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用48年心血打拚 老夫婦退休享福 福來醬園封甕

(大山腳9日訊)自70年代,設在武拉必新村老屋後的“福來醬園”,是黃福來和藍秀英夫婦一生的心血,兩老胼手胝足,以手工釀製醬油養活了一家大小,如今子孫滿堂,年邁加上後繼無人,在家人勸說下決定退休享福,醬園從此走入歷史。

Advertisement

黃福來和藍秀英當年靠著這座住家式醬園,含辛茹苦的將子女們撫養長大。今年6月杪,他們把最後一個老甕內釀制的醬油裝入瓶里,數十個甕也清洗干淨後堆疊在旁,“福來醬園”宣告正式停業。

包辦製作包裝銷售

ADVERTISEMENT

釀製醬油的老行業,在大山腳已很少見。福來醬園僅生產醬油,過去48年來,黃福來夫婦從製作、包裝到售賣醬油,堪稱一條龍服務。

黃福來自武拉必華小畢業後,家里經濟不好,無法繼續升學。15歲那年,家人安排他到武吉丁雅一間醬油廠工作,學習醬油制作。

“我小時對建築很感興趣,但小學畢業後,升上中學時沒錢付學費,被逼停學。家人就帶我到武吉丁雅一間醬油廠工作。”

在工廠任職12年後,27歲時他鼓起勇氣創業,在妻子支持與協助下,兩人在屋後的空地以手工釀制醬油,獨特的醬油香,受到許多顧客的青睞。

“一開始,我和太太分工合作,當時弟弟則幫忙出外推銷醬油,後來弟弟不做了,我就一手包辦。”

初始,因生活所逼,黃福來白天出外工作,放工後在家制作醬油,慢慢地生意上了軌道,他便全心全意投入釀製醬油事業。

黃福來今年75歲,妻子藍秀英71歲,兩人育有4名孩子,2男2女都已成家立業,如今已是四代同堂,3名曾孫最大的今年2歲。

黃福來透露,孩子們都不想勞動了大半輩子的兩老繼續操勞,堅持要他們退休享福。

“現在我的腳也沒什麼力了,我和太太從年輕做到老也夠了,是時候休息了。”

製作醬油耗時耗力

製作醬油的工序繁雜,後代沒人願意傳承此傳統行業,而且老師傅陸續退隱後,如今醬油制作多由機器代勞,純手工釀制的已式微 。

黃福來說,釀製醬油的過程非常講究,每個步驟缺一不可。先將黃豆煮熟後,放入甕內再加入麵粉,經過一個星期發酵,加入鹽水,鹽度必須達18度。接著,一有陽光就要將甕蓋打開晒干,一到晚上或下雨就必須關蓋,這過程須重複進行約8個月。

曬干程序完成後,要抽水的時候,10天前必須再加入鹽水。第一抽稱為“頭抽”,味道較濃,價錢較貴。過後,會再進行第二次抽取。每個甕大概可裝200多瓶,每瓶650毫升。

“抽取的次數越多,醬油的品質就越不好。為了讓顧客吃到品質好的醬油,我堅持只抽取兩次,過後又再重新釀製新的。”

黃福來的醬園約有80個釀製醬油的甕,這些甕已有百多年歷史,是他早年向行家收購而來。他強調,製作醬油講究清潔衛生,用具都必須清洗干淨才再使用。

制作醬油耗時耗力,70年代每瓶只賣20仙至30仙,如今售價則是5至6令吉。

感激妻子任勞任怨

黃福來21歲和藍秀英成婚,妻子多年來任勞任怨,和他一起打拼,讓福來醬油成了地方上的品牌,他心中無限感激。

夫妻倆各主內外,年輕時黃福來出外沿戶推銷醬油,藍秀英就在家邊照顧孩子,邊把醬油裝入瓶內。

福來醬油從開始的外銷,到後來僅供應大山腳及附近一帶的市場,包括角頭及北海等。剛開始,黃福來是騎著摩多沿戶推銷醬油,生意有起色後才改駕汽車,方便載貨。

他們用心製作的醬油,獲得不少小販及家庭用戶的支持。48年後,他們決定停產,讓習慣使用福來醬油的顧客和小販們,皆深感不捨。

孫女最喜歡的味道

福來醬園的客戶以小販為主,6月杪停產後,小販們為尋找能代替這股醬油香的味道,而感惆悵。黃福來的孫女陳彤舫說,從小吃外公外婆釀制的醬油長大,這是她最喜歡的味道,無以代替。

“我從小就習慣吃外公外婆親手製作的醬油,拿來配粥味道很好!可惜以後再也吃不到他們製作的醬油了。”

為了紀念兩老辛勞製作醬油養大子女們,子女們計劃將釀制醬油的空間,打造成一個小型紀念館,所使用過的工具及一些醬油甕都會保留展出,這里也會成為黃家四代同堂歡聚的地方。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