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無法體檢觸診 恐病情惡化 新患者不宜遠程醫療

(吉隆坡訊)遠程醫療(telemedicine)只是癌症治療與管理過程中的小環節,主要用於醫患之間的溝通,患者基本上還是得回到醫院接受治療。

Advertisement

臨床腫瘤專科顧問邱義祥醫生(Dr Ivan Shew Yee Siang)指出,大多數人都通過WhatsApp保持聯繫,在疫情和行管令(MCO)期間也如此,若有狀況則會請他們到醫院進行掃描、內診或治療,因為這些都無法通過遠程醫療完成。

“疫情對現有癌症患者沒造成太大影響,因為他們都正在接受觀察而治療也沒有中斷,反而是新患者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舉例來說,他們可能在三四月發現症狀,由於擔心感染而延誤就醫,直到七八月才確診,病情卻已從第II惡化到第III期了。”

以醫藥理事會指南為準

“基本上我們比較依賴的是社交媒體平台,我則着重於推送資訊,譬如將治療指南的文章或視頻轉發給患者,以免他在網絡上搜索一些不正確的資訊。此外就是回應一些簡單問題或更改預約時間等,就好像酒店前台一樣。”

ADVERTISEMENT

“不過,若是要談得比較詳細,譬如剛確診癌症或尚處治療階段而需要講解的患者,WhatsApp便不太合適了,最好是通過遠程會診服務,屬於比較正式,同時需符合隱私和保密性、得到患者同意書等條件。”

他提及,我國的1997年遠程醫療法令(Telemedicine Act 1997)並未實施,醫生是根據大馬醫藥理事會(MMC)的指南執行,當中提及遠程醫療不適用於新患者。

“大家需注意的是,這是一項建議而非法律,醫生一般會遵守,因為確診癌症除了詢問病史,往往還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或掃描。不過,在癌症照護方面比較不同的是,我們會接受尋求第二醫療意見的‘新患者’。他們通常已經有了詳細的檢查、掃描和活檢報告,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資料提供建議。”

“由於對現今患者和所接受的藥物有一定了解,醫生可通過遠程醫療進行諮詢或配處方藥物,若無大礙則可繼續治療,將藥物郵寄給對方,對於新患者則不會開藥。此外,若患者申訴身體部位腫痛等,也不建議進行遠程醫療,而是會請他們到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他說,大馬的遠程醫療做得不錯,只是患者的接受程度則另當別論了。就如醫院提供遠程會診服務,但使用的人有多少?50歲以上的患者,懂得使用WhatsApp和臉書就已很不錯,但若要登入另一種不熟悉的平台,令他們覺得麻煩,就不會想使用了。

平台簡單化擴大使用群

他指出,這些“正式”的遠程醫療的平台,有時比較 “atas”(高級),教育程度較高者得心應手,但是對於普通叔叔阿姨而言較難,第一次使用總會碰見困難。如果要鼓勵大眾廣泛使用遠程醫療,那麼這些平台應變得更簡單(common)一些。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患者遲來就診,不希望他們因此被‘勸退’。簡單來說,平台要觸到某個層面的人,才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他說,遠程醫療的局限性除無法進行身體檢查或觸診,患者識別(patient identification)也是需要考慮問題。當我們從通訊便利中獲益,另一頭患者的回應又是另一回事了。我們可以將同意書傳給對方,但究竟是患者所簽,亦或是監護人或家屬“代簽”,我們其實無從得知。這就讓面對面諮詢變得相當重要。

“另一種情況是,當患者透過社交平台與醫生聯繫後,家屬也詢問問題,這種情況按理是不應該回答的,因為這涉及醫學倫理問題。醫生必須保護患者隱私,不得隨意透露病情,除非患者自己告訴家屬,或者他同意醫生告訴家屬,才符合醫學倫理。”

線上活動激增 疫情改變醫療格局

疫情的爆發對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以及臨床實踐與規範(norm)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改變了醫療保健的基礎,還有今後患者尋求治療的方式。

私立醫院院長兼急診專科顧問蕭蔚全醫生(Dr Seow Vei Ken)指出,從公共衛生到私人醫療保健服務,冠病疫情重新定義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感染防治和治療之實施。

“在首次行動管制之前,我們可以看見線上活動的激增。新行為與新習慣的形成,都會直接影響醫療保健與商業格局。”

成立冠病特別工作團隊

“在這場戰‘疫’中,私立醫院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我們一直在與公共部門密切合作以控制疫情。早在1月份,我們就已經成立了由傳染病專家、急診醫學專家、高層管理團隊(senior management team)和後端支援團隊(back-end support team)組成的COVID-19特別工作組,以更好地應對疫情。”

“作為一家私立醫院,我們做好了隨時接手非COVID-19病例的準備,重點處理普通外科和內科,譬如癌症、心臟病、骨痛熱症以及各種兒科病例,以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接受從衛生部醫療機構轉介過來的特定患者,讓公共衛生系統能專注於治療COVID-19,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工作。”

就診先預約降感染風險

他表示,至於在醫院方面,採取了多種預防措施,包括限制入口、申報旅行史、測量體溫和檢查症狀。我們也提高了對疑似病例的警惕,並建議所有前來醫院的人隨時佩戴口罩。自1月起在院外搭建了醫療帳篷,對患者和訪客進行篩查,並以公眾負擔得起的費用提供COVID-19檢測。

“對於與各自醫生有約的患者,我們實施了預先登記制度,讓他們在就診前先預約,減少等候時間和暴露風險。目前為止,我們的遠程醫療服務也收穫良好的反饋。”

“我們也針對接觸者追蹤(contact tracing)開發了一套系統,讓患者和訪客進入醫院之前掃描二維碼。該碼會自動連接至MySejahtera平台和院方的個人健康申報表。醫院資訊系統(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則負責監督醫院的運作。此外,醫院閉路電視監控也能夠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接觸追蹤。”

 

復診諮詢第二意見 適合遠程會診服務

為了解決出門的某些限制,醫院推出了遠程會診(teleconsultation)服務,以緩解患者複診(follow up)受到的影響。

同時也為想要諮詢第二醫療意見的新患者推出了數碼預約平台(digital appointment platform)。

私立醫院資訊與通訊科技(ICT)部門總監趙偉龍(William Chau Wei Loong)指出,遠程會診服務主要針對有需要的慢性疾病患者,譬如心臟病、內分泌疾病,以及與精神或皮膚相關的情況。

私立醫院資訊與通訊科技(ICT)部門總監趙偉龍(William Chau Wei Loong)

提供藥物寄送抽血服務

患者只要在至少1個工作日之前預約,就能夠在不親臨醫院的情況下,向醫生、臨床心理師、言語治療師、聽力師、復健團隊(足科醫生、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和飲食治療師進行諮詢。服務主要提供給複查患者和尋求第二醫療意見者。

“此外,我們也在全國範圍內提供藥物寄送服務,以及巴生河流域地區的居家抽血(home phlebotomy)服務。通過數碼化和遠程方式監測患者的血糖水平,讓醫護人員能夠提供一些改變生活方式的指導。”

他說,雖然遠程會診服務目前僅適用於特定患者,但是無需前往醫院就診,是我們所提供的安全保障(safety assurances)之一,特別是具有潛在健康狀況且通常風險更高者。

即便有行動管制令,他們也能夠輕鬆地複診或進行諮詢。此外,我們也可應要求提供免費藥物寄送和抽血化驗服務。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