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專家:勿長時間戴 小心降噪耳機損聽力

文:張淑媚《明報》

城市噪音四方八面襲來,為了聽清楚耳機的音樂,容易不自覺把音量上調,然而這未必能抵擋環境聲音,反而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

Advertisement

聽力學家鄧麗芬

耳鼻喉科黃嘉輝醫生

(香港訊)降噪耳機能濾走環境噪音,無須放大音量,世界衛生組織都認為降噪耳機是較好選擇。

不過,有人戴上降噪耳機後卻有耳鳴、耳壓失衡、頭暈、嘔吐等不適,為何出現如此現象?

ADVERTISEMENT

忌長戴耳機——年輕一代習慣長戴耳機,專家建議聽1小時後就需讓耳朵休息。

降噪原理分主動與被動

城市噪音紛沓,地盤修路聲、旁人對話聲、巴士貨車駛過的聲音等,只要戴上降噪耳機,這些噪音就會被一一消除,換來片刻耳根清淨。

耳鼻喉科專科黃嘉輝醫生指出,耳機降噪原理分為主動與被動。被動降噪利用隔音物料,阻擋背景聲音傳遞至耳朵,達到降噪效果,戴上耳機已能隔去小量噪音;至於主動式降噪,“是透過耳機揚聲器(speaker)主動收音和分析,用不同方法消除背景聲音,最常見是製造與噪音反方向的聲波,將其抵消,相對上就會聽少了背景聲音。”

不是人人適應降噪耳機

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指出,降噪耳機可減少耳邊雜音,聽歌時自然毋須調校至很大聲,避免高分貝破壞聽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對聽力較好的耳機款式。

不過,並非人人都適應降噪耳機,有人佩戴後出現耳鳴、頭暈、嘔吐等不適。

黃嘉輝表示,戴上降噪耳機後出現耳鳴的人,可能本身已有耳鳴,只是平時有背景聲時沒有察覺;但戴上耳機後環境安靜,或更易察覺到。

“另外,有人開啟降噪功能後耳壓不平衡,感覺猶如搭高速升降機,為什麼呢?”

黃嘉輝引述《紐約時報》報道,採訪團隊曾量度降噪耳機在耳內造成的壓力,但找不到它與一般耳機的差異,“當中提到會不會與心理因素有關?當大腦聽不到背景聲,覺得耳朵不舒服,以為耳壓有問題,不排除這個情況,但較難透過科學證實;該文章亦提到,耳機降噪效果越強,不適感或越高。”

長期塞耳妨礙耳垢排走

雖然主動式降噪耳機可消去大部分背景噪音,但兩名專家都不建議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的人,用主動式降噪耳機當作保護聽覺的工具。黃嘉輝指出,職業性預防聽力受損的裝備多使用隔音(即被動降噪)的方法,它們經過嚴密測試,可準確知道阻隔到多少分貝的聲音,並需通過特定標準才可用於防備職業噪音;獲認可的聽力保護器名單中,暫未將主動式降噪耳機納入其中。

睡眠時當作耳塞又可以嗎?黃嘉輝說:“不建議這樣做,長期塞住雙耳有損耳朵健康,外耳道皮膚或會發炎、受損;另外,外耳道有自行排走耳垢機制,長期塞耳會妨礙耳垢排走,嚴重可堵塞耳道,導致發炎甚或聽力下降。”

鄧麗芬補充,耳機材質偏硬,睡眠時佩戴其實不太舒適,建議使用海綿耳塞,材質柔軟,又可隨時棄置,較為衛生。

一旦耳蝸受損不能逆轉

雖然降噪耳機對聽力的傷害,理論上比一般耳機小,但黃嘉輝強調,無論是哪一款耳機,仍需視乎實際使用時的音量和時間。當雙耳連續8小時暴露在85dB噪音環境下,聽力就會開始受損;音量每提升3dB,耳朵可忍受噪音的時間就減半。如88dB,4小時後聽力就會受損,91dB則以2小時為上限,餘此類推。

“耳蝸毛細胞會隨着年紀增長受到破壞,

通常50、60歲開始聽力退化。

不過,新一代用耳機的不良習慣,使聽力受損問題年輕化。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

全球有逾11億青少年及年輕人面對聽力喪失的風險,

元兇之一正正就是長期用耳機聽音樂。”

