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上篇)‧莫忘祖宗言‧前輩積極傳授保文化

我國華人主要分為客家、福建、潮州、海南、廣東、廣西和三江七大方言族群,其中客家人佔了本地華人人口約20%。客家祖先多數於清朝時期鋌而走險南下馬來半島謀生,有些得以衣錦還鄉,有些不幸客死異鄉,更有人就此在南洋落地生根。

客家諺語“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忘祖宗聲。”顯示客家人重視祖先和不忘本的精神。

Advertisement

儘管客家人在本地扎根已有兩百年之久,卻從來沒有忘記文化的根源。

經常與其他區域和國家的客家人保持聯繫,傳授客家話、客家歌謠和戲曲予下一代,共同為傳承客家文化而努力。

本地華人的祖先多數來自於中國福建、潮州、海南、廣東、廣西和三江(即中國江蘇省,浙江省和江西省)等省份和城市。於明清至民國時期,本地華人祖先來到此地討生活後,也將源自故鄉的文化傳承至南洋,使現今的本地華人都以祖先的居住地為家族繁衍的歷史源頭,也就是自己所屬的籍貫。

除了以上這六大方言族群,本地華人社會也由其中一個方言族群建構而成,也就是中國漢族十六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這也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ADVERTISEMENT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人或客家族群,“客家人是中原南遷的先民,也被稱為`東方的猶太民族’。古時因為戰亂,客家人為了避難而遷徙,翻山越嶺到山區開墾拓荒,並從此居住在山區安居樂業,因此客家人亦有`丘陵上的民族’之稱。”來自台灣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兼任教授呂嵩雁博士說。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西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趁皇族內亂期間與南方漢族產生政權上的對峙而爆發“五胡亂華”,接著“永嘉之亂”使漢族政權被外族攻破後,迫使原本居住在中原區域的漢人為了避難而大量南遷,輾轉來到贛、閩、粵三地交界處在山區扎根,與當地少數民族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變而形成了刻苦耐勞又團結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離鄉背井遷徙期間荊棘載途,來到異地生活亦遭受諸多的委屈,使客家人在艱難的環境中鍛煉成堅韌剛強又團結奮進的精神。

“清朝時期,當時的中國人包括客家人在內通常都因家鄉戰亂和貧窮而被哄騙或欺騙到台灣或東南亞一帶做勞工。他們有些是為了發財而被遊說到海外,有些則是為了償還賭債,也有些被擄作人口販賣到異地做奴隸。在飄洋過海的路途中,有些不幸因航行的環境惡劣而病逝,也有些被人口販賣組織推下海而喪命,只有少數人得以在海外賺了一筆錢後衣錦還鄉,也有少數人選擇在異地落地生根。”呂嵩雁博士娓娓道出舊時客家祖先遷徙的辛酸。

保育客家話

呂嵩雁博士說,大量客家人於清朝時期遷往東南亞和台灣。台灣客家人是僅次於閩南人的台灣第二大族群。“台灣的第一通行語言是華語,第二通行語言是閩南語。早期台灣客家人缺乏自信,怕講母語會被人嘲笑而不敢講客家話。”

直到1988年,台灣的客家人意識到客家話和自身的文化在漸行消失中,而發起“還我母語運動”以喚醒客家人重視母語的重要性。2001年成立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使台灣客家語言與文化得以更全面地獲得國家體制的承認與重視。“目前,台灣學校有教導小學生和年輕人客家話以鼓勵年輕人講客家話,冀望珍貴的母語得以傳承給下一代。”

本身是客家人的呂博士對客家文化甚有研究,今年與三位客家專才羅茵茵、劉麗株和李傑奎展開“2015年海外好客文化巡迴列車”到東南亞五個城市推廣客家文化,其中一站是受檳州客家公會邀請到檳城浮羅山背“天穿日客家嘉年華”演講。他希望藉此讓本地的客家人有機會認識台灣客家語言與文化的演變,從而推動全球客家人的交流,讓客家語言和文化都能在全球各地世代相傳。

發音含古韻

呂嵩雁博士說,客家話的音韻特點是保有部份上古音聲母,也就是南北朝以前的語音,“以華語聲母zh,ch和f發音的字,以客家話發音時是轉換成d,t,b和p聲母發音。其特點亦包括保有少數捲舌音,例如`中’華語發音是`zhong’以zh為聲母,但客家話是以`d’為聲母發音。`埕’的華語音韻是以`ch’為聲母,客家話是以`t’聲母發音。”

“客家話也保有部份重唇音,例如`吠’的華語聲母是`f’,客家話是以`p’聲母發音,`放’的華語聲母是`f’,客家話是以`b’聲母發音。”

