雕Harimau Berantai舉世聞名,當年的這一個作品還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高度評價。如今無論在文化館內還是木雕工坊裡,都得見不同造型及面相的Harimau Berantai出現,這都是當地木雕師根據本身的感觀呈現的Harimau Berantai,從而體現出其多元風格。

欲瞭解更多有關瑪美里族和蛤山的深度導覽,可以聯絡Jalan-jalan Klang巴生歷史戶外學堂:https://www.facebook.com/JalanjalanKLANG/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