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國際

港研究:記憶差脫髮失眠 腸道細菌失衡致長期冠病

(香港27日綜合電)冠病引致的長期綜合後遺症,又稱“長期冠病症狀”(簡稱長期冠病),指患者在感染冠病病毒數週至數月後出現的並發症或持續症狀。香港中大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冠病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期冠病”的風險息息相關。有關研究結果剛在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

“長期冠病”的國際定義指冠病患者在病毒清除後,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4週或以上。根據中大醫學院的研究資料,76%冠病患者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31%)、記憶力差(28%)、脫髮(21%)、焦慮(21%)和睡眠困難(21%)。

Advertisement

香港媒體報道,研究團隊發現,“長期冠病”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明顯較少,“惡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後遺癥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人士的相似。團隊並發現,“長期冠病”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冠病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沒有出現後遺症人士並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期冠病”的主因。

缺提高免疫力腸道細菌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腸道細菌失衡與不同類別的新冠後遺癥之間的關聯,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脫發)、肌肉骨骼和疲勞。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3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此外,團隊又發現“長期冠病”患者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而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是導致日後出現“長期冠病”的主要因素。

ADVERTISEMENT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這是全球首個研究證實冠病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性腸道微生態失衡,而這現象很可能是導致出現後遺症的重要原因,團隊發現個別的腸道細菌種類與某些後遺症有特別關聯,顯示分析腸道微生態或可預測冠病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總結,研究結果顯示,冠病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冠病,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愈及減少冠病後遺症出現。

文/圖:互聯網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