“何謂聽力受損?大部分人在隔音房最低可聽到0至25dB的聲音,但如果需要調高音量至26dB或以上才聽得到,就是聽力受損。”

黃嘉輝指可接收的最低音量範圍介乎26至40dB是輕度弱聽,41至55dB為中度弱聽,56至70dB為中重度弱聽。

“由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通常是感音性失聰,即耳蝸受損,令到傳送音量下降,不能逆轉,沒有手術或藥物可改善,所以應保護雙耳,以免受到噪音的影響。”

聽歌音量提高退化徵兆

聽力受損的過程漫長,未必馬上察覺到。鄧麗芬指出,可留意幾個信號,如經常需要他人重複說話,周遭的人叫你卻不為意,平時聽歌音量漸漸提高等。

黃嘉輝補充,如果在一些相對嘈吵的環境如酒樓裏難同人溝通,都是聽力變差的徵兆,建議接受詳細的聽力測試。

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伴隨一生,鄧麗芬表示一旦聽力受損,不止影響日常溝通、社交生活、工作,無論看醫生抑或添置助聽器亦需一定開支;另外亦有研究發現,長者聽力受損的程度越高,患腦退化的機率就越大,“所以年輕一代從小開始就要有對聽覺保護的意識。”

受損徵兆——若經常要他人重複說話,周遭的人叫你卻不為意,聽歌音量漸漸提高,或在嘈吵環境下難與人溝通,可能是聽力受損的徵兆。

長期大聲聽音樂

骨傳導耳機一樣傷耳

耳機款式多,常見有耳罩式,掛在外耳道口的耳塞式,深入耳道的入耳式,還有針對運動人士設計的骨傳導耳機。

骨傳導耳機毋須塞入耳道傳聲,大聲播音樂,就不會損害聽力嗎?

耳機傳播聲音途徑主要有兩種,傳統如耳罩式、耳道式和入耳式耳機都是經空氣傳播。聽力學家鄧麗芬解釋,聲音經外耳道傳到耳膜,產生震動,然後由3枚耳骨傳入內耳,耳蝸內毛細胞受刺激後,將神經信號經聽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完成整個傳聲過程。

骨傳導又稱開放式耳機

至於骨傳導耳機,“運用骨傳聲原理,直接震動骨頭,將聲音‘打’入內耳,不經外耳道、耳膜和3枚耳骨。”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舉例,市面上骨傳導耳機款式部分夾在太陽穴兩旁,有些則夾在耳旁或掛在耳後。這類耳機又稱“開放式耳機”,因耳道不被堵塞,在聽音樂時亦能保留周遭的環境聲。

哪款適合視乎個人習慣

哪款耳機對耳朵較好?“沒有哪一款耳機較好,最主要視乎個人習慣,如果長期大聲聽音樂(逾85dB),任何一款都會影響聽覺。”

黃嘉輝說,別以為只有耳罩式、耳塞式或入耳式等經外耳道傳聲的耳機可損害聽力,骨傳導耳機一樣可造成傷害,“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是指耳蝸內毛細胞受到破壞,骨傳聲耳機同樣會傳聲至耳蝸,開得大聲,都會使聽力受損”。

護耳貼士

音量不超過60% 聽60分鐘休息

60/60法則護耳

聽力受損或無法逆轉,因此應盡早開始保護耳朵,避開不良的聽歌習慣:

1.記住60/60:耳機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60%,使用耳機60分鐘後讓耳朵休息。不單耳機,音樂節、演唱會的噪音水平亦很高,觀賞過後耳朵有“wing、wing”聲,代表音量過大,應讓耳朵休息。

2.留意最大音量提示:現時部分耳機或手機有最大音量提示,超出某個音量後就會警告。如果平時聽歌音量超出建議,聽得太大聲,耳朵或已出現某程度的損害,建議檢查。

3.選用貼合耳形、具降噪功能耳機:有效減低噪音後,可以用較低音量來聽音樂,切記音量仍不可高於最大音量的60%。

4.靈活開關降噪模式:若在街上戴着降噪耳機,應調校至保留環境音的模式,因隔去周邊環境聲或會帶來危險,假如過馬路時,聽不到汽車的鳴笛聲或行人的呼叫聲,可釀成意外。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世界衛生組織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