他說,客家話也保有唐宋時期中古音韻母的特色,包括塞音韻尾和鼻音韻尾的特點。以雙脣塞音韻尾“b”為例,“涉”念sab。舌根鼻音韻尾“ng”的例子有“風”念“fung”。

“由於客家話保留了唐朝時期的發音特點,因此客家話比華語更適合用來朗讀唐詩。例如唐朝詩人岑參的詩作《逢入京使》,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和王翰的《涼州詞》等等。”

諧音的禁忌

客家話亦有諧音的禁忌,呂嵩雁博士舉例說,客家人認為將“血”字說出口是不吉利的象徵,於是將“豬血”改稱“豬紅”,“鴨血”改稱“鴨紅”。

“客家人也認為`豬舌頭’的`舌’與`蝕’同音,為了避諱`蝕本’而將`豬舌頭’改稱`豬利頭’,以討個好彩頭。客家人也因忌諱瘸腳而將`瘸子’改稱`吊菜仔’。

關於姓氏方面,各姓氏的客家人為了尊重自己的姓氏,而改稱與姓氏同音的詞彙。例如“塵灰”因“塵”與“陳”姓同音而改稱“神灰”,“黃牛”是“黃”姓的忌諱,而改稱為“赤牛”。

堂號認宗親

客家人於中國西晉時期因逃難而從中原南遷,先抵達安定地區的客家人為了收留慢到的宗親,於是在自己家門前掛上“堂號”,好讓晚到的宗親容易辨認自己的親族,從中獲得暫時的照顧。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客家人姓氏的代號。

呂嵩雁博士說,“堂號”大部份採自祖先的居住地,有些則採自祖先的遺言或古文的經句,有些則混合兩個“堂號”。

“舉例而言,若這一家客家人的祖先來自中國河南省,那麼家裡的中堂就掛上`河南堂’的堂號。”台灣客家人的“堂號”都有個“堂”字,而他來檳城時觀察到檳城客家人家門前的堂號則省略了“堂”字,只有兩個字。

他說,由於古時中國人的卷冊都是由右至左翻開,因此“堂號”也是由右至左書寫。

不過他做研究時,亦發現有些客家人的“堂號”將“堂”放中間。

一代傳一代

客家人飄洋過海遷徙他鄉,使客家語言隨著時代的演變,還有受當地環境和語言的影響,而在不同的區域發展出各自的詞彙。

“詞彙在不同的區域有各自的發展,例如同樣一種球類運動,台灣稱為`撞球’,而馬新兩地則稱為`桌球’。這並沒有對錯之分,而是時代的發展演變而成。”呂嵩雁博士說。

根據他的研究,清朝時期客家祖先大量南遷至台灣、東南亞和中國四川省等地,然而如今其後代所說的客家話在不同的區域所運用的詞彙則大不相同。“我發現如今四川省客家人的客家話音韻特點已改變,相比之下台灣的客家話依然保存得比較完整。”

他說,老一輩的台灣客家人仍舊保留比較多存古性質的舊詞彙,而且多數與四五十年前的客家話舊文獻相同。“舉例而言,老一輩的台灣客家人仍舊會以`硬頸’來形容客家人`擇善固執’的傳統精神。還有以客家話`有目水’來表示`有眼光’,`水道料’表示`自來水費’和`打腳偏’形容`走路不穩’等等。

“中年的台灣客家人向老一輩人學習客家話,步入社會後則受華語詞彙的影響。例如他們以`萬年筆’表示`鋼筆’,`自轉車’表示`腳踏車’,`反心’表示`後悔’等等。”

至於年輕一輩的台灣客家人的思維模式以華語為主,其次是閩南語。“客家話的使用空間受局限,使現代年輕的台灣客家人吸收許多華語和閩南語的詞彙與音韻。例如他們稱`儘採’來表示`隨便’,`菜頭’表示`蘿蔔’等等。”

“儘管近年來年輕人也因為受哈日哈韓或崇洋風氣的影響,而吸收了許多外語詞彙。但由於客家前輩近年來也在年輕一輩中極力推廣客家話,因此我相信客家話並不會這麼快消失。”呂嵩雁博士信心十足地表示。

信仰大伯公

客家人在異鄉顛沛流離的日子儘管辛苦,他們還是咬緊牙根撐下去。除了因為客家人一直秉持堅韌不拔的傳統精神,在他鄉的日子裡,信仰“大伯公”也成了客家人的精神寄託。

“`大伯公’也稱土地公、土地神或福德正神,最初的形式是一種`自然崇拜’,意旨人們會找棵大樹或石頭,並賦予它象徵性或神靈化的意義,這也是人們飲水思源的表現。”呂嵩雁博士說。

“由於客家人視此信仰猶如親人般親近,於是以家族長輩`伯公’來稱呼`土地公’為`大伯公’,彰顯出客家人長久以來與土地的緊密關係,以及熱愛故鄉的心。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