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心理虐待影響長遠 別當沉默的受害者

(香港訊)心理虐待有別於身體虐待,傷痛未必是肉眼可見,如何評估?

學術期刊SSM – (Population Health)《人口健康》)在2019年12月號刊登研究,提出4個心理虐待的測試指標,包括私底下被侮辱或攻擊、當眾被貶損或恥笑、被故意恐嚇及令受虐者受驚、被語言恐嚇會傷害受虐者及他在乎的人。

Advertisement

指標分為高、中、低3個強度,若有一項或以上指標長時間經常出現,已屬高強度水平,間中出現為中強度,甚少或沒有出現則屬低強度。

長期受辱自我形象受損

臨床心理學家鮑偉豪指出,心理虐待常見於認識的關係中,可以是伴侶、親子、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學;一般透過非肢體、語言或非語言方式,令人精神或自我形象受損;如無理指摘對方、“黑面”、怒視對方表達不滿等。

心理虐待常與操控式行為有關,施虐者旨在透過貶低受虐者形象、要求受虐者聽命於自己等方法,獲得高高在上、擁有權力的感覺。

ADVERTISEMENT

心理虐待屬持續、長期折磨,

不是偶爾出現,甚至會隨關係加深而加劇;

當受虐一方長期受侮辱,

或會因感羞恥而愈陷愈深,

認為是自己不足才會受到指責,

再因擔心自己做不好而影響之後表現,

令心理虐待變成惡性循環。

心理虐待分直接非直接

不少人以為,心理虐待只是涉及言語羞辱,但事實並非如此。

鮑偉豪引述(Anales de Psicologia)《心理學年鑑》2014年10月號研究指出,在親密關係中,心理虐待方法大致分為直接及非直接兩大類,涉及情緒(emotion)、認知(cognition)、行為(behaviour)、情境(context)4方面。

直接行為指針對受虐者作出責罵、侮辱,甚至恐嚇,試圖影響其情緒及對自己的看法,如長期指摘受虐者“無用”,用不同身體語言向受虐者表達不滿,故意冷待受虐者等;非直接則是透過影響周圍環境,使受虐者變得孤立,無法向人求助,令施虐者更易操控,加強心理虐待效果。

例如當受虐者找朋友傾訴時,施虐者“黑面”表示不滿,令受虐者不敢再找朋友,慢慢失去支援網絡,“當連朋友一句‘我覺得你很好’的正面說話也聽不到,唯一(接收到的)資訊是自己沒用,(受虐者)會更否定自己”。

 

施虐者多數有人格障礙

精神科醫生麥棨諾補充,兒童、長者、智力障礙、長期病患者面對語言暴力時,因無能力反抗,往往成為被虐的一群。受虐者會出現不同形式的情緒困擾,小朋友可能拒絕上學或者做出誇張行為,如搗亂。

他指出,施虐者很多時具有人格障礙,成長環境是其中一個因素,如童年遭受虐待,長大後以同樣方式對待他人,誤以為藉此可改善雙方的關係。

人格障礙者較有傾向在心理或肢體上虐待他人,其中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情感表現不定,可能突然捧高或踩低對方,令人無所適從,對人時好時壞,利用此手段令對方在他掌控之內。

受害者恐失去對人信任

鮑偉豪形容,相比身體虐待,心理虐待較難被察覺,當事人想求助亦難以啟齒。

“(心理虐待)沒有表面傷痕,即使當事人向外界求助,不少人認為只是相處問題。”很多時要演變成婚姻破裂、身體虐待等,才發現問題嚴重。惟心理虐待影響十分長遠。

“被信任的人、本應愛你的人傷害,自我形象會更差”,更有可能令他們失去對人的信任。

香港大學2013年在《香港不同地區虐待兒童的情況:社會性指標及地區差異的研究》調查顯示,在2001至2010年間,近5000名施虐者中,有66%在童年時曾受虐,可見虐待問題的影響至下一代。

按社會福利署去年1至9月數據,650宗新呈報保護兒童個案中,有8宗(1.2%)心理傷害/虐待個案;而在同期的2011宗新呈報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侶個案中,則有210宗(10.4%)精神虐待個案。

在眾多關係中,伴侶間心理虐待是否較常見?鮑偉豪指出,從數據看,伴侶關係的確較易出現心理虐待,惟小朋友年紀較輕,或未能準確表達自己感受,有可能受心理虐待而不知,數據只能作參考。

 

表達自己感受 應反抗而非啞忍

長期受無理取鬧,只能讓步?問題“爆發”前,如何防範於未然?

臨床心理學家鮑偉豪指出,若發現自己在關係中,因對方態度、行為,而有一段時間感到不開心、被貶低或侮辱,有感關係並非平等;或者不想與對方對話、不願意與他出席社交場合,甚至因擔心對方情緒爆發而凡事說好,這些都可能是受心理虐待的警號,應考慮尋求協助。

他形容,“在關係中對方是否無理取鬧,你應該可以分辨;當你有‘是否應該繼續?’的想法,即問題已存在一段時間,(求助)不需要等。”

施虐者同理心不足

他提醒,受虐者應反抗而非啞忍,向施虐者表達自己感受,指出其行為、言語令自己不舒服。

“有時候施虐者同理心不足,對自己的行為未能感同身受,需要有人提醒,否則情況只會更嚴重。”

受虐者亦應有心理準備,反抗後或會改變雙方關係,同時應找其他人支援,如有需要則盡早尋求專業協助。

不反抗致問題惡化

精神科醫生麥棨諾則補充,任何人面對語言暴力或心理虐待,不應抱有“忍一忍,可能遲點沒事”的心態。如果受虐者不反抗,施虐者只會變本加厲,像雪球般愈滾愈大。

他提到某個案中,有丈夫將太太罵到一文不值,不讓她見朋友,要隨時隨地接他電話,不許她有私人空間,甚至去哪兒都要“報告”,否則便會大罵太太。

受虐者遇上言語暴力不作反抗,可能為“家醜不出外傳”、不想影響子女,選擇啞忍。其他家庭成員見狀應作出支援,制止家庭暴力發生。

心理虐待  透過非肢體、語言或非語言方式,令人精神或自我形象受損,都可以構成心理虐待,對象不限於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學。(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心理虐待:  透過非肢體、語言或非語言方式,令人精神或自我形象受損,都可以構成心理虐待,對象不限於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同學。(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